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时期新上演的剧目

一、本时期新上演的剧目

在日伪统治下的北平,各戏院演出新戏要受到反动当局的各种检查和审批,内容上稍有对他们反动统治不利的地方,就会被查禁,招致破产、坐牢甚至杀头的危险,加之当时演员多迫于生计,无力排演新剧及编剧人才的缺乏,新戏很少出演。故这一时期编演的新戏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质量上讲,都大不如前一时期。根据景孤血《由四大徽班时代开始到解放前的京剧编演新戏概况》一文和《中国京剧史》提供的线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北京著名京剧演员上演的新戏如下:

程砚秋上演了翁偶虹创作的《锁麟囊》和翁偶虹根据《百花记》传奇创作的《女儿心》。

荀慧生上演了由陈墨香根据唐代诗人杜牧与名妓徐紫云的爱情故事创作的《扬州梦》,根据《聊斋志异·大男》中成都奚生与妻申氏、妾何氏悲欢离合的故事创作的《双妻鉴》,根据清乾隆年间剧作家沈起凤《薲渔五种曲》改编的《护花铃》、《代夫媒》,根据《赠书记》传奇中尚书之子谈尘与侠女魏轻烟的爱情故事创作的《侠骨香》,根据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故事创作的《鸳鸯》、《晴雯》、《香菱》、《平儿》,根据传奇改编的《狮吼记》,根据《秦晋配》改编的《秦娘》以及由陈墨香创作的《梨雨村》、《河伯夫人》;还上演了陈水钟根据《西厢记》改编的《红娘》等。荀慧生是本时期上演新戏最多的京剧演员。

李万春也是本时期上演新戏较多的演员,如《粉麒麟》、《十八罗汉收大鹏》、《枪挑司马师》、《万寿山》(即《五庄观》)、《三盗紫金铃》、《三侠剑收林士佩》、《董小宛》、《大侠童林》(一名《雍正剑侠图》)、《铁公鸡》、《张汶祥刺马》、《骷髅山猴王击尸魔》、《狄青雪夜夺昆仑》、《武松单臂擒方腊》、《飞天关拿武七达子》、《永庆升平张广泰回家》、《伍氏三雄》、《九纹龙史进》、《翠黛山》、《拼命三郎石秀》、《真假欧阳德》以及由邹因陈编剧的《阴阳鱼》等。

尚小云上演的新戏有根据《渔家乐》改编的《飞侠女》、根据阮大铖传奇改编的《燕子笺》、根据《十粒金丹》改编的《梨素娘》以及《九曲黄河阵》、《龙女牧羊》、《北国佳人》、《兰陵女儿》、《紫霞珪》、《十二金钱》、《虎乳飞仙传》、《青城十九侠》等。

马连良上演了由吴幻荪根据山西梆子传统剧目《反徐州》改编的《串龙珠》,根据传统剧目《淮河营》、《盗宗卷》改编的《十老安刘》,根据梆子传统剧目整理改编的《春秋笔》、《临潼山》。

李世芳上演了景孤血根据山西梆子改编的《百花公主》,翁偶虹创作的反映太平天国巾帼英雄韩宝英故事的《天国儿女》。

张君秋上演了赵叔彦根据《玉搔头》传奇改编的《凤双栖》,陈墨香根据李渔传奇原著改编的《怜香伴》,以及根据明代名妓王翠翘故事编写的《奇烈记》。

宋德珠上演了翁偶虹根据宋代何玉郎与关玉娘、万香友爱情故事创作的《蝶恋花》,根据《钵中莲》传奇改编的《百鸟朝凤》,根据传统剧目《夺太仓》改编的《碧血桃花》,根据《龙凤衫》传奇改编的《冰雪胭脂》及《花猫戏翠屏》等。

李少春演出了由翁偶虹创作的《白虹贯日》、《百战兴唐》,由李宝奎创作的《孙悟空伏魔荡寇》及整理演出了《罗成》。

王玉蓉演出了由陈墨香编剧的《乞酒惊艳》、《艳云亭》、《渔家乐》、《香祖楼》、《天台狱》,还演出了由《龙凤阁》整理加工的《李艳妃》,全部《孙夫人》等。

黄玉华演出了《鸳鸯扇》、《翡翠园》、《茶山儿女》以及由李寿民编的《赛韩娥》、由翁偶虹编的《玉壶冰》。

吴素秋演出了《勇节白夫人》、《红楼梦》及由翁偶虹编的《比翼舌》。

叶盛章演出了《佛手橘》、《白泰官》、四本《欧阳德》等。

叶盛兰演出了翁偶虹创作的前部《周瑜》。

金少山演出了《硭砀山》。

李盛藻演出了由全部《除三害》整理的《合欢图》。

言慧珠演出了由吴幻荪编的《花溅泪》。

童芷苓演出了由翁偶虹编的《水晶帘》。

赵啸岚演出了由关仲莹根据传统戏《十万金》改编的《李翠莲》。

徐东明演出了由翁偶虹根据传统戏《女中孝》改编的《杜鹃红》。

刘迎秋演出了由翁偶虹编的《骂锦袍》。

img

《盘丝洞》吴素秋饰月霞仙子(蜘蛛精)

除著名演员排演的新戏外,还有著名班社排演的新戏,如:

富连成社上演了由景孤血整理加工的五本《混元盒》、头二本《普天乐》,吴幻荪整理的《三进碧游宫》,王连平整理的《灵珠子》,盖春来编排的彩头戏《乾坤斗法》、《桂影广寒宫》以及《黄草山》等。

中华戏曲学校上演了翁偶虹根据梆子传统剧目《忠义侠》(又名《周仁献嫂》)改编的《鸳鸯泪》,根据汉剧传统剧目《飞龙岭》道姑妙华杀敌报仇的故事改编的《美人鱼》,根据梆子传统剧目《蝴蝶杯》改编的《凤双飞》,根据传统剧目《樊江关》樊梨花与小姑薛金莲故事改编的《姑嫂英雄》,由《后西游记》及《大造化传奇》改编的《小行者力跳十二堑》,由金仲荪编剧的《三妇艳》。

img

《红娘》童芷苓饰红娘

荣春社上演了《孙武子演阵斩美姬》、《九曲卧虎洞》、《蛮荒少女》、《西游记》、《崔猛》、全部《东汉》、《荒山怪侠》、《九阳钟》、《十三太保》、《血染万花楼》、《唐王游月宫》、《搜山打车》、《棋盘会》、《丁香镇》、全部《钟馗》、《奇侠谷云飞》、《寿荣华》、《三剑客》、《黄衫客》、《江湖丐侠》、《粉宫楼》、《莲花女》、《塞北英烈传》、《西川五鬼一条龙》等。

鸣春社演出了《红粉金戈》、《猴王游月宫》、《八仙斗白猿》、《五鬼捉刘氏》、《天下第一桥》、《云罗山》、《慈母泪》、《赵璧出世》及连台本戏《济公传》等。

光华社演出了《孟尝君》。

如意社演出了翁偶虹编导的《同命鸟》(一名《琥珀珠》)、《蔷薇刺》(一名《桃花醋》)。

可以看出,这些剧目大部分是根据传奇剧目、京剧传统剧目或别的剧种剧目移植的,具有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形象的剧目极少,内容比较庞杂,艺术上比较粗糙,能流传下来的不多。在这些剧目中以马连良上演的《串龙珠》、程砚秋演出的《锁麟囊》、中华戏曲学校上演的《鸳鸯泪》、李少春演出的《白虹贯日》及《百战兴唐》较能反映这一时期剧目创作的成就。

《串龙珠》,梆子称《反徐州》,是我国北方城乡流传非常广泛的一出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优秀传统剧目。1936年,山西中路梆子著名须生演员丁果仙率团来北京演出,演出了她的拿手戏《反徐州》、《春秋笔》、《渭水河》、《芦花记》、《骂阎》、《蝴蝶杯》等戏。马连良、翁偶虹等京剧名家观看了她的演出,并与她进行了艺术交流。丁果仙向马连良学了《空城计》、《四进士》的表演,马连良向丁果仙学了《反徐州》、《春秋笔》的表演。“七·七”事变后,马连良有感而发,请吴幻荪将这两出戏改编为京剧上演。《串龙珠》演元末蒙古贵族统治下的中原人民所遭受的种种欺压和荼毒,徐州王完颜龙率众行围射猎,踏坏无数庄稼,并无故剁去花云之妻的左手,残害妇婴。村长郭广清与之说理,被重打四十,枷号示众,险遭杀害。郭之好友侯伯清当掉家传宝物串龙珠得银送给完颜龙的总管求为郭开脱,完颜龙反诬侯和店铺老板康茂才勾通盗匪,将串龙珠抢去。众百姓聚集州衙鸣冤,州官徐达见此暴行,忍无可忍,率众起义,杀死完颜龙及其爪牙,投奔亳州朱元璋。此剧比较深刻地揭露了外族入侵者对中原人民的残酷统治,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借历史故事抒发一点中国人民对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愤怒之情。编演者为了不引起日伪注意,将原剧《反徐州》的剧名,改为《串龙珠》,但是并未躲过日伪文化特务的耳目。此剧仅演了两场,就遭到了日伪当局的查禁。马连良并没有因此而罢休,他将此剧带到天津和上海演出,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抗敌意识。

《锁麟囊》是程砚秋从清人焦循《剧说》所载《只麈谭》中“赠囊”的故事受到启发后请翁偶虹先生编写的。剧情为山东登州女子薛湘灵和赵守贞同日出嫁,都来到春秋亭避雨。薛湘灵闻赵守贞在轿内哭泣不已,经询问得知赵家家境贫穷,父母年迈,无人赡养,顿生恻隐之心,将装满陪嫁珠宝的锁麟囊赠赵,赵因此而致富。六年后,登州发生洪灾,薛湘灵外出逃荒,恰巧被赵守贞雇为女佣。一日,赵子将球抛到后楼,薛寻找时在楼里发现所供宝囊,睹物生情,感慨万分。赵守贞见状,细问情由,始知薛为六年前赠宝恩人。剧本写出后,程砚秋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按腔设计身段,于1940年5月在上海黄金大戏院首演,1941年4月在北京长安戏院公演。程砚秋在剧中扮演薛湘灵,吴富琴扮演赵守贞。此剧用对比和相互烘托的艺术手法,描写了在贫富两种环境中的人物和她们的心态变化,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加之程砚秋在此剧中脍炙人口的新腔,优美的身段,精彩的表演,使生活在日伪残酷欺压下的人们通过此剧感受到一丝人间的温情。演出大受欢迎,观众欣喜若狂。此剧成为程派的代表剧目和京剧的经典之作,流行于北京和全国各地的舞台上。

《鸳鸯泪》是由梆子传统剧目《忠义侠》改编的。《忠义侠》又名《周仁献嫂》,是秦腔和蒲剧经常上演的名剧。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西安易俗社来北京演出,上演了此剧,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齐如山、翁偶虹等北京戏曲界的知名人士观看了此剧,并出席了在中山公园来雨轩召开的招待会。后来,翁偶虹将此剧移植改编为《鸳鸯泪》,由中华戏曲学校的王金璐、李玉茹、储金鹏、徐和才、周和桐、张金梁、李玉芝等上演。此剧写明嘉靖时,杜文学因被友人凤承东出卖,遭奸臣严嵩所害。杜被捕时将妻托付义弟周仁,严府总管严年,垂涎杜妻貌美,逼周仁献出杜妻。周仁苦无良策,其妻自告奋勇代替杜妻怀刃上轿,洞房之夜,谋刺严年不成,自刎而死,人皆以为周仁献嫂求荣。杜文学发配云南,后助海瑞征敌有功回朝,将凤承东、严年问斩,并痛殴周仁,杜妻赶至,说明真情,杜跪向周求恕。这是一出文学性很高,唱、念、做繁重,生、旦、净、丑齐备的名剧。剧中以对比的手法鞭挞了趋炎附势的小人贼子,歌颂了见义勇为、忍辱负重的正人君子。在日伪统治下的北平演出此剧,对出卖祖国和人民的汉奸卖国贼是一个无声的谴责。

《白虹贯日》和《百战兴唐》为同一个题材,均为翁偶虹创作,疑为不同剧名同一个剧目。故事写唐天宝年间,安禄山兵陷长安,刑部尚书张均率众投敌,并欲献梅妃以媚敌。张妻徐菡,假冒梅妃,伺机谋刺安禄山。梅妃与女伶谢阿蛮逃脱,投睢阳守将张巡、许远。睢阳被贼围困,弹尽粮绝。万般无奈,张巡杀妾、许远杀僮,以分饷士卒,梅妃亦断臂殉国。张巡遣部将南霁云突围去临淮向贺兰求援。贺兰不仅不允,而且见南勇壮,欲将其留下为己效力,设宴召妓陪他饮酒。南不为女色所动,咬断一指以明心迹。贺无奈,放其归睢阳。谢阿蛮女扮男装,到河东向郭子仪搬来救兵,解睢阳之围,并收复长安。与此同时,张均被诛,张妻徐菡乘机杀死安禄山。李少春和中华戏曲学校王金璐等均演出过此剧。这个剧目以唐“安史之乱”为背景,描写了在国难当头,形形色色的人物;讴歌了英勇抗敌的将领和不与敌人同流合污的忠臣义士以及为支援抗敌斗争而捐躯的家眷;鞭挞了卖国求荣的叛臣、汉奸以及苟安于一方,保存实力,见危不救的封建军阀。此剧在“七·七”事变后的北平演出,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尽管它艺术上不够成熟,演出的场次不多,但在回顾北京戏曲的这一段历史时,我们应该加以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