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弋班的入京与重振

第二节 昆弋班的入京与重振

昆弋班是清末昆腔和弋腔(高腔)在北方采取的一种同班合演的戏曲形式,正式的名称叫北方昆弋,历史上也曾叫昆弋、昆弋腔。它的活动地区主要在北京,后流传到天津和京南、京东乡间。京南以白洋淀水域安新县为中心,包括冀中二十余县城乡;京东则以玉田、丰润、滦州一线为中心,演唱遍及京东八县。

清末,北京昆弋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王府班。溯至清嘉庆、道光年间,成王府的小祥瑞昆弋科班,造就了老“祥”字辈昆弋艺人;道光、咸丰年间,豫王府昆弋票房,也培养出不少昆弋人才;同治初年至光绪中期,醇王府三度兴办昆弋班——安庆班、恩庆班、小恩荣班,委托弋腔世家“高腔刘家”执掌班务,先后培养出“庆”字辈、“荣”字辈两批艺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高腔刘家一度组建昆弋庆寿班。至宣统年间,尚有肃王府复出昆弋安庆班,以编演本戏《请清兵》造成昆弋演出轰动京师的局面。

辛亥革命爆发,北京城中风雨飘摇,人心惶惶。1911年11月,肃王府复出昆弋安庆班报散。所遗王府昆弋班艺人大多散走京南和京东乡间,或搭当地的昆弋戏班,或教乡间昆弋子弟会糊口谋生。到京南的如:陈荣会(昆弋老生兼老旦)、张荣成(弋腔正生)、裴荣庆(昆腔花脸兼鼓师)、黄荣达(弋腔旦角、红净兼鼓师)、张荣秀(昆弋丑角)等;到京东的如:胡庆元(昆弋黑净)、胡庆和(昆腔架子花脸)、张荣凤(昆弋净角)等。滞留北京的昆弋艺人则只好改搭皮簧班或梆子班谋生,如盛庆玉在民国初年任教于正乐社,沈三玉、尚三锡(尚小云)得其传授。还有一些艺人迫于生计,离弃舞台,给大户人家看家护院。民国初年昆弋在北京完全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