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彩与机关布景的运用
灯彩和机关布景作为戏曲舞台美术的一种形式,曾用于北京的戏曲舞台上。灯彩戏来源于民间的彩灯,机关布景则来自清代宫廷大戏的影响。机关布景是在灯光布景中加入了种种特技,如火彩、血彩、镁粉、机关、魔术等技巧,同时也要求有一定的舞台条件和电器设备。北京自建成第一舞台,舞台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第一舞台有大转台,台面下有水井,有抽水机,更重要的是有正规的舞台灯光,已经具备了上演机关布景戏的条件。杨小楼在这里上演了《水帘洞》,舞台上的瀑布是由抽水机从水井中抽上来形成的,下面有排水的水槽。为了表现水晶宫的意境,舞台上还有用玻璃制成的牌楼,里面装有灯彩,变化莫测。刘喜奎演出的《电术奇谭》,采用了机关布景,在戏中利用魔术手法,将扇子一扇,人就浮在了空中。由杨韵谱编导、设计的《十粒金丹》(又名《高廷赞》),剧中的高廷赞奉诏征寇,棺内暗伏“炸药”,设计时运用了电学变幻之法,当伏寇一触棺木时,火光迸射,出现了炸药爆炸的效果,于是伏寇全部丧命。又如高廷赞梦鸾得女,台上左有衣柜,右有设置幻术机关的穿衣镜,眼见童女进柜,瞬间柜开无人。再如高廷赞的客厅中,其夫人杨氏的尸体平放床上,覆盖寝单,寝单下夫人尸体蠕动,随之自然升空,待揪掉寝单,夫人尸体踪迹不见,床上则变成五朵莲花。其时,忽闻空中弦乐齐鸣,客厅变成大罗天宫,彩云朵朵,杨氏当空飞舞。[2]民国初期,演出的机关布景戏还有《梁武帝》、《渔光曲》、《游十殿》、《湖天幻影》等。
北京形成机关布景戏的高潮是在20世纪40年代,当时传统戏曲演出上座不景气,因此很多戏曲班社争相排演灯彩戏和机关布景戏,以此招徕观众。如富连成社从上海请来机关布景设计师陈正民等人,排演了《乾坤斗法》、《天河配》;大观社排演了《七剑八侠》、《移山倒海》;蓉明社排演了《天上斗牛宫》、《阴阳宝册》、《八仙过海》;鸣春社排演了《济公传》、《猴王游月宫》、《唐王游月宫》。在演出《天河配》中天仙洗澡一场,还加进了电影镜头,以此争奇夺胜。民国三十三年(1944)成立的勤节班至民国三十六年改名新兴社,该班为纯粹的彩头班,只演机关布景戏。先后排演了《儿女英雄传》、《九件衣》、《柳毅传书》、《乾坤斗法》、《河伯娶妻》、《李闯王》、《红娘子》、《后羿嫦娥》和连台本戏《水浒传》、《西游记》、《劈华山》、《明清八侠》、《青山英烈》、《白泰官》等。在这些戏中,运用了大转台、五彩灯光、魔术、可以活动的机关和各种变幻的砌末。
机关布景在舞台上装有黑色的底幕和纱幕,以便演员在演出中做各种变幻。如在排演《劈山救母》中巨龙变神斧,就是利用了黑幕和纱幕的作用。在纱幕前投一云灯,造成天空的视觉,身穿黑衣、头戴黑帽罩住脸的斗龙人和沉香斗龙的情节都是在黑底前、纱幕后进行的。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沉香与巨龙搏斗的情景极为逼真,令观众惊奇叫绝。
机关布景戏在舞台演出的实践中,创造了不少的特技。这些特技反映了科技进步推动了舞台设备、舞台技术的发展,是戏曲舞台美术一份不可忽视的遗产。但从戏曲艺术的发展规律来看,机关布景与戏曲虚拟化的表演有较大的矛盾。一些机关布景戏专以噱头取胜,招徕观众,轻视表演艺术,将表演艺术变成机关布景的附属品。这些机关布景损害或代替表演艺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