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及其他旦角演员演出的京派昆曲戏

一、梅兰芳及其他旦角演员演出的京派昆曲戏

扭转昆曲无人问津局面,掀起京派昆曲演出高潮的是梅兰芳。梅兰芳出身于昆曲世家,祖父梅巧玲曾主持以演出昆曲闻名的四喜班,擅演《长生殿》中的杨贵妃、《盘丝洞》中的蜘蛛精。父亲梅竹芬习昆旦,英年早逝。伯父梅雨田是胡琴圣手并善曲笛,能吹奏二百余出昆曲。梅兰芳幼入昆旦朱霞芬的云和堂习昆乱青衣,得朱小芬、吴菱仙、路三宝传授,11岁就登台扮演了昆曲戏《鹊桥密誓》中的织女。民国初年,梅兰芳虽然已经以皮簧戏闻名北京和上海剧坛,但他并不满足。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他决定从昆曲中吸取艺术营养,于是请表叔陈嘉梁为他拍曲并长期担任他的笛师,并请昆曲名家乔蕙兰、陈德霖、李寿山等教他身段和念做,排练昆曲剧目,后来还请苏州曲师谢堃泉授曲。梅兰芳从民国四年(1915)四月挑班双庆社开始,在大轴演出昆曲。其首次演出剧目情况如下:

民国四年(1915)四月四日,在吉祥戏园日场大轴演出《金山寺》,配角路三宝、俞振庭、王毓楼。

民国四年(1915)九月五日,大轴演出《佳期拷红》,配角姜妙香、李寿峰(反串老夫人)。

民国四年(1915)十月十六日,那家花园堂会演出《思凡》。

民国四年(1915)十一月十四日,大轴演出《风筝误》中《惊丑》、《前亲》、《后亲》,配角陈德霖、姜妙香、郭春山、李寿峰。

民国五年(1916)元月二十三日,大轴演出《春香闹学》,配角李寿峰、姚玉芙。

民国六年(1917)三月八日,主桐馨社在第一舞台夜场压轴演出《昭君出塞》。

民国七年(1918)六月九日,主裕群社在三庆园日场大轴演出《狮吼记》中《梳妆》、《游春》、《跪池》、《三怕》,配角姜妙香、王凤卿、姚玉芙、李寿峰。

民国七年(1918)八月三日,主裕群社在广德楼日场大轴演出《奇双会》,程继先饰赵宠。

民国七年(1918)九月二十五日,主裕群社在吉祥园日场演出大轴《渔家乐·藏舟》,姜妙香饰刘蒜。

民国七年(1918)十一月三日,主裕群社在广德楼日场大轴演出《南柯记·瑶台》,姜妙香饰淳于棼。

民国七年(1918)十一月某日,在吉祥园演出《游园惊梦》,斌庆科班学生配演堆花。

民国七年(1918)十二月二十二日,主裕群社在中和园日场大轴演出《红线盗盒》(梅兰芳在承华社时才将此剧改编为皮簧演出),配角高庆奎、李寿山、曹二庚。

民国八年(1919)二月五日,主喜群社在新明戏院夜场大轴演出《琴挑》(后来梅兰芳将此剧扩大为《玉簪记》,内含《琴挑》、《问病》、《偷诗》)。

民国八年(1919)三月三日,大轴演出《断桥》。

民国八年(1919)八月二十七日,大轴演出《乔醋》(后来梅兰芳将此剧扩大为《金雀记》,内含《觅花》、《庵会》、《乔醋》、《醉圆》,配角姜妙香、姚玉芙、李寿山、郭春山)

民国初年是梅兰芳学习和排演昆曲最多的时期,后来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回忆:“民国四年到七年这期间,上演久已无人演的昆戏,设想上座不会好,可是实际和皮簧戏比并不差,并引起了社会上的注意。”由于受观众欢迎,所排昆戏不仅反复在营业中演出,而且在堂会乃至在义务戏中也进行演出。遂使京派昆曲复兴并大振。梅兰芳在出国演出时,为提高艺术品位,在演出剧目中,特别携带了经典昆曲剧目。如两度赴日本演出都有《春香闹学》;赴美国演出前新排了《铁冠图·刺虎》等。

梅兰芳不但连续搬演昆曲剧目,而且还在皮簧戏里运用昆腔使之增色。如排演《黛玉葬花》时,当黛玉听见梨香院内伶官们唱《牡丹亭》曲子时,便请暮年的乔蕙兰一展歌喉在后台“搭架子”唱〔皂罗袍〕曲牌;排演《木兰从军》投军一场,有载歌载舞的场面,于是采用了〔新水令〕和〔折桂令〕套牌;排演《太真外传》时,华清池赐浴唱段间借用昆腔曲牌〔春日景和〕,十二花神舞唱使用昆腔谱曲等。再如抗日战争前排演《抗金兵》中梁红玉金山擂鼓所唱〔粉蝶儿〕、〔石榴花〕曲牌则是源自昆曲传统戏《娘子军》。梅兰芳在艺术发展中勤于学习,广泛借鉴,努力继承昆曲优秀传统,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表演艺术,而且在他的号召和带动下形成演昆曲、看昆曲的时尚,使竞演昆曲的热潮持续达十余年之久。

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也是演出昆曲较多的一位。他于民国四年(1915)七月与王三黑、刘凤奎、一阵风合演《金山寺》;民国八年(1919)元月首演《昭君出塞》;民国九年(1920)十月初演《思凡》;民国十年(1921)元月与朱素云合演《奇双会》;同年十二月与朱素云、李寿山合作排演《风筝误》;民国十一年(1922)元月演出《春香闹学》;民国十二年元月二十四日主持玉华社在中和园日场大轴与朱素云合演《游园惊梦》(亦用斌庆社学生配演堆花),是日梅兰芳在真光剧场演出《玉簪记》,两人以昆戏打对台。此后民国十三年(1924)七月,尚小云与姜妙香初次合作演出《佳期拷红》;民国十七年(1928)六月,尚小云又新排《瑶台》等。其中《昭君出塞》,经过尚小云多年的整理加工,成为尚派的代表剧目之一。

程砚秋演出昆曲戏也不示弱,民国八年(1919)十一月义务戏他就演出了《琴挑》;民国九年(1920)五月演出《思凡》;民国十年(1921)五月与朱素云、高庆奎初排《奇双会》;民国十一年(1922)元月八日在华乐园压轴戏演出《春香闹学》,是日尚小云在三庆园演出《春香闹学》,两人以同一昆曲剧目打对台。民国十一年(1922)二月,程砚秋与茹富兰合演《游园惊梦》;民国十九年(1930)以后,程砚秋与俞振飞在北京合作,演唱了不少昆曲剧目,还将皮簧《投军别窑》改编为昆曲演出;程砚秋在编演《费宫人》一剧时,保留了昆曲《刺虎》。

旦角中的荀慧生、徐碧云、小翠花等也紧跟时尚演出昆曲。荀慧生在民国十二年三月曾大轴演出《春香闹学》,民国十七年十月,荀慧生排演陈墨香编写的《钗头凤》时,将陆游与唐婉相互酬答的〔钗头凤〕原词请乐师曹心泉谱曲,用昆曲演唱,委婉动人。徐碧云在斌庆社时就与俞步兰合演《游园惊梦》,与俞振庭合演《通天犀》,与俞华庭合演《金山寺》。小翠花自民国七年(1918)起,曾演《琴挑》,与朱素云合作演出《奇双会》,与李连贞、孙毓堃合演《金山寺》,民国二十年(1931),他将昆曲《水浒记》改编为《活捉张三郎》演出,此剧成为他的代表剧目。朱琴心民国十一年八月在华乐园搭班时,头场就演《春香闹学》。坤旦中碧云霞、章遏云等亦演出过《闹学》、《思凡》、《出塞》等。著名武旦九阵风常演《金山寺》、《乾元山》等。南方京剧名旦冯子和民国八年十二月来京演出,受北京昆曲热的感染,也演出了《佳期拷红》。

旦角耆宿陈德霖始终没有辍演昆曲,他除了为梅兰芳演出昆曲配戏外,还于民国七年(1918)元月在沈家堂会与红豆馆主、李寿峰合演《奇双会》;同年7月至九月在江西会馆与袁寒云合演《游园惊梦》、《折柳阳关》;同年十一月和民国十二年(1923)七月两度与钱金福合演《刺虎》;民国十九年(1930)六月二日在中天电影院演出《昭君出塞》,郭春山饰王龙,傅小山饰马童。陈德霖扮演的王昭君以气度和唱念表情取胜,仅出场从袖中取出折扇,慢慢打开,这一个动作就将一位仪态端庄的贵妃展现在观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