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昆曲与业余曲社

第四节 南派昆曲与业余曲社

北京流行的昆曲,除入京的昆弋班和本地化了的京朝派昆曲外,在居京江浙籍的文人知识分子中间还流行着南派昆曲。自晚清至民国年间,从南方来的专业昆曲班社虽然断绝,但南派昆曲业余组织此起彼伏,活动不绝如缕。其骨干人物形式有两种:一是居住在北京的南方业余昆曲家在其本职工作之余,从事昆曲理论研究与著述、组织业余昆曲社进行昆曲清唱和演出,通过日常拍曲和教戏,培养和传授南派昆曲爱好者;二是南方拍曲子先生(简称“拍先”)在北京的授曲和伴奏活动。拍先多出身于江浙堂名,因年长则自立,以拍曲为业;或出身于职业昆曲戏班,曾是演员或笛师,因故脱离舞台,改以拍曲为业。专业演员要成为拍先,必须改掉舞台演唱的风格,以适应曲友和曲会唱清曲的特点。拍先一般固定在某一地区活动,按每一曲友约定的拍曲时间,登门为其拍习所喜爱的曲目,并携笛为其清唱伴奏,每月收取酬劳维持生活,并在曲友、曲社组织的清唱聚会场合,担任通场伴奏,收取报酬。优秀的拍先,一是曲目会的多,俗谓“肚子里宽”;二是笛风好,为曲友托腔伴奏,使曲友唱得舒服。南派曲家和拍先通过业余曲社的艺术活动,推动了南派昆曲在北京的传播,保存和发扬了江浙昆曲(尤其是清曲)的特点,使北京的南派昆曲在民国年间延绵不断。民国年间北京的业余曲社,主要有以下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