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林的武丑艺术

六、王长林的武丑艺术

王长林(1858—1931)乳名王栓子,早期曾用作艺名,祖籍苏州,生于梨园世家。其祖父王松年,工昆曲旦角,兼做药材生意。其父王德忠,工京剧花脸,光绪初年曾搭嵩祝班,与俞菊笙、杨月楼同台演出。王长林幼入父亲开设的药铺学徒,因酷爱戏曲,嗓音洪亮,其父遂教以花脸。一日调嗓,被来药铺抓药的太监黄某听到,黄将王长林推荐到宫内的胜春奎科班学艺,拜王文隆为师学演武净,后改工武丑,打下扎实的武功基础。出科后即搭入春台班,因武功根底深厚,动作轻快灵巧,深受同班名净黄润甫,名武生俞菊笙的喜爱和提携。不仅教其技艺和剧目,而且与其同台演出了《连环套》、《战宛城》等戏。从此,王长林崭露头角,得到内外行观众的赞赏。光绪十八年(1892),被选入清内廷昇平署,为帝后献艺。光绪二十六年(1900),谭鑫培约王长林合作演出,并向其传授了《琼林宴》之樵夫,《清风亭》之贺氏,《失印救火》之金祥瑞,《卖马》之王老好。谭鑫培将王长林倚之为左膀右臂,一直合作演出到谭逝世。清末民国初年的王长林,正是艺术的黄金时期。他文武兼长,各班争相聘请,先后与杨小楼、瑞德宝、李鑫甫、马德成、俞振庭、田雨农、周瑞安等合作,成为丑行中红极一时的名角。晚年,与余叔岩配戏,曾往上海丹桂第一台演出,以丑角挂特别牌,演压轴戏,誉满上海滩。

王长林嗓音响亮,擅念京白,干净利落,生动入耳。他扮相古朴,武功高超,身手灵活,动作矫健,身段美观,舞蹈性极强。如他与谭鑫培、余叔岩合作演出的《打渔杀家》、《问樵》,与钱金福合作演出的《祥梅寺》,莫不曲尽其妙。他擅演的剧目还有《打瓜园》、《偷鸡》、《盗甲》、《盗钩》、《盗戟》、《盗杯》、《巧连环》、《九龙杯》等。王长林在艺术上善于广泛吸收,不断丰富自己的演出剧目,《小放牛》,原为梆子剧目,由他搬上了京剧舞台,成为京剧丑旦常演的剧目。王长林酷爱舞台,勤奋刻苦,创造力旺盛,对艺术精益求精,直至逝世前,仍在舞台上演出。

王长林对自己的艺术不保守,乐于向后学传授技艺,傅小山与他同台时曾得到他的不少指点,富连成社的叶盛章、马富禄等亦得到过他的教诲。他有二子,长子昆山,习武丑;次子福山原学武旦,后亦改学武丑,均能继承其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