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理论家与著述

二、戏曲理论家与著述

民国年间的北京不仅是戏剧艺人云集的中心,也是喜好戏剧、研究戏剧的文人墨客汇聚的中心。他们由喜好戏剧到与戏剧艺人为友,或通过粉墨登场,或投入戏剧创作,体会到戏剧三昧,理解到戏剧的精髓,走上了戏剧研究的道路,成为卓有成就的戏剧研究专家,如齐如山、张次溪、周明泰等。也有一些学校教师,他们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对古典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戏曲研究的专家,如孙楷第、王芷章等。

齐如山从事戏曲理论研究始于筹备梅兰芳出国演出。为了让外国人了解和看懂中国戏曲,欣赏梅兰芳的精彩表演,齐如山精心编撰了《中国剧之组织》一书,此书由唱白、动作、衣服、盔帽、胡须、脸谱、砌末、音乐八章组成,每章又分若干条目,并配有请画家专门绘制的图画。此书写成后,由日本人波多野乾一翻译成日文,部分翻译成英文。后来梅兰芳赴苏联演出,齐如山又编撰了《梅兰芳艺术一斑》一书。此书对梅兰芳的唱腔、身段、手势等作了详细介绍,亦配有图片。梅兰芳到美国演出归来后,齐如山根据他随梅兰芳在美国演出的见闻,撰写了《梅兰芳游美记》一书,向国人介绍了梅兰芳在美国演出的盛况和美国艺术家和普通观众对中国戏曲的观感和评价。此书重要的意义在于使国人真正了解到民族戏曲的优点和在世界戏剧中的地位和价值,对于崇洋媚外及民族虚无主义者是一个最好的教材。在赴美演出回来之后,齐如山发动梅兰芳、余叔岩在一些银行界人士的捐助下,在戏剧界同仁尚和玉、程继先、萧长华、徐兰沅等人的支持下,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研究戏曲的专门机构——国剧学会以及附属的国剧传习所,创办了戏曲理论刊物《戏剧丛刊》及以发表和介绍戏曲文物资料为主的《国剧画刊》。齐如山积极参加国剧学会的工作,他除了通过各种场合、各种渠道、各种关系搜集有关戏曲的文物资料之外,还负责两个期刊的编辑工作,并给国剧传习所的学员讲授戏剧理论课。不料因日本侵略军逼近北平,梅兰芳迁居上海,学会因缺乏经费而缩小工作范围,刊物取消,国剧传习所停办。此后,齐如山开始专心致志从事戏曲理论的研究,他将过去与老艺人谈话的笔记进行了认真系统的整理,先后写出了《国剧身段谱》、《京剧之变迁》、《戏剧角色名词考》、《上下场》、《脸谱》、《国剧脸谱图解》、《戏班》、《行头盔头》、《国剧简要图案》、《国剧浅释》、《皮簧音韵》、《戏台楹联辑》、《戏馆子》、《戏中之建筑物》、《戏中桌椅摆设法》、《剧词谚语录》、《歌场趣谈》、《剧学懒祭编》等一系列研究戏曲的著述,国剧学会曾作为《齐如山剧学丛书》出版了其中的9种。

《国剧身段谱》全书分四章。第一章论戏剧来源于古之歌舞,第二章论戏剧与唐舞有密切关系,第三章论戏剧之身段中水袖、手、足、腿、腰之舞谱,第四章论戏剧之身段中胡须、翎子舞谱。正文前有杨小楼、胡适、王瑶卿、梅兰芳等人的序、题词等。1932年由国剧学会出版,1935年再版。这是《齐如山剧学丛书》中很重要的一部。他不仅详细考证了戏曲表演艺术的源流,而且将名称浩繁、没有条理、向来只有口传心授的戏曲身段搜罗、考证,分类编辑成谱。谱中每个身段按“命名”、“释文”、“姿式”加以诠释,不仅记录和保存了戏曲表演的宝贵遗产,而且为初学戏曲表演者提供了一份通俗易懂的教材。齐如山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谈他为什么写此书时说:“凡言到演戏,固然离不开歌字,但也离不开舞字,可以说歌舞二字是永远连着用的。”他批判了以写实的眼光看待戏曲表演的论调,指出戏曲以歌舞来表现人物和环境,“按戏剧固然不是非舞不可,但国剧为原则、为本体,倘废了舞,那国剧也就跟着消灭了”。他写此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具体的表演身段来说明戏曲表演的特点,揭示“有一点声音,就得有歌的意味;有一点动作,就得有舞的意味”这一戏曲表演艺术的真谛。

《脸谱》和《国剧脸谱图解》亦是《齐如山国剧丛书》中的重要著作。《脸谱》共十章。第一章总论;第二章论颜色;第三章论奸脸;第四章论勾法;第五章论眉;第六章论眼窝;第七章论嘴;第八章论脑门;第九章论鼻窝;第十章附言。此书除了对戏曲的脸谱谱式和画法作了详细的说明外,还考证了戏曲脸谱的来源和美学特征。作者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提及此书的写作成因时批评了以写实的眼光讥讽戏曲脸谱作假的论调,指出:“国剧脸谱,则是用以表现剧中人之心情,根本就没打算像真,所以用不着作假。它的表现性情的画法,大致不出古之器刻、雕文、彩饰、花样、蝠形、蝶翅、燕翼、兽面、云光、火焰、吉金、云雷、饕餮,各文无不搜罗,采而用之,真有禹鼎铸奸之遗义。”此书于1934年5月由文岚簃印书局出版。《国剧脸谱图解》是为了与《脸谱》一书对照而编绘的。共收有脸谱72幅,每幅有中、法文说明。

《齐如山国剧丛书》中的其他著作如《戏班》、《行头盔头》、《皮簧音韵》等亦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齐如山在戏曲研究上一不是从古人流传下来的概念出发,二不是从洋人的教条出发,而是从戏曲舞台艺术的实际出发,运用他所掌握的丰富资料,加以系统的阐述。因此,他的戏曲理论不仅符合戏曲舞台艺术的实际,而且能抓住戏曲的精华和特点,不仅能吸引初学者,而且使熟于此道者受到启迪,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此外,他的著述还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做到了抽象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的统一。这些特点,不仅是同时代的人没有做到的,而且在今天,也极少有人能做到。其原因是,极少有人具备他的天赋和后天条件。齐如山研究戏曲,涉及面之广、著述之丰富,乃前无古人。

齐如山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经香港到台湾定居,继续从事戏曲研究,著有《国剧艺术汇考》、《国剧概论》、《齐如山回忆录》等重要著作。

张次溪(1910—?),又名张江裁,广东省东莞人。出身官宦家庭,幼随家人侨居北京。青年时代爱好戏曲,喜好交游,常与孙菊仙、王瑶卿、王蕙芳、时慧宝等名伶交往,并拜樊樊山、罗瘿公、林琴南等戏剧名家为师,研习剧艺,与齐如山、林白水相友善。好文物古籍,喜收藏,“凡名胜、古迹、人物、遗事,皆似与我以极亲爱之映象,故好从事搜集。独此梨园事迹最多,因史料难觅,鲜有能致力此者。故平时喜向冷摊搜觅,凡遇此类书籍发现,虽索多金亦不少靳”。[1]经他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广泛搜集和朋友的帮助,编成八十多万言的《燕都梨园史料》。

《燕都梨园史料》分正编、续编两册,正编于1934年由北京邃雅斋印行,续编于1937年由北京松筠图书店印行。正编收有安乐山樵的《燕兰小谱》,小铁笛道人的《日下看花记》,来青阁主人的《片羽集》,留青阁小史的《听春新咏》,半标子的《莺花小谱》,华胥大夫的《金台残泪记》,粟海庵居士的《燕台鸿爪集》,蕊珠旧史的《辛壬癸甲录》、《长安看花记》、《丁年玉笋志》、《梦华琐簿》,四不头陀的《昙波》,双影庵主的《法婴秘笈》,余不钓徒、殿春生的《明僮合录》,麋月楼主的《增补菊部群英》、《群英续集》,艺兰生的《评花新语》、《宣南杂俎》,邗江小游仙客的《菊部群英》,沅浦痴渔的《撷华小录》,蜀西樵也的《燕台花事录》,香溪渔隐的《凤城品花记》,萝摩庵老人的《怀芳记》,苕溪艺兰生的《侧帽余谭》,佚名的《菊台集秀录》、《新刊菊台集秀录》、《情天外史》、王韬《瑶台小录》,李慈铭《越缦堂菊话》,陈澹然《异伶传》,易顺鼎《哭庵赏菊诗》,罗瘿公《鞠部丛谈》,沈太侔《宣南零梦录》,倦游逸叟《梨园旧话》,许九野《梨园轶闻》,陈彦衡《旧剧丛谈》,张江裁《北京梨园掌故长编》、《北京梨园金石文字录》等38种;续编收有冒鹤亭《云郎小史》,张次溪《九青图咏》、《北平梨园竹枝词荟编》、《燕都名伶传》、《燕归来簃随笔》,铁桥山人、问津渔者、石坪居士《消寒新咏》,众香主人《众香图》,播花居士《燕台集艳》,蜃桥逸客、兜率宫侍者、寄斋寄生《燕台花史》,杨云史《檀青引》,李毓如《鞠部明僮选胜录》,谢素声《杏林撷秀》,鸣晦庐主人《闻歌述忆》等13种。共计51种。正编前有伦明诗序,顾颉刚、郑振铎、黄复、宗威、郑裕孚、程砚秋、王芷章序,张次溪自序;续编前有夏仁虎、赵景深序,张次溪自序。此书收录了清乾隆至民国初年有关北京戏曲的丰富史料,对于后人研究这一时期北京的戏曲人物、演出活动、风俗习惯、文物典故等提供了宝贵资料。

张次溪除编辑出版《燕都梨园史料》之外,还在北京的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戏曲的文章,并主编了《新中日报》,编辑了由天津书局出版的有关清末民初名妓赛金花的资料集《灵飞集》。他还曾向齐白石学画,记录了《白石老人自述》,发表于台湾《传记文学》杂志。

王芷章(1903—1982),字伯生,号二渠,河北省平山县人。1929年毕业于中国大学,后在民生中学任教。1933年任北京图书馆馆员,开始从事戏曲史研究。1942年任中国大学教授,1946年任西北大学教授,讲授中国戏曲史。王芷章在戏曲史研究方面成绩突出,在民国年间出版《腔调考源》、《清代伶官传》、《清昇平署志略》、《北京图书馆昇平署曲本目录》等重要著作。

《腔调考源》由北京双肇楼图书部于1934年5月出版。此书是我国较早研究近代戏曲声腔的专著,除比较深入地考证了西皮、二簧的源流、演变、兴衰外,还涉及秦腔、昆腔、弋腔等戏曲声腔的发展历史

《清代伶官传》、《清昇平署志略》、《北京图书馆昇平署曲本目录》是作者对清昇平署档案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研究后的成果。《清代伶官传》由中华书局于1936年10月出版。收入295名曾在清内廷供奉的演员、乐师、检场等人的小传。《清昇平署志略》由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1937年出版。此书对昇平署的建制、历史沿革、署址作了详尽的考证,并列出了在昇平署担任职官的太监年表等,是研究清代宫廷戏剧的重要著作。《北京图书馆昇平署曲本目录》于193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杂剧,中卷为传奇,下卷为乱弹。杂剧、传奇按时代排列,乱弹按皮簧、梆子、吹腔、数板、南梆子、杂调分类,折子戏还注明了出处。该书是后人了解清宫演出剧目的可靠资料。

王芷章以治学态度严谨、著作资料丰富、考据细致认真著称,是有影响的戏曲史研究专家,特别是在研究清代宫廷戏剧方面成就尤为突出。

周明泰(1896—?),字志辅,别号几礼居主人,安徽东至人。幼喜好文学和古籍,著有多种历史著作,被开明书店收入《二十五史补编》。1918年入京,任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内务部参事。酷爱观剧,常与名伶交往,熟悉梨园掌故,喜欢搜集和收藏有关戏曲的图书资料,颇多精品。后迁居天津、上海、香港等地,闭门著书。先后出版《都门记略中之戏曲史料》、《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北平五十年戏剧史材》、《清昇平署存档事例漫钞》等6种戏曲著作,合称《几礼居戏曲丛书》。此外还有《几礼居随笔》、《读曲类稿》、《枕流答问》等多种著述问世。晚年移居美国华盛顿,致力于著述,并经常参加戏剧活动。

周明泰的戏曲著作以他在北京居住时搜集的资料为基础,记述的大部分是北京戏曲界的人和事。其中以《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清昇平署存档事例漫钞》最具史料价值。《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辑录了清嘉庆十八年(1813)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间的戏曲资料,按年排列,记述了这一时期昆曲、京剧、秦腔(梆子)等剧种的演员、乐师、票友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活动,反映了一些著名戏曲班社、茶园、戏院的上演剧目,为研究清末民国时期戏曲提供了重要史料。此书1932年由几礼居刻印,再版时书名改为《京戏近百年琐记》,资料增至民国三十三年,并将《北平五十年戏剧史材》延续十年,改名为《六十年来京剧史材》,附于书后。《清昇平署存档事例漫钞》是作者于1932年在北京图书馆查阅到海盐朱氏旧藏清昇平署档案五百余册后分门别类整理而成的。全书共6卷,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清代宫廷婚丧庆典演剧的情况。

孙楷第(1898—?),河北沧州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助教,中国大辞典编辑处编辑,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北京图书馆编辑委员。抗日战争时期在辅仁大学任讲师,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孙楷第长期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在中国古典戏曲研究方面成就显著,出版有《也是园古今杂剧考》、《吴昌龄与杂剧〈西游记〉》、《近代戏曲原出宋傀儡戏、影戏考》、《傀儡戏考原》、《元曲家考略》等专著。此外在他的文集《沧州集》卷三、卷四中收了他戏曲方面的论文。《也是园古今杂剧考》原名《述也是园旧藏古今杂剧》,最初发表在1940年12月《北平图书馆》季刊上,后经作者重新删改,又增补了部分内容,更改今名,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作者将他发现的清初钱曾《也是园藏元明杂剧》二百三十余种详加考订,搞清了这些剧本的来龙去脉,反映了作者深厚的版本学功底。《近代戏曲原出宋傀儡戏、影戏考》、《傀儡戏考原》亦写作于40年代,作者在查阅了大量古籍,掌握了丰富史料的基础上,系统地考证了傀儡戏的源流和发展以及它与宋元以来的戏文、杂剧的关系,从而提出了“近代戏曲源出宋代傀儡戏、影戏”的观点,对于后人研究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开阔了思路。《元曲家考略》原为两编,后增补为四编。收有元杂剧作家王实甫、马致远等85人。作者旁征博引,考证了这些曲家的生卒年、籍贯、室号、官职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傅惜华(1907—1970),又名傅宝泉,别号碧渠馆主、仲涵、寒山、涵沪等。满族,北京人,毕业于蒙藏专门学校。幼酷爱文学艺术,喜收藏图书典籍。从1931年起在梅兰芳、齐如山等组织的国剧学会主编《国剧丛刊》、《国剧画报》,并参加醉韶社、昆弋学会、中国音乐研究会、昆曲研究会等戏曲团体的活动。1941年在北京大学讲授戏曲、小说。1948年在《华北日报》主编《俗文学》。傅惜华收藏有许多有关戏曲、小说、曲艺的珍贵资料和书籍,著述甚丰。有关戏曲的论著,民国年间出版的有《缀玉轩藏曲志》、《戏曲选》等。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有《元代杂剧全目》、《明代杂剧全目》、《明代传奇全目》、《清代杂剧全目》,并与杜颖陶共同编校《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十集。傅惜华在戏曲研究方面擅长书目文献的整理、校勘,是著名的目录学、版本学专家,他的著述为后人研究中国古典戏曲打开了方便之门,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除上述著名戏曲理论家外,民国年间北京新闻出版界还活跃着不少喜好观剧,经常出没于戏院的戏曲批评家,如徐凌霄、吴幻荪、景孤血等。

徐凌霄(生卒年不详),名彬彬,直隶宛平人,祖籍江苏宜兴。幼随父宦游山东,全家喜好戏曲,徐凌霄从小受到熏陶。辛亥革命后定居北京,常进出于剧场,艺术兴趣广泛,对京剧、昆曲、高腔、梆子均有研究,并开始以凌霄汉阁主为笔名发表戏曲评论文章。30年代初,在天津《大公报》主编《戏剧周刊》,并为《小京报》的《戏剧周刊》撰写戏剧评论文章。1932年担任《剧学月刊》主编,同时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教,经常在北平的《世界日报》、《新民报》、《立言报》、《立言画刊》等报刊发表戏曲评论文章,并著有《皮簧文学研究》、《京剧辞典释例》、《记“程”》等专著。他的戏曲评论立论精辟,见解独到,文笔简洁,很受读者和戏剧界人士的好评。《皮簧文学研究》由世界编译馆于1936年5月出版,书中分析了皮簧剧本的文词和音节,提出了雅俗共赏和演员与剧作家协作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皮簧剧本的文学地位等问题。《京剧辞典释例》由世界编译馆北平分馆于1937年7月出版。作者搜集了京剧中的套语或只适应于戏曲而不甚合乎常人惯例的字句,以京剧念白为例,加以注释。附录还收入作者的5篇论述戏曲语言的文章。

吴幻荪(1905—1975),号朱萸,北京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有深厚的文学根底。喜好戏曲,常与名伶交往,能演老生戏,擅长编剧。曾为杨小楼、郝寿臣、马连良、言慧珠、李世芳等编写了大量剧本。在40年代,与翁偶虹、景孤血齐名,被称为京剧“三大编剧家”。与此同时,他担任过《民声报》的戏剧编辑,与吴宗祜合编《戏剧报》,在《立言画刊》等报刊上发表过不少戏曲评论文章。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从事戏曲创作,曾写过现代戏《一贯道》、《小二黑结婚》,为马连良整理《秦琼夜打登州》等。吴幻荪亦善绘画,山水画享有盛名,曾在徐悲鸿主持的北平艺术学院担任过国画教师。

景孤血(1910—1978),满族正黄旗籍,生于北京。姓瓜尔佳,原名增元,字叔伟,笔名古雪。幼年师事名儒马述古,后又拜名家樊樊山为师,研究经史古籍,对戏曲、小说有浓厚兴趣。常与戏曲演员、剧评家来往,偶然串演京剧丑角。曾在《京报》等担任编辑,在许多报刊上以“孤血谈剧”为专栏,发表剧评,评论在当时北京舞台上演出的京剧演员和剧目。他的剧评言简意赅,贴切明了,在戏曲界和观众中有很大影响。从30年代开始,他致力于戏曲创作,曾编写了许多京剧剧本,在当时与翁偶虹、吴幻荪同被誉为“三大编剧家”。后来他撰写的《京剧故事来源的初步统计》、《由四大徽班时代开始到解放前的京剧编演新戏概况》的论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所著《京剧行当》一书被收入《戏曲知识丛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

除上述戏曲理论家、评论家的著述外,民国年间北京的出版机构还出版了不少其他有关戏剧的著作,比较重要的有191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王梦生著《梨园佳话》,191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吴梅著《顾曲尘谈》,1918年由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周剑云主编《鞠部丛刊》,1930年刘天华记谱石印的《梅兰芳歌曲谱》,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贺昌群著《元曲概论》,193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方问溪著《梨园话》,1933年北平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唐伯弢著《富连成三十年史》,1934年世界书局出版的卢冀野著《中国戏剧概论》,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周贻白著《中国剧场史》,1938年戏曲研究社出版的张笑侠绘编《脸谱》,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孤本元明杂剧》,1940年中华书局出版周贻白著《中国戏剧史》,1943年三六九画报社出版朱书绅编《同光朝名伶十三绝传略》等。这些著作虽然不是出自北京作者之手,但也反映了北京作为文化古都、戏曲文化的中心,戏曲理论出版的成就。

民国年间北京戏曲理论研究与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一是理论队伍进一步壮大,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民国以前,北京研究戏曲的专家学者寥若晨星,所涉及的范围也多是名伶轶事、梨园逸闻、观剧题词一类,学术性、理论性较差,且缺乏系统性。进入民国以后,随着外来文艺思潮和研究方法的引入,戏曲改良运动的开展,戏曲艺术的革新和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文人学者不仅参与了艺术创作,而且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它,故大大突破了前人的研究范围,除一般市民感兴趣的名伶轶事、梨园逸闻外,涉及到戏曲的发展历史、戏曲的艺术特征、声腔演变、班社组织、戏剧文学、剧目版本、表演、唱腔、服饰化妆、戏曲文物、演出场所等有关戏曲的各个方面乃至与戏曲相关的学问。二是研究的课题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术水平和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如戏曲文学方面,不仅仅局限于研究戏曲剧本的结构和辞藻,更重视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把戏曲的社会教育功能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在戏曲史的研究中,不仅仅注意它自身的演变,还注意到它与其他艺术的关系,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的联系。总之,戏曲在知识阶层,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品,而是开始被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了。

[1]《燕都梨园史料·张次溪自序》,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