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喜瑞及其艺术成就

三、侯喜瑞及其艺术成就

侯喜瑞(1892—1983),字霭如,回族,祖籍河北省衡水,生于北京一个贫困家庭。幼丧母,8岁时父亲无力养活他,经喜连成科班教师勾顺亮介绍,入喜连成科班学艺。先从李寿山学梆子老生,向萧长华学京剧丑角,后从名师韩乐卿学京剧花脸,七年科班训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正当出科之际,侯喜瑞嗓子“倒仓”,又逢身上“回功”(因青春期身体变化,所练功夫下降)。为了不让七年所学技艺白废,他狠下苦功,勤奋练习,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勤学苦练,终于使所学的功夫又找了回来,但他的嗓音再也没有恢复到变音之前。为扬长避短,他拜著名架子花脸黄润甫为师,兼学架子花脸,后成为黄派的传人。侯喜瑞出科后留富连成科班任教6年,脱离富连成后曾与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程砚秋、高庆奎、马连良等合作演出,20世纪30年代与名净金少山、郝寿臣鼎足而立,自成一派。

侯喜瑞艺宗黄派,工架稳健,身段灵活,表演强调力度,姿势讲究漂亮。对身、手、步、眼的基本功要求很严,要求做到:膀如弓,腰如松,胸要腆,腕子要扣,腿重起轻落;身段轻时轻如狸猫,动时捷似猿猴,重时重如泰山;眼睛要亮,眼光要精,眼神要拢,灵活运用瞧、看、视、瞄、闪眼法,反映角色的内心世界。他的嗓音条件不够好,但很讲究唱功。吐字清晰,喷口有力,韵味醇厚。唱腔具有深沉、宽厚的特点,“哦”、“昂”等上颚音,非常动听。因嗓音条件限制,他不以大段唱腔取胜,但几句散板,就会使观众“过瘾”。其奥妙不仅在于他演唱的功力非同凡响,还在于他不是为唱而唱,而是把唱作为表现人物感情的一种手段,如《盗御马》中窦尔墩“乔妆改扮下山岗”的唱段,声情并茂,独具风韵。他的念白和唱功一样,除十分讲究规范外,处处从剧情和人物出发,不论大戏、小戏,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他都要对台词逐段、逐句、逐字加以分析,力求准确、完美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总之,侯喜瑞创造的侯派花脸艺术,将塑造人物和刻画性格作为唱、念、做、打的核心,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唱念具有韵律美,做打具有雕塑美。

侯喜瑞一生上演的剧目和扮演的角色很多,其拿手戏有《丁甲山》、《芦花荡》、《清风寨》、《挑华车》、《穆柯寨》、《法门寺》、《闹江州》、《取洛阳》、《战宛城》、《盗御马》等;他所塑造的曹操、窦尔墩等舞台形象成为京剧艺术的典范。

侯喜瑞是京剧净角侯派的创建人,但他从来不争角色,不争牌位,谨守演员的职业道德。他自己没有组班,甘当助手。在台上全力以赴,做戏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对同行谦虚和蔼,对票友和观众热情尊重,对求艺者毫不保守。后人称赞他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传人有袁国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