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佛西的戏剧创作

二、熊佛西的戏剧创作

熊佛西(1900—1965),原名熊福禧,字化侬,江苏省丰城县人。1920年考入燕京大学,在五四新思潮与“爱美的”学生演剧热潮的激励下,开始了他的话剧生涯。1921年我国第一个现代戏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在北京成立,熊佛西是剧社的发起人之一。

大学期间,熊佛西创作了三幕剧《这是谁的错》、两幕剧《新人的生活》、独幕剧《新闻记者》、《青春底悲哀》、《偶像》和三幕剧《我到哪里去》,其中前四个剧本于1924年结集出版,题名《青春底悲哀》,是文学研究会通俗戏剧丛书之一。这些剧本受陈大悲的影响,在艺术手法上较为粗糙,喜欢用手枪、密信、屏风等手段增强舞台效果,但是它们反映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思潮给熊佛西的洗礼。熊佛西的舞台实践经验使他的剧作没有“中看不中演”的毛病。郑振铎在《青春底悲哀》序言中非常推崇他的剧本,“它们在文艺上的价值如何,我们现在且不必在此讨论,但它们在舞台上的感化力,确实比书本上伟大,这是我们在当时舞台下所曾亲切地感到的。”

img

熊佛西像

1924年秋,熊佛西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深造,在美期间,创作《一片爱国心》、《洋状元》等六部剧作。1926年秋,熊佛西获文学硕士学位回国,担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主任兼教授。他在极端困难的境况下,主持戏剧系达五年半之久,行政、教学工作非常繁忙,然而他依然创作了大量戏剧作品,其中包括多幕剧《蟋蟀》、《童神》、《孙中山》、《苍蝇世界》、《喇叭》、《爱情的结晶》、《诗人的悲剧》和独幕剧《王三》、《艺术家》、《一对近视眼》、《裸体》、《模特儿》《兰芝和仲卿》。这些剧作体裁多样,有喜剧、悲剧、正剧,也有象征剧,其中以喜剧为多。在内容上题材广泛,从历史、传说到现实生活,从革命领袖到城市贫民、农民,反映了作者宽广的艺术视野。

从留学美国到主持戏剧系,是熊佛西一生中创作成果最丰硕的时期,这时期的剧作充分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一片爱国心》和《王三》。

《一片爱国心》创作于1925年“五卅”惨案后不久。它的主要内容是:女中学生唐亚男的母亲秋子是日本籍妇女,在抵制日货风潮汹涌而起时,秋子为让她的亲人向日本天皇邀功请赏,强迫身为实业督办的儿子在一张出卖中国矿产权益的契约上签字,遭到一直热爱她并容忍她的丈夫和女儿的强烈反对。该剧以唐亚男为女主角展开剧情,真实地刻画了她的心理变化过程,她从一个希望爱国与爱母亲能够两全的天真少女转变为与母亲搏斗的爱国战士。该剧由北京艺专戏剧系的学生首演之后,引起很大的反响,各地剧社纷纷上演。许多女学生出于对亚男的敬佩,改名为亚男。《一片爱国心》生动的人物塑造,精炼的艺术结构,通俗流畅的语言使它在艺术成就上也是这一时期较出色的多幕剧。在两三年中演出过四百多场,一直到抗战初期,还是话剧舞台上广泛上演的剧目之一。

独幕剧《王三》(又名《醉了》)创作于1928年,是一部题材独特、寓意深刻的戏剧。该剧描写清末一个被迫当刽子手的穷苦人王三,竭力想摆脱罪恶的生活,却无奈出于经济的压迫,思想陷于极端苦闷中,醉酒后举刀追杀催债的无赖赵五。该剧通过描绘王三的复杂心理,较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社会的罪恶。《王三》成功的心理描写使它成为许多演员大显身手的剧目。马彦祥认为“它不仅是熊氏的成功之作,即在近来的剧坛上也不愧为稀有的剧作”,它“使我们深深地感到社会经济的压迫之可怕,这无疑的是时代所需要的作品”。[15]

熊佛西这一时期的戏剧多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坚持他在五四时期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民主思想。他也吸收了象征主义等现代派的戏剧表现手法,表达他对军阀混战、豺狼横行的黑暗现实的批判,如《蟋蟀》描写周仁、周义、周礼三兄弟为了争夺幽古公主而自相残杀,影射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童神》则以歌舞的穿插更多地表达作者对儿童问题的关注。求子心切的老夫妇,求学生若渴的老教师在得到童神的赐与后,竟教孩子抽鸦片,童神怒斥他们:“人间不配有童子,人间不配有青年;人间缺少贤父母,人间缺少好先生!”《苍蝇世界》构筑了一个荒诞的隐喻世界,苍绳博士杜先生认为苍蝇的为害过于洪水猛兽,为了消灭苍蝇,他决定收购苍蝇。不料引起投机者为牟取暴利制造苍蝇,杜母出于慈悲之心“放走”苍蝇的混乱结果。作者以此暴露藏污纳秽、纵恶凌善的黑暗社会。

熊佛西的戏剧在艺术上别具风格,剧场性强,易于搬上舞台,是二三十年代剧作得到演出最多的剧作家之一。

趣味性强是熊佛西剧作的显著特色。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熟悉观众的剧作家,熊佛西曾说:“任何派别的剧本,只要其中蕴蓄着无穷的趣味,即是上品。因为戏剧是以观众为对象的艺术,无观众即无戏剧。”[16]他所说的趣味,并不是完全抽象地独立于思想之外的东西,更无追求低级趣味,刺激观众的意味。

熊佛西戏剧的趣味性是与中国观众的艺术欣赏习惯相联系的,传统中国戏曲中生动曲折的故事培养了观众喜爱故事性强的戏剧的习惯。熊佛西的趣味性表现在戏剧情节上是生动完整的戏剧故事,即使独幕剧也有一个趣味十足的小故事。在观众欣赏故事时,自然地体会作者的主题思想。

为了增加戏剧的趣味,熊佛西注意选择动作性强的生活素材构成戏剧故事。他的戏剧绝少平淡、静止的场面,善于通过动作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裸体》一开场政大爷的一系列动作暴露了他心怀邪念,却又道貌岸然地掩饰自己的性格特征。他先是痴望着用布遮盖起来的裸体娘娘像,禁不住跳上神座,揭开布幔,痴望着说:“娘娘,你太好看了!”忽然又将她盖住,跳下来跪在娘娘面前磕了三个响头,念念有词地说了一大套忏悔的话。此外,熊佛西甚至采用闹剧的手段增加戏剧的热烈场面,如《一片爱国心》中秋子揪着丈夫的胡子满台乱转的场面;《洋状元》中洋状元被扮成驴的场面;《裸体》中顽童们把政大爷捆起来狠揍一顿的场面。虽然有过火的地方,但在实际演出中受到观众的喜爱。

单纯、精练是熊佛西剧作的另一特色。他一生都在努力使话剧这一外来形式成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种,针对早期话剧面临的经济困难以及人民大众的贫困状况,他提出“单纯主义”的口号,主张戏剧必须符合既经济又有美感的原则,挑几个主要的角色,表现一个精彩的思想,采用简略的背景,减除观众的担负。同时他认为单纯并不是不美,“就艺术方面讲,单纯不但极经济,而且最美丽。我们看名家之画,虽然寥寥几笔,而无一笔乱,半笔废;笔笔有道,笔笔有神,”他要求剧作也应“处处有吸引力,无一废词,无一轻飘之动作。”[17]他的观点与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精炼、含蓄美是相通的。

在他的剧中往往人物不多,布景简单、经济,事件单一,观众能够一目了然。他的独幕剧出场人物一般只有四五个,情节曲折,却不枝不蔓,一气呵成,他的多幕剧如《一片爱国心》《爱情的结晶》《苍蝇世界》等也非常单纯,人物少,事件线索单一,尽量少用暗场,使戏剧情节有头有尾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通俗易懂。熊佛西剧作的语言简洁、朴实,充分表现了单纯美。他的优秀剧作如《一片爱国心》、《王三》、《艺术家》、《裸体》、《模特儿》中都可以看出他的语言特色,语言与人物、内容紧密而精辟地结合起来,确实做到了“无一废词”。

1932年,熊佛西辞去他苦撑多年的北京艺专戏剧系的职务,到河北定县进行以农民为对象的戏剧大众化实验。他在北京的戏剧实践断断续续一直到1937年,日本人占领北平后熊佛西南下,从此结束了他的北京的戏剧活动。

熊佛西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之一,他在二三十年代的剧作对于中国话剧的发展弥足可贵。由于他的戏剧创作与戏剧教学、演出密切结合,因此在剧坛上影响很大。在30年代初期,他已成为与田汉齐名的著名剧作家,当时戏剧界有“南田北熊”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