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彩莲的表演艺术

九、喜彩莲的表演艺术

喜彩莲(1916—1996),评剧女演员。山东掖县人。其母为京剧演员,工文武老生。大姐喜彩春,评剧演员。喜彩莲行三。10岁学艺,和姐姐喜彩春同拜复盛戏社老演员吴寿朋(小元宝)为师,学习莲花落。在吴寿朋严格督导下,喜彩莲学得很快,很扎实。以她的聪颖和悟性,加上刻苦努力,很快在舞台上崭露头角,声誉鹊起。李(金顺)派艺术创始人李金顺在元顺戏社挂头牌,喜彩春、喜彩莲姐妹向李金顺学到很多东西。姐姐彩春艺宗“李派”,妹妹彩莲在继承“李派”基础上,又有很大发展。尤其李金顺、喜彩春先后退出元顺社息影舞台之后,喜彩莲从她姐姐手中接过元顺社,在大连演出一段时间之后,率团进关。后又转赴上海,剧团改名阳春社。沪上演出不尽如人意,社会反响和上座率都较平平,仅仅维持而已。她在沪却结识了一些进步戏剧家、文艺家,得到他们热情鼓励和帮助。欧阳予倩看她的演出后,认为她是一位很有发展潜力的演员,为她编导了评剧《人面桃花》。她还上演了新戏《卓文君》,和京剧演员合演并移植了一些京剧剧目。直到她离沪返京后,欧阳予倩还从香港给她寄了四幕话剧本《潘金莲》,为她后来改编演出,提供蓝本。

img

评剧《女起解》喜彩莲饰苏三

喜彩莲回到北京后,组建莲剧团,和白玉霜、芙蓉花三大评剧班社,成鼎足之势,他们唱对台戏,一唱数年,推动了北京评剧的发展。

喜彩莲在艺术上扬长避短,在创新上下功夫,她另辟蹊径,表演上较多吸收并运用京剧艺术规范、程式与技艺,这是与许多京剧艺术家合作并得到他们的帮助分不开的。如陈墨香为她编写了《还乡梦》、《全本十三妹》。富连成许盛奎给她排演了《坐楼杀惜》、《凤还巢》。她还移植了麒麟童(周信芳)的《斩经堂》。她被戏剧界同行誉为“评剧界的荀慧生”、“时代艺人”。她和白玉霜、刘翠霞、爱莲君被并称为评剧“四大名旦”。她以崭新的剧目、独特的表演,新颖的唱腔,创立了评剧“喜(彩莲)派”艺术。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挑起内战,北平通货膨胀,社会动荡,戏院上座锐减,喜彩莲只好率团出京去跑码头,在前门火车站遭到恶势力洗劫。后来漂泊内蒙古包头以及大同等地,勉强维持。艰难的处境使喜彩莲情绪低落,以吸食鸦片来寻找精神解脱,以至业务上停顿不前,走向下坡。回到北平后,演于天桥小桃园戏院,残喘度日,直到北平解放,才重新唤发艺术活力。

喜彩莲以花旦见长,扮相漂亮、俊秀,声音清脆、高昂,吐字清晰、有力,表演活泼、大方。勇于创新尤为突出,凡是可以学的她都大胆吸收、借鉴,融进评剧艺术中。她把卖阳春面的南梆子,用来替代评剧多年沿用的枣木梆子,取得非常明显的艺术效果。数十年一直被评剧所有剧团视为必需,沿用下来。

她擅演剧目有《孟丽君》、《武则天》、《怀乡梦》、《对金瓶》、《花为媒》、《杨三姐告状》、《可怜的秋香》、《二度梅》、《吕布与貂婵》、《卓文君》、《尤三姐自刎鸳鸯剑》、《凤还巢》、《人面桃花》、《孔雀东南飞》、《潘金莲》、《牡丹钩》、《四面观音》等百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