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戏山陕派的衰落

第一节 梆子戏山陕派的衰落

据《中国戏曲志·北京卷》记述,民国年间北京曾先后出现过以下梆子戏班社:

太平和班,成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十三旦侯俊山创办,领班张明亮。主要演员有李长奎、高玉喜、十六红、十四红、小月楼、靳文林、赛吕布等。光绪三十四年(1908)义顺和班解散后,郭宝臣、十一红、洒金红、冯黑灯、一声雷等著名梆子演员加入太平和班,成为民国初年北京阵容最强的梆子班,经常在前门外的中和园、天乐园、同乐园、庆乐园等处演出。

三乐班,成立于清宣统元年(1909),由宫廷总管太监李莲英之侄李际良与梆子名伶孙佩亭、薛固久合股组建。主要演员除孙、薛外,还有十六红、大玻璃脆、冰糖脆、盖陕西等。梆子名伶侯俊山、郭宝臣,京剧演员张芷荃、孙怡云等也经常客串演出。民国二年,孙佩亭、薛固久退出后,改班为正乐社,遂转唱皮簧。后来改唱皮簧的著名京剧演员荀慧生、尚小云以及著名河北梆子演员赵桐珊均出自该社,被誉为“正乐三杰”。民国五年散班。

久和成班,成立于民国元年(1912),承班人盖陕西、十二红,领班钱仁山。

九成班,成立于民国二年(1913),由郭宝臣、周如奎、杨宝珍、侯初云、余玉琴、李德泉、张少鹏等合股组建的梆子、皮簧“两下锅”戏班,领班人张小泉、蒋明斋、周治安。梆子主要演员除郭宝臣外,还有魏联升、丁灵芝、小马五、太平红、十七生、年年香、满天星、渭南黑等。京剧演员有余小琴、余玉琴、穆长久等。全班共有演员80多人,是一个演出阵容比较强大的戏班,约于民国四年(1915)年报散。

群益社,民国二年(1913)由崔松林、薛固久、马全禄、孙佩亭、于德芳、薛子云、白健棠集资组建的梆子、皮簧“两下锅”戏班。初名同义班,后遵照正乐育化会的要求,改名为群益社。建立初期,梆子主要演员除薛固久、孙佩亭、白健棠(艺名盖陕西)外,还有郭宝臣、杜元庆、范文英、冯黑灯、李灵仙、勾德云等,后又增加了王喜云、天玉芳、孟凤仪、于德芳、方福喜、刘义增、张德凤、贾多才等。荀慧生曾以白牡丹为艺名与其师庞启发搭群益社,演出于广兴园、民乐园。民国六年(1917),崔灵芝(崔德荣)出任群益社社长,致力于艺术改良。除演出传统剧目外,还编演了《白奶记》、《余小辫》、《女子爱国》、《打昆山》等改良新戏。民国十二年(1923),组建群益社科班,招收60多名艺徒,以“益”字排名。民国十八年(1929),崔德荣告老还乡,张起任社长。后因经营困难,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解散。

庆和成班,成立于民国二年(1913),承班人张少鹏,领班高松亭,演员有刘喜奎等。

崇喜班,成立于民国二年(1913),承班人李宝桂,领班王彬如,演员不详。

德春和社,成立于民国二年(1913),承班人不详,主要演员有蒲玉田、粉菊花、粉菊仙等。

喜连和社,成立于民国二年(1913),班主魏恩甫,演员不详。

双庆和班,成立于民国二年(1913),承班人不详,主要演员有文少芳、冰糖脆、桂小山、贾璧林、陈子田、康喜寿等,既演梆子,又演皮簧。

奎德社,民国三年(1914)由丁剑云、俞振庭、陈锡吾集资创建,聘请杨韵谱主持。初名志德社,不久易名为奎德社。民国七年,俞振庭和陈锡吾退出,剧社改为由主要演员合股,同负盈亏的共和体制。杨韵谱既是该社的社长,又是教师、导演和编剧。演员均为10余岁的女伶,在杨韵谱的调教下,边学艺边演出。既演梆子,又演皮簧。从建立之初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解散,先后上演了120余部改良新戏和编演了60多部时装新戏。本书将在后面作专门介绍。

img

民乐茶园戏单

永庆和社,成立于民国三年(1914),班主不详,主要演员有小龚处,耿玉卿、小和玉、金寿臣,小小十三旦、张月樵、小双屏、陈子田、侯永泉、黄润甫、玻璃红等。

和庆坤社,成立于民国三年(1914),承班人不详,主要演员有文芝兰、金镶玉、小凤喜、小香水、小菊芬等。既演梆子,又唱皮簧。

鸿顺坤班,成立于民国三年(1914),承班人不详,主要演员有金丹珍、银月珍、杨玉楼、花桂芳、王月仙、杨贞如,景翠红、金玉琴,李瑶琴等。既演梆子,又唱皮簧。

老德坤社,成立于民国五年(1916),承班人不详,主要演员有金翠如、胡振声、汪金荣、杜月红、九月菊、余紫云、余紫霞、王奎官、小张黑等。梆子皮簧兼演。

普乐社,成立于民国五年(1916),承班人不详。主要演员有陈璧云、金灵芝、白牡丹(荀慧生)、吴少霞、沈三玉、王三黑、刘凤奎、姜鑫坪等,皮簧、梆子兼演。

正明社,成立于民国六年(1917),承班人不详。主要演员有小马五、刘义增、白牡丹(荀慧生)、崇鹤年、沈少田、范宝亭、崔灵芝、马全录、黄润卿、邓兰卿、沈华轩、高庆奎等。梆子、皮簧兼演。

瑞庆社,成立于民国七年(1918),承班人不详,主要演员有陈福寿、陈葵香、朱桂芳、尚小云、白牡丹(荀慧生)、荣蝶仙、周瑞安、郝寿臣、刘春利、薛固久、郭宝臣、崔灵芝等。皮簧、梆子兼演。

福庆社,成立于民国七年(1918),承班人不详。主要演员有诸如香,刘义增、德建棠、方洪寿、金连涛、张连芬、沈三玉、沈华轩、龚云甫、芙蓉草、谭小培、余叔岩等。皮簧、梆子兼演。

日新坤班,成立于民国九年(1920),承班人不详。主要演员有金翠英、陈灵芝、十三旦、恩晓峰等,梆子、皮簧兼演。

太平坤班,成立于民国十年(1921),承班人不详。主要演员有栗艳芳、小小香水、杜云锋、福芝芳、李桂芬、张红霞、王金奎等。梆子、皮簧兼演。

共和坤班,成立于民国十一年(1922),主要演员有卢月霞、金桂芬、碧云霞等。

庆麟坤班,成立于民国十二年(1923),承班人不详。主要演员有王金奎、灵芝仙、盖荣萱、李桂芬、李慧琴、梁春楼、祥月影、琴雪芳、雪艳琴等。皮簧、梆子兼演。

永成坤班,成立于民国十三年(1924),承班人不详。主要演员有马砚秋、马砚云、李伯涛、郭小楼、郭小芬、金少梅、李桂芬、李慧琴等。梆子、皮簧兼演。

复出福庆坤班。福庆坤班成立于民国十九年(1930),演唱皮簧,不久因经营不善散班。翌年又恢复,除演唱皮簧外,还兼演梆子。主要演员有荣素琴、金又宸、赵艳霞、金少甫、胡素琴、宋凤云、姜桂凤、小兰芬、李桂云、赵岫云等。

共和社,成立于民国二十年(1931),由在北平的山西梆子演员组成。演唱阵容男演员有李子健(四小名旦之一李世芳的父亲)、高福宝、金全奎、阎三关、刘子华、都生、裴俊山、贾泰来等;女演员有筱艳贞、筱金贞、李翠芬、筱金梅等。

延年社,成立于民国二十年(1931),承班人不详。主要演员有王芸芳、冯玉兰、秦月楼、王文源、邹剑秋、金钢钻等。皮簧、梆子兼演。

蕴蓉坤社,成立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承班人不详。主要演员有小月楼、江秀笙、郦爱玉、新桂兰、盖荣萱、张蕴馨、梁花侬、天韵舫等。皮簧、梆子兼演。

蕴和社,成立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是共和社报散以后,在京的山西梆子演员新建的戏班,主要演员有李子健、盖天红、筱金梅、筱金玉、彦章黑、阎三关、金全奎、秋富生等。

从上述梆子戏班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辛亥革命前后,以山陕籍演员为主的梆子戏班江河日下,纷纷报散。虽有新的戏班组建,但已成强弩之末。因无史料记载,无从稽考这些戏班报散的确切时间,但从其中演员流动情况分析,这些戏班均维持不了多久就报散了。如实力较强的太平和班、三乐班、九成班均在民国四五年间就因营业不佳,难以维系而散班,只有群益社苦苦挣扎,艰难维持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二、一批技艺高超、德高望重的演员相继告老还乡,退出舞台。如老十三旦侯俊山于民国二年(1913)告老还乡,定居张家口,偶然来京参加一些义演;元元红郭宝臣民国初年虽曾参加太平和、同义班、九成班、群益社等,但因年老体衰,很少演出,被人称为“墩底老板”,民国七年五月回故乡山西猗氏县北景村养老;其他梆子名伶如文武须生杨娃子(杨宝珍)、老生洒金红(夏金红)、名净冯黑灯、名旦盖陕西(白健棠)、名须生十二红(薛固久)、十三红(孙佩亭)、青衣正旦天明亮(董玉山)、名旦五月鲜(商文武)、名花旦小旋风(皇甫忠)等一大批山陕籍的演员都在民国初年相继离京返乡,后备的人才跟不上来,大大削弱了山陕梆子的整体艺术水平。三、与此相应的是,北京周边地区的梆子女演员大量涌进北京,组建起为数众多的梆子坤班,如奎德社、鸿顺坤班、和庆坤社、老德坤社、日新坤班、共和坤班、庆麟坤班、永成坤班、复出福庆坤班、延年社、蕴蓉坤社等。她们的演技虽然赶不上山陕梆子老伶工,但却以新颖的剧目、亮丽的扮相、清新入耳的唱念赢得观众,取代了山陕梆子在北京剧坛上的地位。四、在艺术竞争中,京剧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而梆子则处于观众越来越少的不利境地。一些梆子班社不得不吸收京剧演员支撑局面,有不少戏班和演员兼演皮簧,如太平和班、三乐班、九成班、群益社、奎德社等著名的梆子班都采用梆子皮簧“两下锅”的形式吸引观众,年轻一代的梆子演员,特别是女演员都兼习皮簧,有不少人后来放弃梆子,专工皮簧,成为京剧名家,如芙蓉草(赵桐珊)、白牡丹(荀慧生)、马德成以及女伶雪艳琴、新艳秋等,降低了梆子的影响,削弱了梆子的阵容。

山陕派梆子戏的衰落,既有其自身的不足,也有一些客观原因。就其本身来说,这一代有才华的艺术家,把京梆子推到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功可垂史。但他们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缺乏审时度势、灵活发展的才智与远见,趋于保守。当时评论界在充分肯定他们在艺术上的成就及对其它剧种的影响之后,也就其衰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听歌志感》指出:“从前梆子无如此之糟,据当年洒金红、老元元红的唱法,音韵悠扬,字字入耳,锣鼓弦索全无粗暴气;到同末光初,‘瑞盛和’的达子红始讲满宫满调,高唱入云;小元元红(郭宝臣)本是学老元元红的,因不合时派,也变为高腔,但均能使人听得清晰,由于锣鼓不烦扰,迨十三红出,文武对唱,偏重火爆,乐器越变越高,唱者愈变愈快,中看不中听,结果归于淘汰。”《梆子检讨》一文谈:“老梆子落伍的原因,不外乎一字眼犯山西土音,二词儿太俗,难登大雅之堂,三做作太多,尤犯诲淫之嫌,四歌乐太刚,有失中和之音。”《京剧二百年史》称其“歌唱时行腔无皮簧婉转,乐器发音剧烈刺耳,以致渐渐淘汰。”据五盏灯谈:“光绪二十几年,梆子就不行了,这和梆子戏的梆子、笛子太吵人有关,太响,没嗓子根本唱不了,它总得用脑后音,要盖住笛子,要不然就不成。”王芷章先生谈到梆子衰落的原因时说:“在光绪二十几年以后,梆子就不成了。原因是后继无人。过去梆子多凭武戏、老生;可是在达子红以后,河北梆子的人才缺少,只有‘宝胜和’与‘玉成’两家。‘玉成’家梆子还较多,而‘宝胜和’就拉进了不少二簧演员。”[1]吴菊痴在《平市戏班调查记》(续)一文中指出:“秦腔老伶工先后物化,后起无人。虽有习之者。亦多任意敷衍,不肯专心,遂为人所弃视。斯时,谭叫天未殁,梅兰芳复起。皮簧之盛,莫与伦比。”

上述各家论说,虽有不尽准确之处,但有两点是共同的。其一,多数梆子名家在艺术上默守陈规,满于现状,缺乏改革进取的勇气和才智。其二,目光短浅,对培养后继人才重视不够,虽有“小玉成”和“崇雅坤班”及“群益社科班”,但似乎为时已晚,成效不大,几乎没有培养出超越前辈的优秀演员。

梆子戏山陕派衰微的客观原因,一是在它鼎新革故前后,战事频繁,社会动乱,清廷灭亡,军阀当政,列强入侵,民不聊生。二是在梆子活动的主要基地华北大地上,山西人经营的票号、商店逐渐被新兴的银行所取代,京城山西商人锐减,梆子戏失去了经济支柱,山西籍演员不再晋京搭班,京城周围地区的乡班也多解散,不再能够向京、津等大城市输送人才。而京城又无人出资组建梆子科班,因而形成严重的后继无人。另外,女伶的兴起,使山陕派梆子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女伶的兴起,既加速了老派梆子的消亡,又是对它的继承,使梆子得到一定的完善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