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韵谱的艺术道路
杨韵谱(1882—1957),原籍河北高阳。工梆子花旦兼小生,艺名金玉,后改还阳草,改演小生后用现名。杨韵谱于1891年初入河北易县石家庄村祥庆和科班学艺,蒙师张秋官,6年后出科搭乡班。1900年随班到天津公演,被京东功顺和班“挖”走,充该班花旦主演。同班多名家,如生角吴毓顺(艺名小茶壶),小生马德成(后改唱京剧)等。同年7月,杨韵谱经石匣到密云县城演出。时值义和团运动方兴未艾,义和团及爱国清军与列强侵略军激战于京津地区,后清军败返,部分溃军围困密云县城,戏班解散,部分京角结伴返城。杨与两位京南同乡,穿过战区,历尽惊险,返回家乡。后再赴京东搭班,巡演至东北营口。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杨韵谱又被困沈阳城。再回京东时,至通州燕郊镇,经人介绍,进京搭玉成班。该班为梆簧合奏的“两下锅”班社,名家荟萃,当时正上演《惠兴女士》。杨韵谱此时拜吴昆甫(艺名老红菊花,与侯俊山等有金兰之谊)为师。1906年再去东北,与何达子、杨非英等名家同台献艺,后和好友沈顺才等组共和班。后至营口,同班艺人知他从京城来,见多识广,请他给说几出戏,他推脱不掉,只好勉强应允,但这成为他开始导戏的初次尝试,过后他深感目不识丁之苦。此时,他已是每月有二百大洋包银的青年名角,但他决心克服那花花世界的诱惑,延师习文,每月花银6元请老先生为他读古今小说,他边听故事边识字。不久后他改搭一盏灯的班,仍坚持延师学习,并应班主之请先为同班同仁说《花田错》。他非常熟悉师伯侯俊山演出此剧的路子,又说了《盗银壶》,他在玉成班曾与名丑张黑演过此剧。虽然他说戏是白尽义务,但他练习了本领。从此,他每到一处,从不间断延师习文,读书阅报,提高文化。1909年新春,27岁的杨韵谱再别桑梓,决计舍熟路而另辟蹊径,去闯荡大江南北,领略秀丽的江南美色。他先赴津门,取水路赴沪,搭了一家从海参崴过去的梆子班,应摔打花旦。未几,郭蝶仙邀他演出于老天仙舞台。此时他见到彩头布景甚为观众喜爱,很想学到手,但不得其门路。后应邀会同沈顺才、小八岁红等去镇江散钱交友,总算学到此技。同年初夏,他应邀赴苏州时,拜见了梆子界的老前辈郑长泰(工武生,人称“赛活猴”)和张国泰(工花旦,广收门徒,以“灯”字命名)。此后,他往返于南京、镇江、无锡、上海等地,后又应刘全瑞之邀到汉口怡园、满园春演戏。该班中有不少梆、簧名家,如花脸刘永奎、金秀山,青衣张韵秋,老生刘桂林,武生张德俊,武旦九阵风等,阵容很整齐。但此地女伶亦极盛行,有恩晓峰、王克琴、月里红、月桂红、小兰英等,无意中形成了乾、坤对垒之势。半年后,杨韵谱返回上海,没再搭班,而看了不少新兴的时装戏,收集了不少有关的资料。不久他和沈顺才等人结伴乘船北上至烟台,应马德成之邀助演月余。1911年,杨韵谱回到北京搭五月仙的太平和班,演出于中和园。太平和班系京梆合演的班社,演员阵容很强,皮簧演员有金秀山、黄三等,梆子艺人有赵黑灯(武二花中之卓越者,后在汉口演《收关胜》,从四张半高桌上翻下不慎而亡)、十三红孙培亭(山西人,乡班出身,工文武老生,嗓音清脆,做工细腻,晚年不振,沦落天桥,郁郁而亡),旦角则有五月仙和杨韵谱。数月后,杨韵谱辞班,应天津刘凤祥之邀赴津,与程永龙等合作。1912年初,杨韵谱再下关东,搭孙晋卿的班子,演出于营口、沈阳、哈尔滨等地。该班中有女伶杜云卿(工花旦,青楼出身)等,杨应孙之请求为杜排了《花田错》、《杜十娘》等戏,并串演小生同杜合作。数月后,杨韵谱又到吉林,进丹桂茶园演出。此时他感到身心乏力,因时代变了,男旦压大轴已较困难。这位被誉为梆子六草之一(其他五位是崔、丁、李、任四位灵芝和芙蓉草)的还阳草,感到了失落和危机,于是想到该另谋出路了。11月间,杨韵谱回到营口,听说京城也允许女伶露演,他于是决定与刘喜奎合作,改演小生。进京后,他又改变了计划,决定今后只编排新戏,从此告别舞台生涯,后又应邀组建奎德社(时称志德社),开创了奎德社发展、繁荣的基业。
杨韵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