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苏演出的经过
此次出访苏联,梅兰芳和他的师友们均主张再请张彭春担任总指导。张本欲从命,但因教事繁重,难以同行。后经教育部、外交部出面向南开大学商请借调,校方才允诺给张两月假期。梅剧团预定访苏后再去旅欧,张实在难以从行,梅兰芳只好另请贤明。于是,通过胡适之关系邀请了余上沅任副指导。这次出访的准备工作,从路线的选择到上演剧目的安排,梅兰芳全部依靠他的师友帮助。他们是冯幼伟、吴震修、张彭春、余上沅、谢寿康、欧阳予倩、徐悲鸿、田汉等。
1935年2月21日,梅兰芳率剧团由上海登上苏联派来的“北方号”专轮,作首次赴苏访问演出。翟关亮、吴邦本任翻译和庶务。演员有李斐叔(兼秘书)、姚玉芙、朱桂芳、王少亭、刘连荣、杨盛春、吴玉铃、郭建英。乐队有徐兰沅、霍文元、马宝铬、罗文田、唐锡光、何增福、孙惠亭、崔永魁。服装有韩佩亭、雷俊、刘德钧等二十余人。
在《梅兰芳戏剧散论》中,梅自述说:“出国前,我曾表示不愿意经过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下的中国土地。苏联政府特地派了‘北方号’专轮来接我们,经海参崴换乘火车直达莫斯科。”在《我的电影生活》中又说:“我们梅剧团到苏联访问演出,与前几次赴日、美旅行的性质是不同的。苏联人民和政府,以欢迎文化代表团的热情来接待我们。虽然当时苏联人民节衣缩食,为提早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但对我们这批远客的款待是十分丰盛的。”
2月27日“北方号”专轮抵海参崴后换乘开往西伯利亚的火车,3月12日上午8时抵达莫斯科。苏联对外文化协会、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苏联戏剧家协会代表数十人前来迎接,爱森斯坦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剧艺术,可供苏联电影借鉴;希望彼此为戏剧、电影的艺术质量而奋斗……‘联合苏中两国民族的力量,定能创造出一种新人类的艺术来。’”
梅剧团一行在都城饭店下榻。下午,中国使馆设中国精美茶点为梅剧团接风洗尘。因旅途疲惫,梅兰芳决定休息十天。
3月22日—28日,访苏首次公演在莫斯科歌舞大戏院举行。演出前,中国驻苏大使颜惠庆致开幕词,苏联对外文化协会负责人对梅作简短介绍。演出开始,先用英、法、俄、德文向观众介绍剧情,然后幕启开演。正式公演为6天,每日演出剧目,上半场第一出《打渔杀家》或《汾河湾》;第二出《嫁妹》、《盗丹》或《青石山》;第三出梅加演《袖舞》(《上元夫人》)或《剑舞》(《红线盗盒》)。中间休息一刻钟,后半场演大轴戏《虹霓关》、《宇宙锋》或《刺虎》。
3月29日,苏联名导演爱森斯坦看完梅兰芳的六场演出之后,决定选拍《虹霓关》中“对枪”一段戏。晚9点,在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正式开拍,梅饰东方氏,朱桂芳饰王伯当。爱氏要求严格,梅氏排练认真,直拍到深夜3点才结束。爱森斯坦诙谐而歉意地对梅兰芳说:“我相信在这几小时内,梅剧团的艺术家们都一定在骂我了……在这短短一天的合作中,我已感到您是一位谦逊的、善纳忠言的演员。您如投身电影界,也必定是一位出色的演员。”
4月2日—9日,梅率团赴列宁格勒维保区文化宫戏院演出8天。
4月5日的戏单为:第一出《醉美人》(贵妃醉酒》),梅饰杨贵妃,王少亭饰高力士,朱桂芳饰斐力士;第二出《钟馗嫁妹》片断,刘连荣饰钟馗;第三出《戟舞》(《木兰从军》),梅饰花木兰;第四出《盗仙草》,朱桂芳饰白蛇,郭建英饰南极仙翁,吴玉铃饰鹤童,杨盛春饰鹿童;最后一出《刺虎》,梅饰费贞娥,刘连荣饰虎将军。
4月6日的戏单为:第一出《汾河湾》——《睡鞋的秘密》,梅饰柳迎春,王少亭饰薛仁贵;第二出《钟馗》——《丑的学者》,刘连荣饰钟馗;第三出《红线盗盒·剑舞》,梅饰红线;第四出《青石山》,朱桂芳饰白狐精,吴玉铃饰关平,王少亭饰王道士;最后一出《刺虎》,梅饰费贞娥,刘连荣饰虎将军。
文化宫戏院可容纳数千人,戏票早已预告客满。每出戏演完,观众掌声似暴风如骤雨,演员谢幕多次,观众抛鲜花满台。梅兰芳谢幕,多达二十多次,观众方肯罢休。
4月13日午夜,临别纪念演出破例安排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演出剧目:梅与王少亭合演《打渔杀家》;杨盛春《盗丹》;梅与朱桂芳合演《虹霓关》。这场特别演出盛况空前,苏联文艺界著名人士高尔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都到场观摩助兴。
4月14日,梅兰芳假座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苏联文艺界召开座谈会,倾听他们对中国戏剧的看法和批评,会议由聂米落维奇·丹钦科主持。许多文学家、戏剧家、音乐家在会上发了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中国剧的表演,是一种有规则的自由运用。”梅耶荷尔德说:“看过梅兰芳博士的一次表演,再到我们那些剧院里转一圈,你们就会同意我的说法,那就是该把我们所有的演员的手都砍掉,因为那些手对他们来说毫无用场!”
梅兰芳1935年观看《图兰朵特》后与主人留影
同日,在莫斯科大都会饭店举行告别宴会,梅兰芳致词答谢苏联各界盛意接待。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会长阿洛舍夫致答词说:“梅博士这一次到苏联演剧,留给苏联戏剧界一个很深的印象。希望梅博士能在莫斯科多住几日,除去各大剧院之外,更可一睹苏联其他许多新事业和新建设。”
梅兰芳在苏联访问期间,应邀到瓦赫坦戈夫剧院观看了由该院演出的《图兰朵特》(戈齐原作)一剧。看完演出,梅兰芳到后台拜见了瓦赫坦戈夫的夫人和英国戏剧家戈登·克雷梅等。会见后并一起与演员们合影留念。
4月21日,梅兰芳结束了访苏演出和参观活动。梅兰芳和余上沅赴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地进行戏剧考察,其他人员回国。
5月24日,上海《时报》发表了郭建英关于《梅剧团在俄演剧的经过》一文。6月1日,戈公振、戈宝权合写了《梅兰芳在庶联》一文,原原本本记载了梅兰芳赴苏访问的过程。
梅兰芳访苏后,又赴欧洲考察,在那里结识了萧伯纳、罗伯逊等。载誉归来后,他曾在一次招待会上说:“中西的戏剧是不相同的,但是表演却可互相了解,艺术之可贵即在于此。所以‘艺术是无国界的’这句话,诚非虚言。我希望不久将有新的艺术产生,融汇中西艺术于一炉。”[13]
1935年8月3日,《申报》以《赴欧演出之梅兰芳今日抵沪》刊登消息说:“梅兰芳此次赴俄表演国剧,兼以游历欧陆考察戏剧,历时半载,始克言旋。由意大利乘康脱凡梯号回国,于一日清晨抵香港,受何东爵士盛大之招待。旋即乘原船离港,该船准今日下午二时半到达沪上,停泊招商局北栈码头。届时各界人士前往欢迎者必多,盛况可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