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剧场的建立
北京是戏曲文化的中心,戏曲演出场所大小不一,数量繁多,形式多样,档次有别。有供帝王后妃观剧的宫廷苑囿戏楼,有供王公贵族观剧的王府宅邸戏楼,有供士绅豪商大贾看戏的会馆戏楼,有供一般市民看戏的酒楼茶馆戏台,供郊区农民看戏的庙宇戏楼和临时搭建的草台。当时看戏是一种全民性的、最普及的娱乐,各阶层观众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身分和经济条件的观剧场所,而市民是戏曲观众中人数最多,最广的阶层。
清末民国初年,北京既是封建官僚政客聚集的政治中心,又是进步知识分子荟萃的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各地商人云集的经济中心。随着农村自然经济的衰落,北京周边地区破产的农民涌入京城,寻找生活的出路,促进了北京商业、手工业、服务业、娱乐业的发展,市民阶层迅速扩大。戏曲观众的增加,必然要刺激戏曲从业人员的增加,于是戏曲班社的数量在清末民初迅速增长,原有的戏曲演出场所远远不能满足演出市场的需要,新建戏曲演出场所已是势所必行。于是大大小小的演戏场所纷纷在前门、天桥、西单、王府井等商业区建立起来,仅天桥一带的戏园就多达数十家。
清末民国初年,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迅速传播,戏曲的演出场所也要求打破旧的格局,破除封建等级观念,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改善观演条件,在满足戏班演出要求的同时,满足各阶层观众看戏的需要。于是,一批模仿上海新舞台欧美样式的现代剧场在北京建立起来,如民国三年(1914)竣工的第一舞台,建成于民国八年(1919)的新明戏院,开业于民国十年(1921)的真光剧场,落成于民国十一年(1922)的开明戏院,以及后建的吉祥戏院、长安大戏院等。这些新式剧场,门面高大气派,内部装饰讲究。不仅外观富丽堂皇,而且在剧场内将中国传统的三面观舞台改为半圆形或镜框式一面观舞台,淘汰了台上有碍观众视线的明柱。新建戏院的舞台面积较大,便于演出场面宏大的武戏。有些戏院为了演出换景方便,还安装了旋转舞台,并备有一定的音响和灯光设备。楼上设有包厢,楼下散座由长条凳改为长条靠背椅。冬天有火炉取暖,夏天有电风扇降温。除舞台主体建筑外,还增加了卫生间、休息室、小卖部、餐饮厅等服务设施。不仅改善了演戏和观剧的条件,而且适应了现代人娱乐生活的多种需要。
吉祥大戏院戏单
除现代化的剧场外,民国年间的北京仍有为数不少的旧式茶园剧场和条件简陋的席棚戏园,体现了变革时代新旧事物交替的特点和风貌。
现将民国年间北京的戏剧演出场所分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