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时期出现的杰出演员及其艺术成就
民国前期京剧的繁荣,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北京的京剧继续发展储蓄了力量,创造了条件。抗日战争时期,虽然有不少京剧表演艺术家息影舞台或逝世,但在北平京剧舞台上仍然活跃着一批舞台经验丰富,艺术造诣精湛的老艺术家,他们因生活所迫,不得不粉墨登场。如老生王凤卿、时慧宝、言菊朋、武生尚和玉、马德成,小生程继先、姜妙香,文丑萧长华,武净许德义等,他们虽然演出不多,但给当时的京剧舞台增色不少,并起着为青年演员示范的作用。中年演员中四大名旦中的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前四大须生中的马连良,以及在40年代初与马连良一同被选为“后四大须生”的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在艺术上更加成熟,他们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并创造出新的艺术流派。富连成社、中华戏曲学校、荣春社在这一时期培养出数届学生,加之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出不少优秀的艺术人才。其中“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旦角女演员王玉蓉、吴素秋、言慧珠、童芷苓、赵燕侠、李玉茹、杜近芳等,老生李少春、孟小冬、李和曾、言少朋等,武生孙毓堃、李万春、高盛麟、王金璐等,小生叶盛兰、俞振飞等,净角中的袁世海,丑角中的张春华等脱颖而出。各个行当、各个流派,人才济济,后继有人。他(她)们有比较扎实的艺术功底,在继承前辈艺术的基础上,都有所创造和发展,其中有一些人还取得突出艺术成就,成为文武双全的优秀演员,如李少春、宋德珠等。
京剧在沦陷时期的北平能保持一定的发展态势,与统治当局中的一些人提倡和喜好有一定关系。1919年和1924年,梅兰芳曾两度到日本演出。步梅兰芳后尘,1925年,有“南方名旦之最”的黄玉麟到日本演出;1926年,以京剧名旦小杨月楼(杨慧侬)为首的“衡兴班”到日本演出;1928年,昆曲名旦韩世昌到日本演出,他们将中国的京剧、昆曲艺术介绍给日本人民。由于中日两国在文化艺术上的渊源关系,京剧艺术受到日本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和欢迎,其中包括一些侵华日军中的官兵和他们的家属。加之,由日本帝国主义扶植起来的伪满洲国、伪华北自治政府中有许多清朝和北洋军阀政府的遗老遗少,他们继承了清朝帝后嗜好京剧、爱戏如命的遗风,再加之京剧在北平原有的深厚观众基础,故京剧在北平沦陷期间,依然有相当大的势力,始终保持着它在剧坛中的盟主地位。这一时期北平京剧的演出场所和班社与前期相比,有增无减。经常演出京剧的有富连成社、中华戏校、荣春社、尚小云的重庆社、程砚秋的秋声社、马连良的扶风社、荀慧生的庆生社、谭富英的同庆社、李万春的永春社、吴素秋的秋文社、王玉蓉的福庆社等三十多个班社,北平的大部分剧场都被京剧占据。现将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杰出演员及艺术成就分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