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戏剧的报刊

一、有关戏剧的报刊

随着戏剧的繁荣和越来越多的知识界人士参与戏剧事业,民国年间在北京出版发行的报纸大都开辟专栏,登载有关戏剧的消息、广告、剧评、名伶轶事、戏剧常识等,如《顺天时报》、《北京晨报》、《新晨报》、《群强报》等。还有一些报纸附设戏剧专刊,专门发表戏剧方面的文章,如《北平日报·戏剧周刊》、《民言报·戏剧周刊》、《成报·剧刊》等。另外还出版有专门的戏剧刊物,如《戏剧》、《剧学月刊》、《半月剧刊》、《立言画刊》等。现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顺天时报》,创刊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从民国二年(1913)一月起先后开辟“菊部丛谭”、“菊部春秋”、“檀板绮闻”、“壁上偶评”、“菊室漫笔”、“梨园录”、“琵琶语”、“燕都菊讯”、“舞台大观”等戏剧栏目,经常刊登隐侠公、健寿、悔斋等人撰写的剧评,有关演员、票友、戏曲班社历史的文章,发表有关戏剧的新闻、消息和剧照,刊登各戏院的演出广告,成为当时北平市民获得戏剧知识,了解戏剧动态的主要新闻媒体。民国十六年(1927)六月二十日,该报征集“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七月二十五日,公布投票结果,梅兰芳以《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摩登伽女》、荀慧生以《丹青引》、程艳秋以《红拂传》、徐碧云以《绿珠》当选“五大名伶”。“五大名伶新剧夺魁”评选,对当时北京戏曲界编演新戏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徐碧云较早息影舞台,“五大名伶”中“四大名旦”一直活跃在戏曲舞台,被观众公认。《顺天时报》于民国十九年停刊。

《北京晨报》,创刊于1920年12月,有关戏剧的栏目有“学园”、“艺圃”、“剧刊”、“国剧周刊”、“游艺”、“每日游艺”等。其中“国剧周刊”由清华戏曲研究社主编,从1924年10月创刊至1926年12月停刊,共出版115期。除登载有关戏曲的消息、名伶轶事、剧照脸谱外,齐如山、傅惜华、张笑侠等戏剧名家在该刊发表了不少有关戏曲史的文章,并刊登过一些戏曲剧本,是了解20年代北京戏曲的重要报刊。

《新晨报》,创刊于1928年8月5日,从1929年3月6日起,开辟了“戏剧半周”专栏,每周三、六出版。从第120期开始,专栏改名为“戏剧”,每周二、四、六出版。专栏内容有“曲本撷华”,介绍剧本故事情节;“菊部丛谈”,介绍戏曲史;“舆论一斑”,反映观众对戏曲演员的评论;“戏剧论坛”,刊登剧评;“前台戏话”,登载演员的趣闻轶事。此外,该报还刊登过不少名伶剧照、便装照和题字、绘画等。徐慕云的《谈谈奎德社的新戏》,傅惜华的《昆曲杂话》,方肖儒的《梨园行话》,健寿、曲厂的《名丑逸闻》等重要文章曾在此报发表。该报于1930年24日停刊,专栏共出版167期。

《群强报》,创刊和停刊的时间不详。该报从1930年1月5日起至1937年6月3日止,每日开辟“梨园消息”栏目,报道北京戏剧界的动态。其中有介绍新戏的排演情况,角色的分工,演员在剧中的表演、唱腔特色等。还常登载一些戏楼、班社、演员的照片。除此之外,该报还设有不定期的“戏评”、“前台戏话”栏目,发表了寒胆、菊叟等人的剧目评论文章。另外,该报还刊登有大量戏院演出的广告。

《戏剧》,综合性戏剧月刊。1921年5月创刊,1922年4月停刊,共出版10期。前5期由上海戏剧出版社编辑出版,后5期由北京新中华戏剧社编辑出版,中华书局发行。该刊主要以报道国内的话剧活动、发表话剧评论为主,并介绍一些国外的戏剧理论著作,还刊登少量有关戏曲的评论文章。

《北平日报·戏剧周刊》,报纸创刊停刊的时间不详,《戏剧周刊》于1929年6月8日创刊,1930年9月20日停刊,共出版67期。前60期由瑚主编,后7期由翁麟声主编。每周六出版,内容有戏剧消息、戏剧评论、剧照、名伶评介、梨园掌故等。该刊发表的重要文章有翁麟声的《脸谱论》,愫倩的《皮簧唱工概要》,偎星阁主的《菊台点将录》,苔翁的《分析角色成分》等。在该报第七版“小北平”专栏中,曾连载愫倩的《乐剧丛谈》,其中分析了中国戏曲的优长,谈及作者对戏曲改革的主张。

《民言报·戏剧周刊》,1929年10月15日创刊。该刊发表了不少有关戏曲起源、形成、沿革、变迁的考证文章和研究戏曲剧本创作、甄别、修改以及有关唱白、曲调、表演、脸谱、服饰、砌末的理论文章,并刊登了一些久不上演的老剧本和流传较少的杂剧、传奇剧本,对当时的剧场、科班、票房的情况及剧作家、演员、票友的创作和演出情况也有不少报道。停刊时间不详,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料室藏有1至49期剪报。

《成报·剧刊》,该报创刊于1929年11月1日,从次日起每周六出版“剧刊”,1930年1月后改为星期日出版,当年3月31日停刊,共出版21期。刊登的文章除少量研究话剧和外国戏剧者外,主要是有关戏曲的,如介绍戏曲名伶生平、表演和演唱特点的文章和研究戏曲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的文章以及探讨戏曲班社组织形式、男女合演等问题的文章。

《剧学月刊》,创刊于1932年1月,金悔庐、程砚秋、徐凌霄、焦承志等主编,中华戏曲音乐院北平分院研究所出版,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先后发行。1938年8月停刊,共出版70期。该刊以发表有关京剧、昆曲、话剧的研究文章、史料、名家传记、罕见的剧本、曲谱为主,也刊登一些对国外戏剧活动的评介、报道。王瑶卿、陈墨香、杜颖陶等戏剧名家常为此刊撰稿。

《半月剧刊》,1936年9月创刊,沈闻雒主编,北京半月剧刊出版社出版。1937年5月停刊,共出版18期。该刊除发表有关戏剧的论著和评论戏曲著名演员的表演艺术外,还非常注意评介初露头角童伶的演唱艺术,并登载过一些演员的剧照和脸谱。

《立言画刊》,综合性文艺体育周刊。1938年10月创刊,金达志主编,立言画刊社出版。该刊有戏剧、电影、小说、绘画、体育等栏目,除文章外,还刊登有戏剧、电影演员的剧照和生活照,图文并茂。在戏剧栏目中,以发表简短的剧评、戏剧常识、名伶轶事为主,还有演唱活动情况报道、新戏预告等。1945年停刊,共出版353期。

民国二十五年(1936)秋,应北平大、中学京剧爱好者的要求,《立言报》、中华戏校、富连成社、《实报》、《实事白话报》联合举办童伶选举,李世芳当选童伶主席,王金璐当选生部冠军,叶世长当选亚军,毛世来当选旦角冠军,宋德珠当选亚军,裘世戎当选净角冠军,赵德钰当选亚军,詹世辅当选丑角冠军,殷金振当选亚军。此后不久,《立言报》又主办“四小名旦”选举,以得票多少为序,选出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为“四小名旦”。新闻界与戏曲界合作、广大观众参与的童伶选举活动,对于推出戏曲新秀,促进戏曲教育,起了积极的作用。

民国时期的戏剧报刊除保持了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外,还注意到了学术性。特别是一些戏剧专刊,发表了不少戏剧专家学者撰写的有关研究戏曲历史、研讨戏曲艺术特点的理论文章,使戏曲研究由剧论和曲论发展到探讨戏曲的历史和艺术规律上来,推动了戏曲学科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