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昆曲学会(1945—1953)

九、北平昆曲学会(1945—1953)

抗日战争胜利后,原国剧学会昆曲研究会骨干傅雪漪、吴龙起,原北大昆曲组张琦翔、张荫朗,原辅仁大学女院昆曲社许希道,原中国大学曲学研究会李体扬、刘吉典等热爱昆曲的青年同人酝酿筹备组成北平昆曲学会,集资聘请导师高步云担任拍曲,导师韩世昌教练身段,轮流在各家曲会,亦曾在居士林借地拍曲。1948年秋,获北平社会局允准,在中央公园来今雨轩举行成立大会。选举傅雪漪、吴龙起、张琦翔为常务理事;许希道、刘吉典、李体扬、张荫朗、周妙中、钱鹤汀为理事;吴镜汀、周方三、张亚秋为监事;聘请夏枝巢、俞平伯、刘仰乾、傅芸子、傅惜华、陆宗达、童曼秋、许雨香等为顾问。会址在西长安街2号北平电台内,仍借原国剧学会处。活动内容主要是拍曲、电台清唱播音和排戏彩唱。每周在北平电台、胜利电台和北洋大学电台等播音一两次。曾由京朝派曲家叶仰曦主持排演《邯郸记·仙圆》,叶仰曦饰卢生,许希道饰吕洞宾,李体扬饰汉钟离,傅雪漪饰韩湘子,吴龙起饰蓝采和,张宛若饰何仙姑,李福春饰李铁拐等。司笛除高步云外,还有徐惠如。还排演过《卸甲封王》,李体扬饰郭子仪,叶仰曦饰唐王,傅雪漪饰李白,吴龙起饰龚敬等。又曾排演《功宴》,李体扬饰铁勒奴,张荫朗饰陈武等。1949年,北平昆曲学会撤出北平电台址,迁至前门内花枝胡同4号著名画家吴镜汀宅内,由吴镜汀主持活动,仅拍曲清唱,笛师徐惠如、施砚香、沈盘生及华传浩(南昆名丑,亦司笛)等参加。业余笛师还有王振声。国画家曲友如李苦禅等亦莅临清唱。后渐冷落而无形消散。

民国时期,北京的业余曲社此伏彼起,非常活跃,极大地促进了南派昆曲在北京的传播和与其他流派昆曲艺术的交流,培养了大批的昆曲爱好者。特别是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不仅将昆曲艺术作为学生课余的一种陶冶情操的有益娱乐活动,而且作为一门功课,引进高等学府,吸引了大批师生参与,将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对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1]乡间昆弋班每年重新组合三次,每期演出称为一个“季儿”。农历正月初五至四月二十三为第一季;四月二十三至八月十五为第二季;八月二十三至腊月二十三为第三季。每届满一季,搭班人员可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