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戏服饰选例
《嫦娥奔月》中嫦娥的服装,上身穿胸部绣花的淡红色软绸短袄,下身穿系在袄外白色软绸长裙,腰间系编成各种花纹的丝绦,腰中下垂一条打着如意结的丝带,腰两旁垂些玉佩装饰物。头部正面梳两个发髻,上下叠成“吕”字形,右边用一根长长挂有珠穗的玉钗,斜插入上面的髻内,左边戴上一簇花。梅兰芳在此剧中还创造了“采花衣”、“仙宴衣”等服饰。
《黛玉葬花》中林黛玉的服装,上身穿大襟软绣边的短袄,下系软绸长裙,腰间外加一条软纱绸做成的短围裙,腰部中间系丝带,两侧垂有玉佩装饰物。在回房一折时,外加一件用五彩绣成八个团花的软绸素帔。梅兰芳在此剧中还创造了“春闺衣”、“葬花衣”、“拂台衣”等服饰。头部的装扮是头上正面梳三个髻,上下叠成“吕”字形,两侧戴些翠花或珠花。黛玉手持的花锄,既是葬花的工具,又是用于舞蹈身段的道具,充分发挥了戏曲通过舞蹈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抒发其内心世界的艺术特征。宝玉的扮相是身着褶子,外加长坎肩,坎肩下沿缝有丝穗。头上梳成孩儿发,加垛子夹。其他如紫鹃、袭人都是用传统戏中大丫头的扮相,梳大头,穿裙袄,外加坎肩,系腰带。她们的扮相显然与黛玉的古装扮相不太协调,这是受客观条件所限的缘故。
《天女散花》中天女的服装,上身穿淡青色袄,披云肩,下系同色长裙和小腰裙。云肩和小腰裙原是用真孔雀羽毛制成的,在舞台演出时既妨碍表演,在灯光照映下也并不美观,因此改用人绣仿孔雀毛制成,才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生活中美的东西,用在舞台上并不一定美。为了充分表现剧中“云路”、“散花”两场戏的意境,特别创造了两条飘带披在身上,借助飘带来表现天女凌空飞翔、轻盈缥缈的神韵。梅兰芳在此剧中还根据剧情的需要创造了“天宫衣”、“云路衣”、“云台衣”等服饰。
《洛神》中甄后的服装,梅兰芳为了烘托此剧的神话色彩和表现洛神飘飘欲仙的神韵,将洛神甄后的服装制成窄袖、短袄,袄外罩三幅薄纱,左肩的长纱披拖到右肩的下方,右肩的短纱掖在左肩的长纱里,用另一幅薄纱扎成彩球形,挂在左肩,大大加强了戏曲服装的装饰性和可舞性。
《西施》中西施的服装,梅兰芳扮演西施,设计了“浣纱衣”、“去国衣”、“回国衣”、“游湖衣”。为了表现人物身分地位的变化,对其装扮作了不同的处理。如西施浣纱时,头梳古装发髻,颈后垂刘海发,为村姑装扮;见吴王时,则头戴大水钻翠凤;“游湖”一场,则头戴渔婆罩,扎“打头”,加镜牌,又完全是渔家少妇的装扮。
除上述古装戏衣外,梅兰芳还根据戏中的人物身分和情节,在《上元夫人》中设计了“天上衣”、“承华衣”、“灵真衣”;在《廉锦枫》中设计了“中闺衣”、“水宿衣”、“采参衣”、“刺蚌衣”;在《太真外传》中设计了“入宫衣”、“金乌衣”、“燕居衣”、“月宫衣”、“骊宫衣”、“舞盘衣”、“定情衣”、“霓彩衣”、“宛转衣”、“玉真衣”;在《霸王别姬》中设计了“帐中衣”、“楚宴衣”、“剑舞衣”;在《红线盗盒》中设计了“捧茶衣”、“飞行衣”等服饰。
这些古装戏衣和头饰不是完全抛开了原来传统的戏衣和发型另起炉灶,而是在发挥传统装扮的装饰性和可舞性的特点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如古装戏的化妆仍保留了面部造型极为重要的两鬓贴片子的方法,但克服了传统梳“大头”的单一发型,而改成在头顶部梳成多样化的高髻云鬟式的发型,颈后用装饰好的假发披于肩部,突出了女性袅娜多姿的体态。在服装上既保留了水袖、披肩等传统形式,而又改去了上身长、下身短的传统造型,创造了短袄、长裙和系于胸下的服饰,更注意了服色的雅洁;在衣料上选用了软绸、罗、纱等,适当地减少了花绣,使之更加合体,显示了女性体型的修长和文静之美。从戏曲人物造型的可舞性来看,古装戏衣不仅保留了传统戏衣的长水袖,还根据剧情和塑造人物的需要,增加了一些有利于舞蹈的装饰物,如《天女散花》中天女身上披的两条长绸带,《洛神》中甄后身上披的长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