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悲的戏剧创作

一、陈大悲的戏剧创作

陈大悲(1887—1944)在北京的戏剧活动开始于五四前夕。在此之前,他于1911年曾加入任天知领导的文明戏班进化团,并以“天下第一悲旦”为招牌在东南一些城市演出,进化团解散后,陈大悲到湖北、湖南一带经商,在长江流域组织剧团演出文明戏。1918年他去日本学习戏剧,搜集到了许多戏剧资料。第二年回到北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鼓舞下,抨击文明戏,提倡“爱美的戏剧”,并编写《爱美的戏剧》一书,对雨后春笋般的全国各地爱美剧团提供了理论指导,曾被早期话剧参与者奉为话剧先锋。北京《晨报》记者尊他为中国十二大人物之一。

陈大悲在北京的戏剧活动是他一生从事戏剧的高峰,他不仅在理论建设、人才培养、剧团组建方面为中国话剧开拓了道路,而且在剧本写作方面也是最早的尝试者。在北京期间,他发表了《良心》(五幕剧)、《英雄与美人》(五幕剧)、《双解放》、(三幕剧)、《幽兰女士》(五幕剧)、《说不出》、《王裁缝的双十节》、《爱国贼》等十几部剧作。还翻译剧本《汤格雷的后妻》《假面具》《想发财的人》《忠友》《有家室的人》等。

陈大悲的创作受文明戏的影响较大,喜欢用出奇的故事和曲折的情节来刺激观众。他的剧本主要批判和暴露社会的黑暗,内容涉及到旧家庭的黑暗、封建礼教的虚伪、革命党人的蜕变,军阀混战的罪恶、妇女的悲惨遭遇等。马彦祥评价陈大悲:“他的剧本是极富有刺激性的。这也许就是为了他是直接从文明戏来的,深知一般观众的心理,需要刺激。为了达到这目的,在他的剧中常常不惜破坏了舞台的空气,破坏了人物的个性,把种种的能够刺激观众的场面,如自杀、教训等加进去。”[14]但是陈大悲的戏剧在二十年代初流传很广,演出多很成功,具有不可忽视的开拓意义。

他的代表作品是《英雄与美人》。该剧以辛亥革命为背景,描写革命党人张汉光与抗婚离家的林雅琴相恋。不久张亡命赴日本,林沦为清政府侦探长萧焕云的情人。辛亥革命前夕,张回长沙找到林,林对他十分冷淡。革命成功后,张当上督统,林与他重归于好,并举荐萧为张的副官长,张的战友王建人觉察到萧、林二人关系暧昧,又见张借查土匪军械之名纵兵殃民,便规劝他,反被张一枪打伤。萧听说武昌形势不稳,与林合谋伪造北军委任状陷害张入狱,并卷财潜逃。路上萧为独占财物,与林发生冲突,林打死萧,王建人赶来又打了林一枪。林在垂死之际忽然良心发现,对赶来的张汉光表示忏悔。张也因忏悔而自杀。

陈大悲称编这出戏实在是为要打破国人对于“英雄”与“美人”的痴梦。该剧里的英雄是蜕变的英雄,美人是堕落的美人。该剧在艺术上注意用离奇的情节和惊险的场面,如妓院生活、情人相逢、坏人潜伏、革命者蜕变、兵变、夜奔、抢劫、手枪的挥舞等,都能刺激观众的兴趣。正是由于他喜用刺激性场面,戏剧的主题意识反而被削弱。在《英雄与美人》中,他过多纠缠于三角恋爱,忽视了造成张、林蜕变的现实社会的描写。而他结局的良心发现则有生硬的人为痕迹。

活跃于二十年代的陈大悲在后来的戏剧运动中不能超越自己,三十年代就几乎被人遗忘。他的戏剧虽然数量较多,不过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却很少。但是陈大悲在话剧前期的先锋作用还是值得我们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