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北平话剧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北平后,话剧演出比较沉寂,主要演出活动由学生、职员在业余进行。成立于1938年5月的北平剧社是北平话剧队伍的主力,其成员多为学生,该剧社虽属业余性质,但演出贯穿整个抗战时期,它演出的剧目有《天罗地网》、《雷雨》、《茶花女》、《原野》、《群莺乱飞》、《钗头凤》等。演员们把爱国思想溶入演出活动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此外的业余话剧团体有四一剧社、古城剧社和南北剧社等。
学生课余演剧活动起于北平艺专剧团排演法国名剧《缓期还债》之后,出现了北平育英中学剧团、贝满中学剧团、燕京大学剧团、北平政法学院剧团,中大剧社、辅仁大学剧社等,演出的剧目有《公敌》、《殉情》、《武松与潘金莲》、《牛大王》、《结婚》等。
抗战后期,上海的一些职业话剧团体曾来北平公演,其中中国旅行剧团和苦干剧团的演出影响较大。日军以“通共嫌疑”逮捕中国旅行剧团全体成员,拘留四个月才放出来,但这并没有削弱他们的积极性,唐槐秋又重组了新中国剧团,继续演出话剧。
北平沦陷期间,敌伪政府也曾扶植过一些剧团,如伪新民会的剧团新华戏剧总社、中国剧艺社等,1944年还成立华北新剧协会,但他们组织的演出活动没有多大影响。
抗战初期,中国剧作者协会和上海戏剧联谊社为了宣传抗日,组织了十三个救亡演剧队,奔赴各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演出了许多新剧。抗战胜利后,其中的演剧二队来到北平,演出了《孔雀胆》、《夜店》、《大雷雨》、《大京山恩仇记》,获得北平观众的欢迎。他们还邀请主持北平艺术馆的焦菊隐导演《夜店》。焦菊隐的现实主义美学追求、体验学派的演剧方法在《夜店》中表现出来,演出反应热烈,被认为是“在北方戏剧中上掀开了新的一页”[13]。
这一时期学生演剧活动较多。影响较大的学生演剧全体有北大剧艺社、清华剧艺社、沙坪剧社、海燕剧团、燕京剧社、辅仁剧社等,他们还成立了北平市学校剧团联谊会。配合学运,他们以演出小型多样的富有战斗性的短剧为主,也排演了古今中外的大型剧作,如《棠棣之花》、《清明前后》、《大马戏团》、《风雪夜归人》、《家》、《富贵浮云》、《升官图》、《记者生涯》等剧目。1947年9月,清华、北大、燕京三校四个剧社联合公演《升官图》,受到进步师生的支持和好评,也遭到反动分子的攻击。演出活动和抗议迫害活动形成了学生戏剧运动中的一次斗争事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扩大了学运、剧运的声势。
在中共地下组织华北局城工部领导下,建立了跨校的祖国剧团,剧团设职业部与业余部。业余部吸收了一些学生剧团的骨干,活跃于学生剧运的阵地上。祖国剧团还涌现出郑天健、蓝天野、苏民等戏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