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豪商大贾

三、豪商大贾

民国年间的北京是一座消费性的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比较大的商帮,除我们前面提到的山西商人之外,还有安徽商人、湖广商人、江浙商人、四川商人、山东商人等。这些商帮在北京经商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其经济实力甚至超过在京的满清贵族和官僚政客。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虽然比不上满清贵族和他们的后裔,但他们对家乡戏酷爱的程度,是别的观众无法比拟的。徽班进京,汉调在北京走红,梆子戏在京都打响,都少不了他们的功劳。各地在京的商帮,都在北京建有他们的会馆,在这些会馆里,都建有戏楼或戏台,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家乡的戏班和名伶来京演出。不仅演唱堂会,而且到外面的戏园作营业演出,激励外地戏班和演员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加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客观上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交流和提高。这亦是民国年间北京戏曲繁荣的一大原因。徽班进京后由于它兼容并蓄的特点,在艺术上发展极快,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故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不单受徽商的左右,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梆子戏虽然也受到了北京语言和民间艺术的影响,在北京扎下了根,衍变出具有北京特色的京梆子,但由于它一直是以单声腔发展,吸收能力较差,同时对山西商人依赖的较大。因此,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北京以后,山西商人一败涂地,梆子戏就在北京失去了山西商人在经济上的支持,几乎断绝了生存之路。除了这些影响外,商人的低级趣味对梆子戏的上演剧目和表演亦有过不良影响,这也是它得不到更多观众支持的原因。

除徽班和梆子班外,评剧亦得到过商人势力的支持。民国二十年(1931),芙蓉花率领的复盛社进入北京。他们除了上演一些评剧的传统剧目外,还能演出《白水滩》、《铁公鸡》等武打戏。开打时,除用传统的刀枪把子外,还把真刀真枪、梢子棍、七节鞭等兵器搬上舞台,不仅吸引了普通观众,而且也引起了喜好武术的山东布商——以瑞蚨祥为首的北京八大祥老板们的兴趣。在以后的演出中,山东布商成了他们的基本观众,在经济上给了他们很大的支持。[1]评剧亦有类似梆子戏单一声腔的缺点,其观众主要是平民阶层,故在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占领北京,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况下,得不到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商人势力的支持,日渐萧条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