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女演员的崛起
北京是一个封建势力比较顽固的都市,在清代一直禁止女子学戏,更不允许女子登台演出。民国以后,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女子学戏和演戏不再禁止,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许男女演员同台演出,故限制了女演员艺术才能的发挥。据《戏剧月刊》二卷一期载醒后《坤伶开始至平之略史》记述,北京最早的京剧女演员是在1921年由俞振庭从天津邀来的,开始在宣武门外先农坛的城南游艺园演出,知名者有工小生的牛桂芳,工老生的采芝,工花衫的灵芝仙,工武生的周福保。因北京京剧界的男演员势力强大,因此在民国初年她们在艺术上还没有形成能与男演员相抗衡的势力。但在30年代以后,北京京剧舞台上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女演员,如雪艳琴、孟小冬、章遏云、新艳秋、言慧珠等,她们冲破封建势力的阻力和社会恶势力的欺压,献身艺术事业,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加以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被广大观众接受。抗日战争初期,北平戏曲专科学校毕业的学生中,有不少是女性。她们从艺后,脱颖而出,以女性天然的魅力,占据了旦行的优势,展示了她们的艺术才华。京剧女演员的崛起,给北京的京剧舞台带来了生气,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雪艳琴(1906—1986),本名黄咏霓,雪艳琴为艺名。回族,生于北京。因家人好戏,咏霓从小随家人出入剧场听戏,而爱上戏曲。她7岁开始学艺,兼学梆子和皮簧。教梆子戏的老师叫天鹅旦,教皮簧的老师是张彩林和王瑶卿。咏霓聪明好学,勤奋刻苦,8岁就登台演出。后边学边演,16岁时就唱红,是北京最早的京剧女演员之一。她曾参加杨韵谱的奎德社,排演了《呼延庆出世》、《一元钱》、《势利眼》等新戏。后加入俞振庭的斌庆社。20年代至30年代,常应邀赴天津、上海等地演出。名噪大江南北。1931年,雪艳琴挂头牌挑班,组成北京第一个男女合演的京剧班。
雪艳琴扮相俊美,举止大方,表演细腻,表情生动,特别擅长演旗装戏,描摹旗籍妇女惟妙惟肖。她的嗓音清亮甜润,高低、宽细运用自如,有“金笛仙”之誉。她不仅具有优越的嗓音条件,而且精于唱法。她的演唱,在继承王瑶卿圆润大方的演唱艺术的基础上,还吸取了“四大名旦”所长,具有腔调悠扬,感情饱满,韵味纯正的特点。当时的戏曲评论家称她的演唱艺术“得畹华之神采,含御霜之缠绵,具小云之清越,兼留香之绮丽。”雪艳琴在演唱时重视剧情戏理的分析,讲究人物性格的塑造,故她的唱念表演,神采横溢,生机勃勃,极富生活气息。她善于学习,广泛吸收,技艺全面,戏路很宽,不仅擅长《雷峰塔》、《玉堂春》、《四郎探母》、《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文戏,还精于《十三妹》、《辛安驿》、《宝莲灯》、《花田错》等武戏。
与雪艳琴同时,活跃在北京剧坛上,有杰出艺术才能,享有盛誉的京剧女演员是余派女老生孟小冬。
孟小冬(1907—1977),原名若兰,字令辉,祖籍山东,生于北京一个梨园世家。祖父孟七是同治、光绪年间的文武老生兼武净演员。父亲孟鸿群和叔父小孟七均为文武老生。孟小冬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学习戏曲,7岁就搭班去无锡演出了《捉放曹》、《斩黄袍》、《逍遥津》、《辕门斩子》等剧目。9岁时正式向舅父仇月祥学习孙(菊仙)派老生。15岁到上海共舞台演出《宏碧缘》,扮演骆宏勋,由于扮相漂亮、嗓音洪亮而受到观众赞赏。1923年随武生白玉昆到天津,组班演出于新明大戏院,演出剧目有《南阳关》、《空城计》、《捉放曹》、《连营寨》、《七擒孟获》、《梅龙镇》、《乌龙院》、《狸猫换太子》、《阎瑞生》等。由于戏院改组,白玉昆和孟小冬辞班。孟小冬回到北京后向京剧名琴师陈彦衡和名票王君直学习谭(鑫培)派唱腔,与言菊朋一起切磋表演艺术,技艺大有长进。她在北京三庆园和新明戏院演出的《四郎探母》、《击鼓骂曹》一举成功,成为城南游艺园的台柱,演唱两年。其后,她自组班社挂头牌,与金少山合作,在北京、天津等地演出,大受观众欢迎。1929年孟小冬息影舞台,寄居天津。在此期间,她向鲍吉祥学会了《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捉放曹》、《乌盆记》等余派剧目,1934年重新登台后在天津明星戏院演出,轰动一时。1938年,孟小冬正式拜余叔岩为师,余叔岩倾心相授,孟小冬勤奋好学,又学会了《御碑亭》、《搜孤救孤》、《法场换子》、《二进宫》、《洪羊洞》等剧目,成为余派艺术的主要传人。1947年在上海演出后嫁与杜月笙,并随杜定居香港,后又移居台湾。孟小冬息影舞台后,传徒授艺,有不少京剧票友得到她的传授。
《探母》孟小冬饰杨延辉
孟小冬扮相英俊,做工大方,嗓音高亢洪亮,立音强,吐字清晰,行腔用气讲究法度,善用丹田气。表演细腻,表情丰富,善于运用优美的动作和眼神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作为一个扮演老生角色的女演员,她在演唱艺术上极受人们称道的是:扮相大气,不露女相;嗓音宽厚,无女声尖窄之音,在当时的女老生中难能可贵。加之,她是余叔岩生前亲自传授的老生演员,她的演唱较充分地反映了余派神韵,故成为40年代极受观众欢迎的老生演员之一。
在雪艳琴和孟小冬之后享有盛誉的京剧女演员为章遏云和新艳秋。
章遏云(1911—),字珠尘,号珠尘馆主。浙江杭州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幼年随家人到北京定居,父早丧,靠母抚养。因酷爱京剧,7岁便拜名票王庾生为师学演须生,后改学青衣花旦,在北京城南游艺园搭班学艺。11岁以票友身份在开明戏院登台演二本《虹霓关》,王瑶卿看了她的演出后非常赞赏,称她为“女伶中的梅兰芳”,并主动收她为徒,加以培养。后章遏云家道中落,章遏云不顾亲戚朋友劝阻,决心下海,以自己的艺术自给自立,赡养母亲,遂搭班演出,与言菊朋、贯大元、程继先、李宝琴等名伶合作,活跃在京津舞台上,并得到观众的赏识。1930年,天津《北洋画报》发起评选坤伶“四大皇后”,在天津各戏院门口设立票箱,由观众投票选举。结果,胡碧兰、孟丽君、雪艳琴、章遏云当选,章遏云从此名声更盛。她除了在京津演出外,还多次南下上海、武汉等地献艺,每次都载誉而归。1939年,她与杨宝森、叶盛兰等合作,在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雁门关》,场场爆满,盛况空前,沪上观众都被章遏云的色艺所倾倒。40年代,章遏云定居香港,后又迁居台湾。
章遏云天生丽质,扮相妩媚秀丽,身段婀娜多姿,特别擅长水袖和圆场,行路时身轻如燕,优美动人。她的嗓音甜润响亮,既有响遏行云之胜,又有婉转柔润之美,高低抑扬,运用自如,韵味醇厚。她初学梅派,继得王瑶卿亲传,后又改学程派,得程砚秋的琴师穆铁芬辅佐,在研习和领会程派唱腔艺术上得天独厚,最终以程派青衣蜚声剧坛,并在程派的基础上广泛吸取了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的一些演唱特点,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她的艺术全面,演出剧目丰富,梅派的《霸王别姬》,程派的《碧玉簪》、《文姬归汉》、《荒山泪》,王派的《福寿镜》、《梅玉配》、《雁门关》、《上阳宫》她演来精彩纷呈;最受观众欢迎的是《苏三起解》、《虹霓关》、《得意缘》、《牧羊卷》,《二度梅》、《芙蓉剑》等由她新排演的剧目亦很有号召力。她还经常在《辕门射戟》中反串小生,显示了她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章遏云身为色艺俱佳的女旦演员,她在台上演戏,台风端庄;台下为人,洁身自好。她成名后不愿阿附权贵,拒绝做达官的侧室,展现了她高尚的情操。当时有许多社会名流写诗称赞她“艳如桃李,凛如冰霜”。
新艳秋(1911—),原名王玉华,北京人。出身于工人家庭。幼家贫,随其二姐珍珠钻(本名不详)学演梆子娃娃生。1923年拜钱则诚为师,改学京剧旦角。她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程派艺术,经常观摩程砚秋的演出,渐渐将程砚秋的剧本、表情、身段、唱腔默记心里。1926年,新艳秋满师后取艺名“玉兰芳”,在开明戏院借台演出。头天演出《骂殿》,齐如山看后对人说,这孩子长得像程砚秋,怎么叫玉兰芳呢?过几天,齐如山给她改了个艺名,叫“新艳秋”。当时,北京演戏不准男女同台,故在开明戏院演出的都是坤伶,其中有老生金桂芬、李桂芬、刘友轩、盖荣萱、恩维铭,花脸金奎官、王庆奎、张子寿,武生杜云凤、梁春楼等。新艳秋在这里边演出,边学艺,她又拜荣蝶仙为师,学会了《虹霓关》、《芦花河》等刀马戏。1927年新艳秋第一次应邀到上海演出。她在丹桂第一台演出了《碧玉簪》、《骊珠梦》、《金锁记》,并排演了全部《玉堂春》,观众反应不俗。回到北京以后,她在齐如山引见下,拜梅兰芳为师深造,不仅学会了《红线盗盒》、《审头刺汤》、《霸王别姬》等梅派剧,而且学到了梅兰芳演戏体会剧情、把握角色性格、表现人物内心感情的技艺,成为梅兰芳的第一个女弟子。不久,她又拜在王瑶卿门下,向王瑶卿学了《骂殿》、《玉堂春》、《六月雪》、《貂蝉》、《红拂传》、《青霜剑》、《缇萦救父》等剧。1928年,北京开男女同台演出之禁,新艳秋应邀与杨小楼合作在开明戏院演出《长坂坡》、《霸王别姬》,她虚心向梅兰芳请教,并在与杨小楼同台献艺中增长了见识,技艺大进。1929年以后,相继与杨小楼、马连良、姜妙香、金少山、贯大元、孙毓堃等名家合作演出,曾先后去天津、汉口、上海献艺,深受观众欢迎。1935年,进入艺术高峰期的新艳秋因拒绝北京某军阀的逼婚而被迫辍演。七七事变后,又被日伪胁迫至吉祥戏院重新登台演出。数日后,被日本宪兵投入大牢。不久,又被逼迫做了日本特务头子川岛芳子的侍女。直至1940年川岛芳子离开北平后,新艳秋才恢复了人身自由。不料。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以汉奸罪将新艳秋投入监牢,直至1949年北平解放后她才获释。
新艳秋出身贫寒,学艺条件艰苦,靠顽强不屈、孜孜不倦的精神走上了一条坎坷不平的艺术之路。她在继承程派艺术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各派名家所长,形成自己唱腔委婉缠绵、表情丰富真切、动作细腻自然的艺术风格。她不满足仅仅掌握前人的技艺,而是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编演新戏。如她在王瑶卿、李洪春、红豆馆主等人的帮助下,编演了二本《红拂传》、《邵真真》、《琵琶行》、《玉京道人》、《春闺选婿》、《霸王遇虞姬》、《荆十三娘》、《涪江缘》、《娄妃》、《赛金花》等。为了演好《赛金花》,新艳秋曾亲自访问了名噪一时的赛金花本人,详细了解了她的生平事迹,为后来扮演赛金花这一角色奠定了生活素材。中年,遭受不白之冤,坐牢达4年之久,但她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
比章遏云和新艳秋年龄稍小、成名稍晚,40年代在北京京剧舞台上享有盛誉的女演员为言慧珠。
言慧珠(1919—1966),蒙古族,生于北京。其父为京剧老生言派创始人言菊朋。言慧珠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京剧艺术。她7岁就向程玉菁、赵绮霞、王幼卿、诸如香等名家学青衣、花旦、刀马旦,12岁起从朱桂芳、阎岚秋学武旦。言慧珠扮相美艳亮丽,身材婷婷玉立,嗓音清亮圆润,具有优厚的艺术天赋,她决心勤奋学艺,刻苦练功,做一名京剧演员。但在旧中国,妇女演戏与传统道德不相容。言家祖上是蒙古贵族,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大家闺秀要做被人看不起的“戏子”,不仅遭到全家人的反对,就连已经下海作了“戏子”的父亲言菊朋也反对女儿下海演戏。故言慧珠只得偶尔在堂会上和演义务戏时以票友的身份露演一下,过过戏瘾。尽管如此,言慧珠的艺术天赋在偶尔的露演中显现出来,她光彩照人的扮相、甜美的唱腔、娴熟的身段动作不仅使戏曲界内外行观众惊叹不已,而且也赢得父亲的赞许。言菊朋虽然不明确支持女儿下海演戏,但在艺术上给予她很多指导。开始,言慧珠学的是《六月雪》、《贺后骂殿》等程派戏,言菊朋根据女儿的条件认为她更适合演梅派戏,便请梅派琴师徐兰沅为她传授梅派唱腔,请朱桂芳为她传授梅派的羽舞、绸舞、剑舞、拂尘舞等舞蹈身段。她聪明好学,很快就学会了《凤还巢》、《廉锦枫》、《生死恨》、《霸王别姬》、《洛神》等梅派剧目。1938年,日伪占领下的北平一片萧条,剧场不景气,艺人生活非常艰难。此时的言菊朋演技虽然炉火纯青,但毕竟年近半百,演唱时气力不佳,叫座大不如从前。演出少了,收入自然减少,一家生活成了问题。言慧珠自告奋勇下海演戏,为父亲分忧。言菊朋无计可施,只得同意了女儿的要求。于是组成了言慧珠与她的父亲言菊朋、兄长言少朋、小弟言小朋为主演的春元社,人称“言家班”,演出于吉祥戏院,她们父女演出的《打渔杀家》、《三娘教子》引起轰动,剧场爆满。在北京演了一段时间以后,言家班又南下上海,在沪亦大受欢迎。1940年,言菊朋有病在身,已不能演出。于是,言慧珠以梅派标名,自挑大梁在北京组班演出。这一年,她除了上演梅派剧目外,还排演了新戏《花溅泪》,并应邀到天津与金少山合作演出了《霸王别姬》。1943年,她正式拜梅兰芳为师。梅兰芳对言慧珠出众的艺术才华和对梅派艺术的不懈追求非常器重,不仅向她传授了梅派的保留剧目,而且还给她加工排演了多年不上演的剧目,大大丰富了她在舞台上的应变能力。在40年代中期的京、津、沪京剧舞台上,言慧珠成为演出梅派剧目最多、最出色的演员。与此同时,她还上演了许多其他流派的武旦戏和花旦戏,有时还反串老生,演出《让徐州》、《卧龙吊孝》等言派名剧,摹仿她父亲的声腔、表情、动作惟妙惟肖。此外,她还登上银幕,主演了《影迷传》等影片,成为戏曲、电影双栖明星,博得“女梅兰芳”、“伶界皇后”等赞誉。
言慧珠比较全面地继承了梅派艺术,她不仅擅演《贵妃醉酒》、《西施》、《洛神》、《凤还巢》、《廉锦枫》、《抗金兵》、《生死恨》等梅派保留剧目,而且还将《邓霞姑》、《天女散花》、《黛玉葬花》、《花木兰》、《太真外传》等梅兰芳晚年不演的早、中期剧目,作为自己的代表作。她演的梅派戏,不仅有梅的风采,而且有梅的神韵,达到了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言慧珠在艺术上以梅派见长,但她的艺术视野并不囿于梅派,她在演出梅派剧目的同时,还经常上演《花田八错》、《打樱桃》、《独占花魁》、《得意缘》、《潘金莲》、《战宛城》、《翠屏山》、《大劈棺》、《凤阳花鼓》等花旦戏和《扈家庄》、《青石山》等武旦戏,以及《十八扯》、《戏迷小姐》等反映多方面技艺的玩笑戏。她在《双姣奇缘》中创造了“一赶三”的演法:前饰闺门旦应工的孙玉姣,中饰青衣应工的宋巧姣,后反串彩旦饰刘媒婆,展现了她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塑造人物的深厚功底。
言慧珠无疑是40年代以来,北京剧坛出现的最杰出的京剧旦角演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