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庆奎及其高派老生表演艺术
高庆奎(1890—1942),名镇山,一作振山,字子君,一作峻峰。祖籍山西省榆次县,生于北京,其父为清末丑角演员高四保。高庆奎幼从贾丽川学艺,工老生,12岁登台。18岁时变声,与贾洪林、李鑫甫一起练功、切磋技艺。嗓音恢复后,搭班与人配戏,曾在梅兰芳班中,先后与余叔岩、王凤卿、贯大元等同台演出。1919年,随梅兰芳赴日本演出。1921年,与郝寿臣组建庆兴社,后曾与小翠花合作。除长期在北京演出外,还多次赴上海演出。在高庆奎的青年时期,正是京剧老生演唱艺术极盛的时代,除以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为代表的老生三大流派外,还有汪笑侬、王凤卿、刘鸿升、贾洪林等后起之秀。高庆奎初学谭派,后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吸收了孙菊仙、刘鸿升唱腔的特点,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被人称之为高派。
高庆奎有一副高、宽、脆、亮的好嗓子。他的唱腔刚劲挺拔,高亢洪亮;念白铿锵有力,气力充沛。在咬字、吐词,运气、行腔等演唱技巧上,多取法于孙菊仙和刘鸿升,唱念用京字京音,擅长用大气口的“满宫满调”和长腔拖板的唱法抒发人物的感情;同时在演唱中又继承了谭鑫培韵味浓厚的特点,从而形成高派演唱艺术既慷慨激昂,又感情细腻的风格。因为高庆奎的音域宽,在演唱中能通过音色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感情,故不仅有利于他以唱腔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为他演唱老生、武生、花脸、老旦等多种行当的角色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他除了擅演《七星灯》、《坐楼杀惜》、《哭秦庭》、《逍遥津》等老生应工戏之外,还常以短打武生戏《连环套》、《骆马湖》;红生戏《华容道》、《战长沙》;花脸戏《铡判官》、《赠绨袍》;老旦戏《钓金龟》、《掘地见母》等唱大轴。高庆奎的唱腔变化丰富,特别善于“唱情”,如他在《胭粉计》、《空城计》和《七擒孟获》中扮演的同是诸葛亮这一角色,但他能按照角色所处的环境和心态设计唱腔,故这些戏中的诸葛亮各具特色,决不雷同。
高庆奎在艺术上除了具有兼容并蓄、善于传情的特点外,还具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特色。他在戏曲改良思潮的影响下,与梅兰芳合作演出过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并排演了大量历史题材的新剧目。如《马陵道》、《豫让桥》、《赠绨袍》、《煤山恨》、《骊姬祸》、《哭秦庭》、《浔阳楼》、《割麦装神》、《乐毅伐齐》、《七擒孟获》、《白帝城》、《重耳走国》、《信陵君》、《掘地见母》、《吴越春秋》、《黑驴告状》、《锤震金蝉子》、《应天球》、《青梅煮酒论英雄》、《史可法》等。这些剧目故事完整,情节生动,主题鲜明,或提倡民主思想,或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在“五四”以后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中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一点,在民国年间各京剧老生表演艺术流派中是比较突出的。
高庆奎的演唱调门高,用的气力大,他成名后二十多年频繁演出,嗓音过于疲劳。1936年春夏之际,他和小翠花组班在北京华乐园(今大众剧场)上演全部《浔阳楼》,不料他出场后竟一句也唱不出来。从此以后,高庆奎不得不退出舞台。后来,中华戏校曾聘他教戏,高庆奎将他的得意之作《哭秦庭》、《逍遥津》等亲授给李和曾及其女婿李盛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