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路莲花落到评剧形成

三、从东路莲花落到评剧形成

1928年,由李岐鸿带领的天津莲花落敬顺戏社进入北京,先后在大栅栏庆乐和大栅栏西口小茶园演出。主演李宝珠、李宝翠、李宝玉三姐妹。

翌年,复盛剧社的“芙蓉花18岁时,进到北京”[12]。

冀东早期四大莲花落班社之一、以杨继起艺名金鸽子命名的莲花落戏社也进京演出,献艺广德楼。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包括莲花落演员在内的大批难民流入关内谋生,奉天落子著名演员白玉霜、花云舫分别到京,白玉霜演于哈尔飞戏院、城南游艺园、广德楼等处。花云舫演于大栅栏庆乐戏园。

花云舫、芙蓉花在庆乐、三庆园演出,获得成功,天天满座。“光唱老戏《开店》、《开嗙》、《大赐儿山》、《花为媒》、《李香莲卖画》等,就一气唱了三年。芙蓉花曾经一月中唱过三十六个(开嗙》”(胡沙《评剧简史》)。北京回荡着广受民众喜爱的奉天落子的声音,有的报上称:“花云舫一到北平,出演庆乐之后,旧都人趋之如蝇附膻。”“以白玉霜为主在粮食店胡同开明戏院出演一班;及芙蓉花为主角,在大栅栏三庆园出演一班,每日皆可满座。”从迁安来京的北路莲花落杨继起的金鸽子班,在广德楼以包厢四块五、池座四角五较高票价,连博满堂。

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天桥为基地的落子在东路落子进京后,由盛到衰,骤然式微。乐不够、金叶子等陆续出京,去天津或唐山。西路莲花落几乎一夜之间解体,有的离开舞台,转而课徒,如旦角演员石振义,到农村教戏谋生;有的干脆弃艺返乡,退归桑田,专事务农;有的改从别业,不再吃“开口饭”;有的改唱东路“奉天落子”,如周宝才、郭启荣等;也有少数演员转向漂泊流动的做艺方式,在城里“走宅门”(又叫“打直脖”)、“溜巷子”(又叫“打斜脖”),太太、小姐叫进庭院,唱一段,给点小钱或零用品,或者在街头、巷尾、庙会、集市“撂地”,挣些糊口钱。直到1931年,西路还有小金叶子(宋殿芳)、刘宝山、宋小芬等,在西四的西庆轩演西路莲花落(蹦儿戏),后来才销声匿迹,杳然无闻。到农村,叫“转桌子”,就是几个人凑起来,借张桌子,以桌为界,桌前为前台,桌后为后台,演上几个简单小戏、单折,农民有钱给钱,没钱就给些小米等粮食,只能勉强糊口而已。曾红极一时的名演员小蜜蜂改说评书。四月鲜息影舞台,在京办起四顺合科班,教东路落子,课徒授艺。

正当东路莲花落在北平迅速发展的时候,北平市长袁良以白玉霜演出《拿苍蝇》“有伤风化”为罪名,将她驱逐出北平,并株连芙蓉花,使如日中天的东路莲花落受到沉重打击。东路莲花落演员们没有气馁,反而寻机进取。1935年7月,已离开北平的白玉霜以“蹦蹦戏”之名应邀赴沪,同年12月,芙蓉花亦到上海,第二年喜彩莲也申城献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落子戏,在上海受到阿英、欧阳予倩、田汉、洪深、赵景深等戏剧界进步人士的好评和支持,在他们热情帮助下,白玉霜排演了新戏《阎婆惜》、《潘金莲》,主演了由明星电影公司拍摄的第一部描写评剧艺人生活的影片《海棠红》。上海报纸广告称:“评剧皇后白玉霜暨明星公司诸大明星通力合作——海棠红”,[13]她的《潘金莲》剧连演百场,上座不衰。白玉霜在上海重振一年前在北平的雄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喜彩莲也闯入上海,初时影响平常,后演出新戏《卓文君》,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慧眼识人,深悉喜彩莲极具艺术潜力和才华,为她编写新戏《人面桃花》。喜彩莲与著名京剧演员林树森、芙蓉草(赵桐珊)合作演出了几个剧目,取得很好的反响,在沪的声望逐日上升。白玉霜、芙蓉花、喜彩莲在上海的艺术实践,使他们接触到不少进步的文化艺术界人士,受到许多新思想、新观念的熏陶和启迪,开拓了视野,对他们后来的艺术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上海唱红的白玉霜回到北平。随着其主演的影片《海棠红》广为上映,声誉日隆,再次受到北京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喜爱。白玉霜被称为“评剧皇后”。她和刘翠霞、爱莲君、喜彩莲被誉为评剧“四大名旦”。在北平评剧舞台上,白玉霜、芙蓉花、喜彩莲形成了鼎足之势,三雄对峙,各展其才。芙蓉花演出仍以传统老剧目为主,唱腔仍然依循原奉天落子的规范、唱法和韵味,表演显出陈旧,因此,渐渐失去竞争力。白玉霜演于珠市口坐南朝北的开明戏院,喜彩莲演于距开明不到百米,坐北朝南的华北戏院,从1939年到1942年两人唱了三年对台戏,双方不仅没掉座,还都保持了长期不衰的良好状况,争得了观众,扩大了影响,拓宽了北京评剧获得发展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北京评剧成熟与发展。转趋繁盛的北京评剧,不断扩大,很多西路演员、梆子和京剧演员改唱评剧,值得一提的是文明戏演员加入评剧行列。

北京文明戏,又称皮簧新戏,特点是用京剧唱腔演时装戏,突破程式,道白不上韵,说京白,因多为旗人(满族)演职员,所演大多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旗装戏、新编戏,如《清宫秘史》、《卓二娘》、《妓中侠》、《两对有情人》等。曾在富连成京剧科班坐科的“富”字辈学生赵富成(小明钟),是文明戏主演。还有号称“十八把剑”的张剑影(即张笑影)、穆剑影、段剑时、张剑霞、尹剑莲等。在天桥张笑影的文明戏经常和评剧合作演过“两大块”(先文明戏,后评戏),后发展成七八十人的大班社,直到1938年张笑影病故,文明戏宣告终止,白玉清、杨振福等留在小桃园,赵富成和赵笑笑参加了白玉霜班社,杜云振参加了喜彩莲的“莲剧团”,季月亭、代薄京等人入了万盛轩戏院,刘庆宝等参加了曹金顺剧团。文明戏大部分演员改唱了评剧,他们以突出的创新精神,自然、真实、生活化的表演风格,对北京评剧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20世纪40年代,评剧在天桥一直绵延不断。当时天桥最红的女演员是宗“白(玉霜)派”的小玉凤,此外还有擅演《刘翠屏哭井》、《斩窦娥》等戏的小宝珠(北平人),擅演《碧玉簪》等戏的花碧霞(北平人),擅演《珍珠衫》、《秦香莲》、《雷雨》等戏的刘碧霞(北平人),以及一些青年演员如陈少舫、魏荣元、席宝昆等。

1942年白玉霜辞世,其养女小白玉霜曾随她演唱数年,这时,在其母原班基础上,组成阳秋社,在平津演出。同时期,同春社、砚雯社、金兰社、金顺社等评剧班社相继成立,在沦陷于日伪盘踞下的北平坚持演出。

抗战胜利后,评剧又开始活跃起来。以鸿巧兰为主的幽兰社成立,著名演员芙蓉花加入该班演出。以天桥为核心的茶园、戏园,又唱起落子腔。但不久,国民党反动势力发动内战,遍地燃起战火烽烟。北平再次笼罩在战争与饥饿、动荡的阴影之下。已经颇获好评、声誉鹊起的小白玉霜不得已而息影舞台,芙蓉花被重病缠身,喜彩莲流落包头,北京评剧一片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