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生行演员及其表演艺术
与上述生行表演艺术家一起活跃在北京戏剧舞台上比较著名的生行演员还有武生演员尚和玉、俞振庭、孙毓堃,小生演员程继先、姜妙香、金仲仁等。
尚和玉(1873—1957),原名璧,直隶宝坻县大套村(今属天津市)人。9岁入玉田县九和春科班习艺,初学梆子武生兼小生,后改京剧武生。出科后先在京津郊区农村演出,擅演三国戏中的赵云一角,深受农民观众的欢迎,有“活赵云”的美称。数年后赴京献艺,因戏路不合京班要求,只能充当武行班底。在此期间,他仔细观察京班戏路,刻苦钻研,并经人介绍拜在名武生俞菊笙门下习艺深造,技艺迅速提高,成为俞派武生的重要传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他应邀到烟台献艺,结识名武生李吉瑞、薛凤池等,相互切磋技艺,增长了见识,后一起到天津组班演出,深受欢迎。民国十二年(1923),程砚秋天津演出,程对尚的演艺极为赞赏,邀其加入秋声社,不久随程入京演出。民国十四年(1925),加入梅兰芳的承华社,成为该社的主要武生演员,与梅合作演出。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变后,应邀到天津稽古社科班任教,后又回到北平,先后在中华戏曲学校、富连成、荣椿社等执教,并经常参加演出。
《伐子都》尚和玉饰子都
尚和玉体态魁梧,嗓音宽厚而不够响亮,扮相威猛而不够英俊。但他能扬长避短,专门在勾脸的长靠戏上下功夫,刻意塑造那些叱咤风云的大将形象,如《晋阳宫》、《四平山》中的李元霸,《铁笼山》中的姜维,《收关胜》中的关胜,《艳阳楼》中的高登,《战滁州》中的脱脱,《挑华车》中的高宠等。除此之外,他擅演的剧目还有《赵家楼》、《贾家楼》、《金钱豹》、《芦花荡》、《赚历城》、《神亭岭》、《竹林计》等。他的表演规矩严谨,讲究气势,不尚花哨;武打带有气功,招数猛烈而凝重;亮相时宛若铜浇铁铸,“跺泥”稳如泰山。他的艺术在京剧武生表演艺术中别具一格,世称“尚派”。尚和玉一生弟子众多,能传其衣钵者有侯永奎、张德发、韩长宝、傅德威、黄元庆、娄廷玉、孙盛云等。
俞振庭(1879—1939),祖籍江苏,生于北京,为著名京剧武生俞菊笙之子。幼从父习艺,兼得其舅父张玉贵亲授,融两家之长于一身,自成风格。曾与杨小楼、尚和玉齐名,被誉为俞(菊笙)派三大传人。俞振庭身材不高,但动作剽悍,眉目传神,很善于扮演江湖豪杰一类人物。擅演剧目有《金钱豹》、《艳阳楼》、《白水滩》、《莲花寺》、《五花洞》等。民国初年,他在北京创办了斌庆社科班,培养出武生孙毓堃,青衣徐碧云,老生王斌芬,丑角朱斌仙等名角。他还擅长经营戏院和演出的组织工作,清末任文明园的经理时,打通关节,在北京开男女演员同台演出、男女观众同席观剧及演出夜戏的先河,促进了北京舞台艺术的发展。民国六年(1917),他组成以谭鑫培、梅兰芳、路三宝、黄润甫、周瑞安、德珺如、张宝昆、姜妙香等名角为主演的合春社。民国十一年(1922),他又组成以余叔岩、尚小云、裘桂仙为主演的双庆社,都是名噪一时、演出阵容强大的班社。他在组班演出中,非常注意提携和培养艺术人才,梅兰芳、孙毓堃、李万春等名家都曾得到他的扶助。民国二十八年(1939)病故于北京。艺术传人有田雨农、孙毓堃等。
孙毓堃(1905—1970),祖籍河北省河间县,生于北京。出生于梨园世家,其父孙棣棠,艺名孙藕香,工青衣;叔父孙棣珊,工武旦。孙毓堃幼拜著名武戏教师范福泰为师学艺,后入其舅俞振庭主办的斌庆社科班,习武生,艺名孙斌恒。他相貌出众,学艺刻苦,深得俞振庭喜爱,遂将其全部艺术传授给他,并让其以“小振庭”的艺名登台献艺。后俞振庭年老体弱,斌庆社便以“小振庭”领衔演出。孙毓堃以《四平山》、《艳阳楼》、《状元印》、《惜惺惺》等剧而走红,名满古都。孙毓堃出科后,又拜俞菊笙的得意弟子名武生杨小楼为师深造,杨既爱孙毓堃之才,又为报师傅之恩,遂倾囊相授,孙毓堃的艺术因此而锦上添花。杨小楼逝世后,孙毓堃邀请了杨的旧部迟月亭、范宝亭、侯喜瑞等组成剧社,在吉祥、中和、开明、三庆等戏院演出《麒麟阁》、《连环套》、《恶虎村》、《安天会》等杨派武生戏,大受观众欢迎,场场爆满。其后又与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王又宸、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小翠花等名伶合作演出,誉满京、津、沪。孙毓堃身材玉立,虎背蛇腰,形象英俊。在艺术上以工架稳重,身手矫健,气势雄伟称著。
程继先(1878—1946),一作程继仙,字振庭,又名春德,祖籍安徽省潜山,生于北京。其祖父为京剧早期著名老生演员程长庚,其父为著名鼓师。程继先幼入荣椿科班习艺,初工老生,后改小生,从杨隆寿、茹莱卿学武戏,从陆小芬学文戏,与杨小楼、郭春山等同科。他学艺刻苦,打下扎实的功底,在科班时,就以《石秀探庄》、《雅观楼》、《蜈蚣岭》、《岳家庄》等戏受到内外行观众的称赞。出科后一度入恭王府当差,辛亥革命后重返舞台,先后与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程砚秋等合作演出。程继先嗓音不佳,不擅长唱工戏,但念白讲究音韵,四声分明,字字清晰。表演细腻,善于通过面部表情和身段动作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岳家庄》中的岳云,《临江会》、《群英会》、《黄鹤楼》中的周瑜,《借赵云》中的赵云,以及《雅观楼》、《石秀探庄》等短打戏,都演得神形兼备,精彩纷呈。程继先身怀绝技,但在艺术上并不守旧。他积极参加新戏的排演,在梅兰芳演出的时装戏《一缕麻》中扮演的傻姑爷,惟妙惟肖,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程继先对京剧小生表演艺术的影响很大,后起之秀俞振飞、白云生、叶盛兰等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姜妙香(1890—1972),名汶,字慧波,艺名妙香。祖籍直隶省河间,生于北京。其父姜丽云,为四喜班旦角演员。其母陈氏,亦出身于昆曲世家。姜妙香从小受家庭熏陶,五六岁就能唱一些旦角唱段。7岁时拜谢双寿为师学青衣,后又从褚秋芬、陈啸云、田宝琳等名家学戏,进步很快。8岁时初次登台演出《三娘教子》受到好评。11岁入宝胜和班,与著名梆子老生小桂芳同台合作演出《汾河湾》、《三娘教子》、《桑园会》、《彩楼配》等青衣唱工戏,以嗓音嘹亮,口齿清晰,受到观众欢迎。在此其间,他向陈德霖、茹莱卿学了许多昆曲戏,在唱念上得到进一步深造。此时,王瑶卿因嗓音关系很少演出唱工戏,梅兰芳等尚未成名,京剧舞台上缺乏青衣人才,姜妙香脱颖而出,成为京城各大名班争相聘请的旦角。他先后加入洪奎班、玉成班、长春班等名班,与王凤卿、贾洪林、朱桂芳、杨小朵、黄润甫、龚云甫、许荫棠等名家同台献艺,名噪一时。他与王凤卿合演的《武昭关》、《南天门》、《战蒲关》,与王凤卿、刘鸿升合演的《大保国》、《二进宫》等戏成为十分叫座的剧目。除此之外,他还上演《玉堂春》、《祭江》、《祭塔》等青衣重头唱工戏。此时,他的嗓子极好,一气唱两个小时,不觉吃力,有“姜八刻”的美称。正当他进入青衣演唱的黄金时期,因劳累过度而吐血,不得不辍演,在家养病休息。两年后,他的嗓音有所恢复,他根据陈德霖的建议,拜陆杏林和冯蕙林为师,改学小生。经过刻苦钻研,学会了《黄鹤楼》、《群英会》、《借赵云》、《镇潭州》、《雅观楼》、《石秀探庄》、《四郎探母》等京剧小生戏,《琴挑》等昆曲小生应工戏。22岁时以小生的身份搭入俞振庭的双庆班,先演一些唱工较少的剧目,如《五花洞》、《查头关》等,后与高庆奎合作演出《黄鹤楼》,饰周瑜,一举成功。此后,又与梅兰芳合作演出《玉堂春》,饰王金龙,再获好评。从此,姜妙香成为梅兰芳的主要艺术合作者。梅兰芳所演剧目中的小生,几乎都由姜妙香配演,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断桥》中的许仙等。不仅如此,梅派的全部新戏中的小生唱腔也是由姜妙香参与设计的,如《黛玉葬花》、《千金一笑》、《牢狱鸳鸯》、《洛神》、《西施》等。梅、姜同台献艺,珠联璧合,亲密合作达数十年之久,成为戏曲史上一段难得的佳话。
《借赵云》姜妙香饰赵云、王少亭饰刘备
姜妙香出身梨园世家,先学旦角,又工小生,得到名师传授,与名家长期合作,艺术功底非常深厚。他在艺术上兼收并蓄,不仅全面继承了前辈小生的演唱艺术,而且在小生唱腔中融入青衣的唱念技巧,创造了许多优美动听的小生唱腔,形成了脍炙人口的姜派艺术,丰富了京剧小生的表演艺术。他的嗓音高亢洪亮,吐字真切动听,唱腔韵味醇厚,唱法、气口运用巧妙,善于以声传情,用唱念来塑造人物性格。他的表演,技巧纯熟,格调高雅,一举一动,不温不火,善于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和细微的动作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代表剧目,唱工戏有《孝感天》、《监酒令》、《玉门关》、《罗成托梦》、《飞虎山》等;做工戏有《奇双会》、《群英会》、《借赵云》、《虹霓关》、《状元谱》等。姜妙香在艺术上有很强的创造精神,他的艺术才华不仅表现在他与梅兰芳合作的剧目中,而且还反映在他与马连良、程砚秋等艺术大师合作的剧目中,如马派戏《三顾茅庐》、《四进士》及程派代表作《玉狮坠》、《鸳鸯冢》、《花舫缘》等剧中的小生唱段,姜妙香都有新的创造。在小生唱腔的设计和创造上,他遵循了“声随词变”、“按情行腔”的法则,做到了“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18]具有新颖别致、耐人寻味、特色鲜明的风格。
姜妙香曾到全国的许多城市演出过,并多次赴香港、日本献艺,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灌制过《五花洞》、《战蒲关》、《白门楼》等青衣唱段的唱片和《贩马记》、《群英会》、《辕门射戟》、《连升三级》、《监酒令》、《玉门关》、《玉堂春》、《打侄上坟》等小生唱段的唱片,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艺术资料。他为人淳朴善良,和蔼谦虚,平易近人,在梨园界有“圣人”之誉。他的弟子有沈曼华、江世玉、阎庆林等。
金仲仁(1886—1950),本名爱新觉罗·春元,出身皇族,为礼烈亲王之后,世袭奉恩将军。他从小喜爱京剧,从宫廷供奉张小山学会《镇潭州》一剧中的杨再兴,后又向姚增禄、茹莱卿学得《雅观楼》、《石秀探庄》、《雄州关》等戏,在进入清廷办的贵胄法政学堂读书时,经常在翠峰庵、肃王府票房参加演出。17岁时,因热爱京剧艺术,厌倦贵族生活,毅然决然下海,改名金仲仁,走上戏曲舞台,成为一名京剧演员。金仲仁做了专业演员后,拜著名小生演员德瑁如为师深造,并与著名旦角演员王瑶卿相善,共同研习技艺,同台合作演出。王瑶卿演出的《珍珠烈火旗》、《乾坤福寿镜》、《梅玉配》、《十三妹》、《得意缘》、《雁门关》等戏中的小生,多由金仲仁扮演。王瑶卿退出舞台后,他与荀慧生长期合作,排演了三十多出新戏,其中的小生亦由他饰演,如《绣襦记》中的郑元和、《红楼二尤》中的柳湘莲、《晴雯》中的贾宝玉、《钗头凤》中的陆游、《香罗带》中的陆世科、《霍小玉》中的李益、《得意缘》中的卢昆杰、《红娘》中的张君瑞等,与荀慧生配合默契,相得益彰。金仲仁在艺术上勇于探索,他在唱法上宗德珺如,念、做则学王楞仙。他主张根据剧中人物和情节设计唱腔,同样一个唱腔,在不同的剧目中要唱出不同的情绪来。如同样的〔西皮原板〕,他在《飞虎山》中唱得令人感到非常凄凉;在《白门楼》中唱时则叫人无限悲愤。他的念白,大小嗓结合巧妙,善用京白,字音准确,响亮动听。他在表演上善于将传统剧目中的表演技巧运用到新排演的剧目中,如《梅玉配》中徐廷梅在店房里思念苏玉莲和《红娘》中张君瑞在书房思念莺莺的戏吸取了《打樱桃》中邱生思念穆小姐的表演。金仲仁虽然是票友下海,但他功底扎实,技艺全面,不仅文戏演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武戏亦演来很见功夫。金钟仁的弟子有高维廉、苏维明、董维贤等。
与上述民国初年成名的生行演员交相辉映,还有不少由清入民,在民国初年仍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京剧生行表演艺术家,如担任北京正乐育化会会长的谭鑫培(1847—1917),在民国初年仍经常登台演出,其嗓音不仅未衰,而且比过去唱高一调,唱腔更加委婉动听,表现出炉火纯青的高度艺术修养,当时北京有“满城争说叫天儿”,“无腔不学谭”之誉。由票友下海,花脸改学老生的刘鸿升(1875—1921),在民国初年大红大紫。他以“刘派”为号召,演出拿手戏“三斩一碰”,即《斩黄袍》、《斩马谡》、《斩子》、《碰碑》,影响很大。《斩黄袍》中“孤王酒醉桃花宫”的行腔,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以文武昆乱不挡著称的老生演员王凤卿(1883—1956),在民国初年亦名盛一时。他艺宗汪派,高音洪亮,低音厚实,善用中气,格调高雅,但嗓音没有汪桂芬的粗犷豪放。他擅演“皇帽”戏,扮演的《太真外传》中的唐明皇,风流潇洒;《汾河湾》中的薛仁贵,神情凝重;《战长沙》、《华容道》中的关羽,威严庄重,神形兼备。民国五年(1916)以后,由于嗓音逐渐失润而难独立挑班,但与梅兰芳长期合作,在一场戏中常有一二佳句赢得观众的喝采。在小生中,扮相英俊,擅演武戏,曾经常为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配戏的朱素云亦在观众中有较大影响。他扮演的角色有《虹霓关》中王伯党,《马上缘》中薛丁山,《穆柯寨》、《战洪州》中杨宗保,《打寇》中陈琳等,在与刀马旦配演的武小生戏中,尤以“对枪”架式优美、潇洒而著称。
生角人才济济,新的流派不断涌现,这是民国前期京剧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