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如山及其剧作

第一节 齐如山及其剧作

齐如山(1875—1962),河北省高阳县人。家人有喜好戏曲的传统。其曾祖父和祖父都会唱昆曲。父亲齐禊亭为甲午年进士,是大学士翁同龢的门生,亦“能唱数十曲,与高阳昆弋班熟识,能背唱昆曲多出,对于子弟看戏不加禁止”[2]。齐如山自幼就受到良好教育,少年时便已遍读经史,学习八股,参加县考。17岁时入北平同文馆学习德文和法文。受家庭影响,他幼年时就对戏曲多有接触。他曾回忆说:“我自孩童到三十多岁,总有听戏的机会,因此也就当然引逗的对戏剧有了浓厚的兴趣。”[3]在辛亥革命之前,齐如山曾经营过商号义兴局,并几次到欧洲办理商务。辛亥革命爆发后,义兴局成了国民党在北平的秘密机关,齐家通过此商号在炸死清朝大臣良弼的事件中起了协助的作用。自1911年起,齐如山开始写作剧本,一年间创作了《女子从军》、《新顶砖》、《新请医》等。之后,除于1912年三去欧洲之外,便以主要的精力从事京剧艺术的研究。

1912年,齐如山在观看了梅兰芳演出的《汾河湾》之后,认为梅兰芳确实是个“天赋太厚”的好演员,但演出中也有美中不足之处,于是便给梅兰芳写去一封长信,指出剧中“窑门”一段的表演尚有不甚合理之处,如薛仁贵在窑外大段演唱时,柳迎春在窑内毫无反应,并按每句唱词的顺序逐一地提出了旦角应当如何相应表演的意见。齐如山曾回忆说,令他惊喜的是,“他竟完全照我信中的意思改过来了,而且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这一下子,引逗起我的兴趣来了,不但感兴趣,而且极兴奋,因为彼时他在北京,可以算是最红的一人,乃肯如此地听话,确也实在难得,因此便想助他成一个名角……由此每看他一回戏,必给他写一封信,如是写了百十来封……”[4]1914年,齐、梅二人正式见面,从此齐如山专为梅兰芳编戏、排戏。齐如山在与梅兰芳合作的二十余年中,共创作了41个剧目,其中有26个专为梅兰芳而作(除此之外,《桃花扇》为杨荣环、侯喜瑞而作,《空谷香》为尚小云而作,《窃符救赵》为尚和玉、陆素娟而作。另外还有河北梆子剧作两个)。

img

齐如山像

在二人合作的初期,齐如山先为梅兰芳创编了几出“神话戏及清高的言情戏”。为保证演出效果,齐如山决定“先编一出旧式的戏来试试看”,这便是《牢狱鸳鸯》。“这出戏完全照旧戏路子编排,只是加重情节,修润唱词,美化腔调,以及增加身段”。[5]接着又编了《嫦娥奔月》、《黛玉葬花》、《洛神》、《红线盗盒》、《天女散花》、《廉锦枫》、《太真外传》、《上元夫人》等剧。1929年,梅兰芳赴美演出,齐如山以导演的身分同行,为梅编写了多种宣传材料。1931年,齐如山与余叔岩、梅兰芳、清逸居士和张伯驹共同创办了北平国剧学会。1933年,他在上海改编、创作了具有反战思想的京剧《生死恨》。1937至1945年抗战期间,他闭门著述,并做了许多保护戏曲文物和资料的工作。1945年,他支持恢复了北平国剧学会,并改编京剧《桃花扇》。1948年赴台湾定居,在台湾出版了一批戏曲论著,创作了几个剧本。1962年病逝于台湾。

齐如山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总结自己的戏剧创作:

自编且已演出的剧目共23个:《牢狱鸳鸯》、《嫦娥奔月》、《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又名《千金一笑》)、《天女散花》、《洛神》、《廉锦枫》、《俊袭人》(又名《解语花》)、《一缕麻》、《西施》、《太真外传》、《红线盗盒》、《霸王别姬》、《生死恨》、《木兰从军》、《凤还巢》、《童女斩蛇》、《桃花扇》、《麻姑献寿》、《上元夫人》、《缇萦救父》、《春灯谜》、《空谷香》;

自编但未演出的剧目6个:《新请医》、《新顶砖》、《珍珠塔》、《团花凤》、《双珠记》、《群美集艳》;

改编剧目7个:《三娘教子》、《春秋配》、《宇宙锋》、《游龙戏凤》、《天河配》、《窃符救赵》、《二度梅》;

到台湾后所编剧目5个:《征衣缘》、《新打城隍》、《新送京娘》、《勾践复国》、《新小放牛》。

除了戏曲创作外,他还有丰厚的戏曲理论著述,大约有曲论著作四十余种,曲论文章几十篇及多篇戏曲评论短文。

齐如山的戏曲创作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神话题材戏。计有《洛神》、《天女散花》、《麻姑献寿》、《嫦娥奔月》、《上元夫人》。此类剧目主要取材于一些神话传说故事,剧目情节较为简单,具有神话故事的飘渺、虚幻的色彩。“天女散花”、“嫦娥奔月”、“麻姑献寿”的故事已为人熟知,《上元夫人》一剧写西王母见汉武帝等人求仙有诚意,遣上元夫人下凡与其相见的故事。《洛神》系根据曹植《洛神赋》及明人汪道昆《洛水悲》杂剧改编而成,描写了曹植在洛水之滨与从前的恋人、死后成为洛神的甄氏相会,互相感念前情的情形。全剧营造了一种似真似幻、美轮美奂的舞台气氛,在美丽的幻境中刻画了曹植和洛神两个形象,突出表现了洛神的美丽和善良。“描写了一对青年恋人在封建社会中想爱而不能爱的矛盾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该剧文辞华美典雅,“齐舞翩跹成雁阵,轻移莲步踏波行,翩若惊鸿来照影,宛似神龙戏海滨,徙移彷徨形无定,看神光离合乍阳阴,雍邱王他那里目不转瞬,心振荡默无语何以为情”一段唱词,含蓄、深情地抒发了洛神对曹植的思恋与心中的惆怅。梅兰芳在演出这些剧目时,在演出形式及服装、装扮上做了许多创新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他独创的“古装戏”,剧中设计、运用了大段富有特色的舞蹈,如《天女散花》中的“绸舞”,《麻姑献寿》中的“袖舞”,《嫦娥奔月》中的“花镰舞”等,使观众耳目一新,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红楼戏。题材取自长篇小说《红楼梦》,此类剧目有:《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又名《千金一笑》)、《俊袭人》(又名《解语花》)。剧中的主人公们,无论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还是活泼可爱的晴雯,或是稳重贤慧的花袭人,都是些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古代年轻女子,作者对她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黛玉葬花》塑造了纯洁清高、孤芳自赏同时又向往着理想爱情的林黛玉的形象,在“葬花”一场戏中,作者设计了一段长达18句的唱词,对《红楼梦》原著中的“葬花辞”加以京剧化的改编,既保留了原意,又准确、细腻地表现了林黛玉当时怜花、怜己的心境以及她“质本洁来还洁返,强如污浊陷泥团”的性格。此类剧目也是梅兰芳所创演的“古装戏”的一部分,主要在演出形式上做了一些革新的尝试。

3.历史故事戏。这类戏一部分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线索的,如《西施》、《太真外传》、《霸王别姬》、《木兰从军》、《缇萦救父》、《窃符救赵》。另一部分是描写古代社会普通人物生活的,如《生死恨》、《春灯谜》、《空谷香》、《桃花扇》、《凤还巢》、《红线盗盒》、《廉锦枫》、《牢狱鸳鸯》、《宇宙锋》、《三娘教子》、《春秋配》、《游龙戏凤》(其中有些自京剧传统剧目改编而来,《西施》、《太真外传》、《廉锦枫》、《牢狱鸳鸯》为古装新戏)。在这些剧目中,作者塑造了众多的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古代妇女的形象。

《霸王别姬》是齐如山根据明人沈采所作传奇《千金记》并参考京剧《楚汉争》而创作的,写东汉末年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争立霸业,刘邦手下大将韩信用计诱使项羽至九里山,项羽突出重围,屯兵垓下。汉军营中大唱楚歌,楚军军心涣散,项羽见大势已去,抚骓长叹。虞姬在旁拔剑起舞,慷慨悲歌,为绝项羽突围的后顾之忧而持剑自刎。后项羽兵败,自刎于乌江。全剧在描写一场生死战争的同时,着意刻画了项羽与虞姬这两个人物。特别是“巡营”一场,从项羽九里山兵败回营,虞姬“出帐外且散愁情”,到军中传来楚歌,二人知大势已去,对酒当歌,从项羽高唱《垓下歌》,到虞姬为他作“剑舞”,直到最后自刎君前,剧情环环相扣,将全剧推向高潮。作者笔下的项羽,虽穷途末路但仍未失霸王之气,他在四面楚歌的情势之下高唱着英雄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既表达了他的无奈又保持着他的英雄气概。虞姬在原来的剧作中只是配角,在此剧中作者将她改为主角,突出表现了她的善解人意及最后时刻的果敢壮烈。两个人物,一个勇猛彪悍,一个凄楚动人,加之整个剧作所渲染出的浓重的悲剧气氛,使人们为剧中人物悲壮结局而深深地惋惜与感慨。

《生死恨》是齐如山根据明人陆采传奇《易鞋记》改编而成,写北宋末年程鹏举与韩玉娘由于战乱而婚配、离散的故事,原为大团圆结局。1932年,愤于日寇的野蛮侵华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梅兰芳等人对此剧进行修改,结局改为悲剧式的。全剧重点突出了韩玉娘在民族灾难面前,坚韧不屈,“卧薪尝胆权忍受,从来强项不低头”的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梅兰芳后来回忆说:“在上海我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两出戏,把一些爱祖国、爱民族的意义编进戏里,想借此表达我对敌人日本的仇恨。”在当时的形势下,该剧的演出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振奋了民族的抗日精神,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凤还巢》是齐如山于1928年创作的。写明代兵部侍郎程浦的两个女儿程雪娥、程雪雁二人与穆居易、朱千岁之间的阴错阳差的婚姻故事。作者熟练地运用了戏曲创作布局行文的技巧,写出了一个饶有风趣的传奇故事。该剧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无论是正旦、正生所扮演的程雪娥与穆居易,还是小花脸、彩婆子所扮演的朱千岁与程雪雁,人物形象都较为丰满,人物行为真实可信,就连由配角饰演的程浦老夫妇的所作所为也很合情合理,恰到好处。全剧充满机趣,妙趣横生。是一出常演不衰的京剧剧目。

4.时装戏。以穿戴时装为特点。此类剧目有《一缕麻》与《童女斩蛇》,都是针贬时弊,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一缕麻》是齐如山根据《小说月报》上的一短篇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一桩指腹为婚的故事。剧情描写的是林知府之女与钱道台之子被指腹为婚,当林小姐得知钱公子痴傻时郁郁不欢,花轿迎娶时拒不上轿,后经不住其父的哀求而牺牲自己嫁到钱家。婚礼刚过,林小姐便染上白喉,新郎伺候在旁,染病而死,而林小姐却活了下来。她感到身世凄凉,前途渺茫,毫无生趣,便用剪刀刺喉而亡。该剧通过一个少女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包办婚姻所造成的悲惨后果。此剧演出后,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甚至有境遇相同的人家因看了《一缕麻》而毅然退掉不合理婚约。

《童女斩蛇》的创作契机是1917年天津发生大水灾,民间因此流传一些迷信流言。该剧从破除迷信的角度暴露反动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和迫害。“讽刺官吏的贪污颟顸,表现童女的勇敢智慧”。该剧初次上演就受到观众的欢迎。

齐如山创作的这些剧本,绝大多数都是以封建时代的妇女形象作为主人公的,一部分剧目描写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悲苦遭遇,对她们给予极大的同情;另一部分则表现了她们的果敢、坚强,对她们流露出钦佩之意。在揭示反抗封建压迫、提倡妇女解放的主题思想的同时,塑造出一大批性格鲜明的古代妇女形象,如深明大义的西施(《西施》)、仪态万方的杨玉环(《太真外传》)、果敢英烈的虞姬(《霸王别姬》)、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木兰从军》)、英勇救父的缇萦(《缇萦救父》)、救人于难的如姬(《窃符救赵》)、坚韧不屈的韩玉娘(《生死恨》)、端庄贤淑的程雪娥(《凤还巢》)、爱憎分明的赵艳蓉(《宇宙锋》)、含辛茹苦的王春娥(《三娘教子》)……等等。

齐如山有着厚实的文学根底,他所编写的剧本情节顺畅,文词秀丽,同时他又通晓舞台,他在创作时充分考虑到演员的表演,为此留有充分的空间。他在《编剧回忆》中谈到“编词句时要想到演者之情形”时说:“编戏时就怕只管随意编制,不管演者。如此则势必至不能排演。当编某一句时,则必须闭目想一想,台上该角说此一句时,他是怎样的神气?怎样的举动?甚至其他别的角色都是怎样?如此编出来,则此句方有着落,更容易有精彩。且果能如此一想,则往往编词较易。此亦是情能生文,文能生情之义。有许多人编的戏文词很好,但是绝对不能扮演,其原因固然不是一种,而这种情形也是最要紧的一种短处。”因此他的剧本也都很宜于表演。

齐如山一生创作成果颇丰,特别是他与梅兰芳和谐合作的二十年间,他的剧作经梅兰芳的精心揣摩和表演上的大胆改革、创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故事情节更加精彩、动人,在京剧舞台上留下奇光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