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花的表演艺术
芙蓉花(1911—1952)。评剧女演员,本名王素芹,小名小满,一说叫小花丫头。祖籍山东,生于丹东。幼时家贫,卖给宝坻人赵德才为女儿,其叔赵德广,为警世剧社头班演员,工丑。1922年,经其叔介绍,拜莲花落艺人金菊花、张九凤学艺。后来又拜颜贵、张连成为师学旦角。14岁,在哈尔滨加入复盛评剧社,不久崭露头角,和当时复盛社主演花云舫、筱灵芝,以及后加入该社的李小霞、花小仙、十三妹一起,成为复盛社主要演员。1929年,芙蓉花随复盛社进京,先后演于大栅栏庆乐戏园、三庆戏园等。他们新颖的腔调,曲折的故事,整齐的阵容,精湛的演技获得广泛好评。不但牢牢立足于被称为文化中心的大栅栏戏园,而且一唱就是三年,上座非常好。她“曾经一个月唱过三十六个‘开嗙””[14]。可见芙蓉花的艺术魅力和北京观众趋之若鹜的盛况。
1933年,国民党政府签订卖国的“溏沽协定”,使日寇有恃无恐,得寸进尺,经常用飞机在平津一带骚扰。芙蓉花和复盛社在上座受到较大影响的情况下仍坚持演出,力图摆脱不利局面。不料,因白玉霜事件的牵连,芙蓉花和复盛社亦被一并逐出北京。后经介绍,与复盛社班主高景山侄子结婚。不久,又继续辗转于东北、上海、南京、汉口等地演出。1937年,“七七事变”后,芙蓉花回到北京。她曾和白玉霜,喜彩莲在北京唱了很长一段时间对台戏,各具特色,各展优长,对北京评剧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芙蓉花在表演上,最可贵的是强调一个人物一个样。她演的小老妈、开店寡妇、卖画的李香莲和张五可等,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她从艺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如在《李香莲卖画》中饰李香莲,丈夫别家,誓不改嫁,尽心服侍公婆。二位老人亡故后,她忍痛卖子葬父,邻人周济她,却没要她的孩子,每演到此处,她演的李香莲在十分感激的笑容上,含着两眼热泪,总让人为之动情,潸然泪下。
芙蓉花“以演《开店》、《小老妈开嗙》等戏著称”[15]。她新腔不多,但吐字清晰,很注重人物感情,讲究声情并茂。“腔调一般说来倾向于华丽,善于在每句结尾处使用装饰进行……也善于使用衬字以便曲调活泼的连贯下来。又每一音节最后一字常常作下行三度的拖音,如1

,这也是她个人在处理语言上的特点”[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