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丑行演员及其艺术

七、其他丑行演员及其艺术

民国前期,在北京京剧舞台上的丑行演员除了上述之外,知名者还有与萧长华一起被称为丑角“三大士”的慈瑞全、郭春山以及张文斌等。

慈瑞全(1882—1941),又名慈瑞泉,满族,北京人。初从董智斌学丑角,后拜罗寿山为师深造。出师后先搭田际云的玉成班,后加入同庆、喜庆等班,与谭鑫培配戏,因演《清风亭》中的贺氏,《乌盆记》中的张别古,《洪羊洞》中的陈宣,《打渔杀家》中的大教师等享誉剧坛。光绪三十一年(1905),被选入昇平署,因姓氏犯慈禧之讳,令其改名“訾得全”,辛亥革命后才恢复原名。民国以后,与杨小楼、余叔岩、高庆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郝寿臣、金少山、谭富英等名家同台演出,特别受尚小云所器重,尚派戏中以丑角应工的人物,大多是由慈瑞全扮演的。他艺宗罗寿山,唱念采用大小嗓结合,从吸气中转换语意,听来意韵无穷。但他在表演上崇尚古朴醇厚的风格,不演荡冶之戏。在人物塑造上,慈瑞全擅演正面老年男性角色,如《洪羊洞》中的陈宣,《卖马》中的王老好,《乌盆记》中的张别古,《翠屏山》中的潘老丈,《珠帘寨》、《空城计》中的老军,《骆马湖》、《琼林宴》中的樵夫等,个个生动诙谐,妙趣横生。他的婆子彩旦戏也别具一格,如《拾玉镯》中的刘媒婆,《送亲演礼》中的陈氏,《梅玉配》中的黄婆,《探亲家》中的乡下妈妈,《凤还巢》中的程雪艳等,神形兼备,生动隽永。以丑角应工的《连升店》、《入侯府》、《荷珠配》、《卖符捉妖》等亦曲尽其妙,功力深厚。他善于在台上即兴抓哏,运用科诨噱头讥讽时事,继承和发扬了戏曲艺术的现实主义斗争精神。慈瑞全子少泉,亦工丑角,常给谭富英、裘盛戎、毛世来、宋德珠配戏,能继承家学。

郭春山(1874—1945),北京人。幼入小荣椿科班,从唐玉玺学昆曲和皮簧丑角。出师后曾先后为杨小楼、陈德霖、梅兰芳、尚小云、马连良、郝寿臣配戏,在京剧《奇双会》中扮胡老爷,《打曹豹》中扮曹豹,《湘江会》中扮齐景公,《打渔杀家》中扮丁郎,《赵家楼》中扮济公,《四进士》中扮杨青等;在昆曲《昭君出塞》中扮王龙,《别母乱箭》中扮土地,《回营打围》中扮伯噽,《金山寺》中扮小和尚,《醉隶》中扮皂隶等,都十分精彩,富有机趣。他的嗓音响亮,念白讲究语气,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身段稳健大方,表演于冷峻中见诙谐。他在从事舞台演出的同时,致力于戏曲教育,曾长期在富连成社、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荣春社任教,桃李盈门。其中,刘斌昆、曹二庚、朱斌仙为佼佼者。其长子元汾,工净;次子元祥,亦工文丑。

张文斌(1883—1922),又名张二锁,祖籍苏州,生于北京梨园世家。其祖父张云亭为昆曲旦角演员,其父张芷荃为昆曲兼皮簧旦角演员。他幼年从李春福、贾丽川学艺,工京剧老生。13岁就在喜庆班演出《赶三关》等剧,不久倒仓,拜名丑罗寿山为师,改学丑角,成为罗的得意弟子。光绪二十六年(1900),搭福寿班,兼演老生。光绪三十三年(1907),以老生行被选入昇平署。宣统三年(1911),在昇平署改工丑角,并被易名张二锁。他艺宗罗寿山,擅演丑婆彩旦戏,在《金猛关》中扮葫芦妈妈,极受人称道。民国以后,张文斌先后与名角王瑶卿、汪笑侬、梅兰芳合作,演出新戏。他曾参加过王瑶卿的《梅玉配》、《荀灌娘》、《福寿镜》、《万里缘》、《花木兰》、《金猛关》,汪笑侬的《哭祖庙》、《党人碑》、《桃花扇》、《马前泼水》、《骂阎罗》、《刀劈三关》、《献地图》、《受禅台》、《走尸还魂》、《三万三千三百三十三》,梅兰芳的《孽海波澜》、《一缕麻》、《牢狱鸳鸯》、《邓霞姑》、《童女斩蛇》,程砚秋的《龙马姻缘》等新戏的演出。张文斌演时装新戏,善于体会人物,念白口舌伶俐,表情丰富。他在新戏中经常引用新名词,插科打诨,而不脱离剧情,有时一语双关,妙趣横生。张肖伧《燕尘菊影录》称张文斌为“丑角中隽品。其演剧不多发言,一语出口,别有奇趣,妙处全在冷峭。……文斌冷面向人,不苟言笑。虽台下观众欢声如雷动,文斌之孤冷依然也”。此外,张文斌还擅长口技,在《溪皇庄》中扮窦氏,独坐帐子里学百鸟争林、夫妻吵架、小孩啼哭等惟妙惟肖。民国十一年(1922),正在艺术黄金期的张文斌,不幸病逝,年仅40岁。张文斌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京剧丑角艺术的发展之路,并勇于实践,这种革新精神给民国年间的京剧丑角表演艺术带来了活力。

[1]《〈国闻报〉附印说部缘起》,载《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

[2]《论戏剧之有益》,载《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

[3]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载1905年《二十世纪大舞台》第一期。

[4]董维贤《京剧流派》。

[5]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集。

[6]有关杨韵谱的生平和演艺生涯见本书第四章第二节。

[7]翁偶虹《郝寿臣传》,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

[8]《十日戏剧》一卷二期。

[9]景孤血《由四大徽班时代开始到解放前的京剧编演新戏概况》。

[10]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1]魏泯《老戏剧家王瑶卿》。

[12]梅兰芳《关于表演艺术的讲话》,见中国戏剧出版社《梅兰芳文集》,1962年。

[13]同上。

[14]曾言《砚秋之孝之义》,载《程砚秋文集》。

[15]陈墨香《观剧生活素描》第八集。

[16]《白牡丹》第7页,京华印书局1927年。

[17]翁偶虹《杨小楼的唱工》,载《戏剧论丛》1981年4期。

[18]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京剧史》中卷第1228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