清华大学谷音社(1934—1937)
以清唱为主,创办人俞平伯。民国十七年(1928)起,俞平伯在清华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任讲师。民国十九年(1930)十月移居清华园南院7号,名其室为“秋荔亭”,东窗下设一长案,是与夫人许宝驯同延曲师何金海拍曲处。民国二十年(1931)元月三日,邀冯友兰、杨武之、邹湘乔、浦江清等在此饮宴,俞平伯唱《下山》及《惊梦》二节,此为秋荔亭唱曲之始。此后每邀约校内外昆曲同好来舍度曲清唱,连续5年未间断,俞有《七绝》一首纪其事:
虹桥东望水溅溅,小屋西窗大道边。
三五闲踪灯晚聚,撞金伐鼓共喧阗。
民国二十一年(1932),俞平伯被清华大学聘为中国文学系教授。民国二十二年(1933)残夏,笛师何金海客死宣武门外寓所,俞平伯为其撰募款启示,得曲友捐助营葬。复邀约嘉兴曲师陈延甫(名宝山,亦作宝珊)来京为其拍曲吹笛。民国二十三年(1934)三月十六日,戏曲家齐如山在清华大学做昆曲讲演。是年夏天,俞平伯与清华昆曲同人发起倡议,组织昆曲社。九月在校内同方部礼堂江浙同乡会迎新大会上,俞平伯偕夫人唱昆曲助兴。民国二十四年(1935)初,清华大学谷音社成立,俞平伯任社长。成员中清华大学教员有俞平伯、浦江清、沈有鼎、谭其骧等;清华大学职员有汪健君、杨文辉、陈盛可等;清华大学教职员家属有陈竹隐、许宝驯、许宝騋等;清华大学毕业及在校学生有许宝騄、华粹深、陶光、张宗和等,校外曲家属客籍社员有唐兰、郭绍虞、俞振飞、杨荫浏、曹安和、陆麟仲和陆方剑霞夫妇、庞敦敏和庞冯织文夫妇、袁敏宣和袁薇姐妹等。谷音社还聘请在南京的曲家吴梅为导师。谷音社影响最大的活动就是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观摩的公开清唱曲集,自民国二十四年初至二十六年夏共举办多次,每次报刊皆有预告或报道。地点在清华园同方部。由下午1时开始,每次先将清唱的剧目汇编排印成《谷音社曲集》单册,发赠听曲者。兹将前5次曲目排列如下:
第一次曲集,1935年初:《盘夫》、《哭像》、《弹词》、《思凡》、《下山》、《疑谶》、《惊梦》。
第二次曲集,乙亥春:《定情赐盒》、《折柳阳关》、《刺虎》、《训子》、《楼会》、《惨睹》、《拾画》、《骂曹》、《琴挑》、《藏舟》、《吃糠》、《辞朝》。
第三次曲集,乙亥夏:《劝农》、《佳期》、《瑶台》、《刀会》、《游殿》、《玩笺》、《赏荷》、《思乡》、《剪发》、《硬拷》、《坠马》。
第四次曲集,1935年11月17日:《访普》、《闻铃》、散曲《秋兴》(马致远)、《扫松》、《思乡》、《情勾》、《赏秋》、《拾画叫画》、《山亭》。其中马致远的散曲《秋兴》,谱源于《纳书楹曲谱》正集卷三,由吴梅正拍,众曲友同唱,形式新颖。
第五次曲集,1936年6月7日:《惊变》,汪健君(官生),陈盛可(旦);《花报》,许宝騄(作旦);《南浦》,浦江清(正旦)、尤亚杰(女,小生);《骂曹》,杨文辉(老生);《折柳》,陶光(小官生)、张宗和(旦);《游园》,庞冯织文(旦)、陆方剑霞(贴);《罢宴》,俞平伯(老旦);《亭会》,袁敏宣(巾生)、袁薇(旦);《山亭》,庞敦敏(净);《赏荷》,沈有鼎(小官生)、浦江清(旦)。
民国二十四年(1935)二月,俞平伯寓迁清华园新南院4号,日常同期曲会即在此举行。笛师陈延甫亦为清华园内外各位曲友拍曲吹笛,如民国二十五年(1936)一月间为浦江清拍《秋江》、《女弹》、《北樵》等。谷音社亦在北京城里曲叙,如同年一月十九日下午在城内马大人胡同许宝騄寓,许及汪健君、陈盛可、浦江清、俞平伯、许宝驯等唱曲2小时。谷音社与城内曲社亦联合曲叙,如1936年1月5日,在城内东四牌楼后拐棒胡同1号华粹深宅曲会,谷音社的俞平伯、许宝騄、汪健君、陈盛可、浦江清、陶光、华粹深7人参加,城内言咏社的许智方、许勇三参加,笛师为陈延甫,唱《望乡》等曲。
民国二十五年(1936)夏,谷音社为保存国粹,冒暑整理校订“临川四梦”曲谱,并分头用毛笔精抄于锦面折子上,以便汇集保存。如陶光抄录《硬拷》,许宝騄抄录《拾画叫画》等,惜后来部分散失。感于日寇侵华局势日紧,俞平伯乃出示吴梅谱曲《桃花扇·哭主》〔胜如花〕曲牌两支手稿,其调雄劲悲怆,由汪健君誉印散发谷音社曲友传唱,抒发忧思爱国之情。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清华大学南迁,谷音社遂解体。在该社最后一次曲会上,俞平伯曾唱《青门》〔清江引〕等曲。清华园被日寇占据前,俞举家迁出,蛰居朝阳门内老君堂寓,并遣笛师陈延甫南返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