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叔岩及其余派老生表演艺术

二、余叔岩及其余派老生表演艺术

余叔岩(1890—1943),名第祺,字叔远,祖籍湖北罗田,出生于北京。是谭鑫培之后影响最大的京剧老生演员,余派艺术的创始人。他出生在京剧世家,其祖父余三胜,为清道光年间著名的老生演员,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其父余紫云,为京剧旦角演员,擅长青衣、花旦。余叔岩幼承家学,9岁拜姚增禄为师,学武生,后从名师吴联奎学老生,艺宗其祖父余三胜。光绪二十九年(1903)入天津德胜奎班,以“小小余三胜”为艺名,在东门外中舞台演出。同台献艺者先后有陈德霖、麒麟童(周信芳)、尚和玉、薛凤池、刘喜奎等名伶。演出剧目以《战宛城》、《定军山》、《阳平关》、《一箭仇》等靠把老生戏为主,初露头角。后因变声,嗓音喑哑,暂时退出舞台,回北京休养。在休养期间,得岳父陈德霖资助,向前辈名武净钱金福、名武丑王长林学把子工,练身段;向姚增禄学《石秀探庄》、《别母乱箭》等昆曲戏;从名琴师陈彦衡、名票红豆馆主(溥侗)、王君直等学谭派唱腔,并在著名票房“春阳友会”与樊棣生等票友切磋技艺,借浙慈会馆戏台练戏。曾拜谭鑫培为师,谭亲授以《太平桥》、《失街亭》两剧。余不满足,每逢谭演出,必往观摩;甚至凡与谭配戏的演员,他都要一一请教。由此,余叔岩学会了谭派的《桑园寄子》、《探母回令》、《战太平》、《定军山》、《法场换子》、《当锏卖马》、《珠帘寨》、《问樵闹府》、《打棍出箱》、《清风亭》、《洪羊洞》、《李陵碑》、《坐楼杀惜》、《庆顶珠》等十几出戏。1915年,余叔岩嗓音恢复后,重新登台,搭入梅兰芳剧社演出。1917年,谭鑫培去世后,余叔岩自己挑班演出谭派剧目。此时,北京京剧舞台上“无腔不学谭”,余叔岩因此而大红大紫,成为谭派的主要传人。在此后的艺术实践中,余叔岩潜心钻研,形成自己的风格,在谭派艺术的基础上创立了影响深远的余派艺术。

余叔岩的唱腔,刚健苍劲而婉转细腻。他变声后的嗓音虽不够洪亮,但清醇甜润,回味无穷。他非常讲究字音声韵,抑扬顿挫,一丝不苟。他在演唱时善于运用“立音”和“擞音”,声音激越挺拔,旋律优美动听。他特别强调以声传情,以情达性,用唱腔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同样一个板式,他在不同剧目中的演唱,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如同属〔西皮慢板〕,他在《空城计》中唱来,挥洒自然,从容不迫;在《捉放曹》中唱来,则一腔怨恨,慷慨激昂。余叔岩的念白,以稳健见长。吐词咬字清晰,抑扬顿挫有致,语气生动,节奏匀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王佐断臂》中王佐劝降陆文龙的大段念白,将国仇家恨抒发得痛快淋漓。每演到此处,观众无不心酸动容。余叔岩的做工细腻,身段漂亮,工架优美。善于用特技刻画人物,但绝不单纯卖弄技巧。如《打棍出箱》中的“踢鞋”、“出箱”、“夺棍”、“甩发”等,都能做到起止适度,恰到好处,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范仲禹时而清醒,时而疯癫的精神状态。他在《定军山》中的“趟马”,《当锏卖马》中的“耍锏”,《战太平》中的“起霸”、“扎靠跳虎”等身段特技,均成为后学的典范。

img

《战太平》余叔岩饰花云

余叔岩技艺全面,文武昆乱不挡,能戏很多。《打棍出箱》、《八大锤》、《捉放曹》、《盗宗卷》、《定军山》等谭派剧目,经他润色演唱,出神入化,更加动听;《搜孤救孤》、《法场换子》等平常老生戏经他加工演出,石破天惊,成为传世之作;他与梅兰芳合作演出的《游龙戏凤》、《打渔杀家》,与杨小楼合作演出的《八大锤》、《连营寨》,与杨小楼、梅兰芳合作演出的《摘缨会》,珠联璧合,成为旷世绝唱。

余叔岩在1928年以后,因健康的原因,不再作营业性演出,主要从事京剧演唱理论方面的研究、授徒及一些有关戏曲事业的社会活动。1931年,他与梅兰芳等发起,在北京成立了国剧学会。他撰写了京剧胡琴《老八板》一文,发表在《国剧画报》第13期上。与张伯驹合编《乱弹音韵辑要》,作为国剧学会附设传习所的教材。1932年7月4日,余叔岩在国剧学会中作了关于京剧老生演唱法则的讲演,《国剧画报》连载了他这次讲演的要点。余叔岩成名后,曾于1920年由百代公司、1924年由高亭公司、1932年由长城公司、1940年由国乐公司灌制过37张唱片,这些唱片由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司鼓,名琴师李佩卿、朱家夔、王瑞芝操琴,包括了除〔反二簧〕之外的各种板式的唱段和《断臂说书》、《一捧雪》的部分念白。此外,余叔岩的艺术还与王长林、钱金福、程继先在他的家中照过不少剧照。这些唱片和剧照,反映了余叔岩的艺术成就,是学习和研究余派艺术的宝贵资料。

余叔岩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对京剧老生演唱艺术的精辟见解,被京剧界和学术界公认为继谭鑫培之后的京剧老生泰斗,他的老生表演艺术被称为余派。在他成名以后,学习和研究余派艺术的人很多,其中以他的亲传弟子孟小冬、李少春最为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