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寿臣及其艺术成就
郝寿臣(1886—1961),幼名万通,祖籍河北省香河县,生于北京一个木匠家庭。6岁时与哥哥一起读私塾,7岁因家贫辍学,走街串巷卖五香豌豆。他嘹亮的叫卖声引起了唱皮影的艺人王德正的注意,收其为徒,典身学艺,不久就学会了启蒙戏《锁五龙》,又学会了《二进宫》和《捉放曹》。王德正见郝寿臣聪明好学,是个可造就之才,于是,又给他请了个名叫吕福善的教师。郝寿臣一边向师傅学艺,一边以“小奎禄”的艺名随师傅到各处唱堂会,他嗓音亮堂,做戏认真,很受观众欢迎。14岁随师叔韩瞎子到天津天福茶园搭班唱戏,不久因八国联军侵入京津而辍演,回到北京。这时,他虽然典身七年期满,但赶上了变声期,不得不暂离舞台。有一天,他路过东华门时,被抓到德国兵营服苦役。在长达五年的苦力生活中,他没有一日不思念他的舞台生涯。他在微薄的收入中,积攒了一点钱,买了戏靴等行头,并常观摩金秀山、刘鸿升、黄润甫的演出。苦役生活结束后,他回到了盼望已久的舞台。但因他的嗓音没有恢复,加之他未坐过科班,会戏不多,故在北京戏曲舞台上无立足之地,只好浪迹江湖,闯荡关东。他曾先后到烟台、营口、大连、沈阳、公主岭、哈尔滨以及朝鲜的仁川等地演出。在此期间,他曾得到架子花脸阎宝垣、武生兼架子花脸朱子久两位老艺人的指点,艺术上大有长进,《牛皋下书》一剧就是向阎宝垣学的。在营口搭梆子二簧“两下锅”戏班演出时,得到京剧著名架子花脸唐永常的赏识。唐永常认为郝寿臣的嗓音条件不好,让他兼学架子花脸,并送给他《黄鹤楼》、《战宛城》、《忠孝全》、《碰碑》、《穆柯寨》、《连环套》、《骆马湖》七个剧本,亲自指导《黄鹤楼》中张飞的表演,这不仅为郝寿臣的架子花脸戏打下了基础,也为他日后的艺术发展指出了一条明路。此外,他还学得梆子花脸演员庄德贵的《赠绨袍·须贾吃草》的演技。
宣统元年(1909),郝寿臣回到北京,经路三宝介绍,搭入东安市场丹桂茶园演出,不久又加入三乐科班充当配角。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舞台实践,他感到要想在北京戏曲舞台上站稳脚跟,有所成就,必须在艺术上另辟蹊径。他按照唐永常的指点和自身的条件,学黄润甫,改演架子花脸,在唱工上仍宗金秀山,逐步形成架子花脸铜锤唱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奠定了自己在北京京剧舞台上享有的地位,与金少山、侯喜瑞成鼎立之势。郝寿臣改唱架子花脸后搭的第一个班社是玉成班,不久,此班改名为翊文社,郝寿臣在翊文社参加了梅兰芳编演头二本《孽海波澜》,在剧中扮演协巡营帮统杨钦三。此后又兼搭太平和社,在广德楼演出。民国四年(1915),又搭入刘鸿升的鸿庆班。民国五年(1916),搭入谭鑫培的永庆班、杨小楼的余庆社和陶咏班。朱幼芬组建桐馨社,邀请杨小楼、梅兰芳、王凤卿、贾洪林、许荫棠、高庆奎、路三宝、德珺如、王长林、钱金福、姜妙香等名家入盟,郝寿臣亦被邀请加入,组成强大的演出阵容。这一时期,郝寿臣挂牌演出的剧目有《丁甲山》、《九龙杯》、《忠孝全》、《取洛阳》等,与周瑞安、路三宝合演《战宛城》,与王又宸合作演出《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此后,他还搭过瑞庆社、中兴社、双庆班等。民国十九年(1920),应邀去汉口与欧阳予倩、李桂春、程继先等名家合作演出《雅观楼》等戏。汉口之行,使郝寿臣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感到了自己在艺术上的不足。他决心挖掘老戏,排演新戏,增强在舞台上的竞争能力,以提高净角演员的艺术地位。从这一年排演第一出新戏《打曹豹》起,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退出舞台为止,自己单挑或与梅兰芳、杨小楼、程砚秋、朱琴心、马连良、高庆奎等合作,共排演了36出新戏,每年都有新戏奉献给观众。这种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仅在净行演员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在京剧界也是罕见的。郝寿臣以他的勤奋创造和艺术天赋,丰富和发展了京剧净角的表演艺术,提高了净角的艺术地位。
《飞虎梦》郝寿臣饰牛皋
郝寿臣的唱念遵从金(秀山)派,发音吐字、酿韵行腔,都能按照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特定环境中的感情出发,唱腔深沉醇厚,耐人寻味,神情饱满,深切感人。念白灵活运用遏音、擞音、刻音、复沓音,将京剧舞台艺术语言性格化、生活化,听来贴切自然,铿锵有力。郝寿臣做工讲究,表演细腻,一招一式,一丝不苟。他在继承黄(润甫)派艺术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和创造,把黄派架子花脸讲究身段玲珑、造型漂亮、身手干净、眼神准确的风格与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性格统一起来,或凝重洗练,或活泼洒脱,或神态威猛,或动作夸张,能因戏不同,因人而异,将所饰角色演得恰如其人,决不给人以雷同之感。郝寿臣一生演出的剧目达206出,创造和饰演的角色达146个。他除演出本工净行剧目外,还串演过生、旦、丑等行当的角色。拿手戏为《赛太岁》、《审七长亭》、《盗御马》、《连环套》、《除三害》、《逍遥津》、《野猪林》、《专诸别母》、《瓦口关》、《青梅煮酒论英雄》等,有“活李七”、“活孟德”、“活周处”、“活鲁智深”的美誉。
脸谱是净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郝寿臣精于脸谱的绘制,他除了对传统剧目中的脸谱进行规范和美化外,还根据剧情和人物性格,在新戏中创造了许多新的脸谱,并对脸谱的绘制方法及工具进行了改革。他绘制的脸谱,美观大气,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很受同行和观众的喜爱。早在民国十七年(1928),就有人建议将郝寿臣的脸谱拍摄下来出版。这一愿望在郝寿臣逝世一年后得以实现,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郝寿臣脸谱集》。
民国二十七年(1938),处于艺术巅峰的郝寿臣难以忍受日伪的欺凌,毅然退出舞台,以授徒为业,先后收樊效臣、王永昌、袁世海、李幼春、周和桐为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