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卿的表演艺术及育才之道

一、王瑶卿的表演艺术及育才之道

王瑶卿(1881—1954),本名瑞臻,字稚庭,别号菊痴,晚年更名瑶青,斋号“古瑁轩”,瑶卿为其艺名。祖籍江苏清江,生于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其父王绚云为著名昆曲演员。他和二弟凤卿受家庭的熏陶,从小投身京剧艺术。他9岁从田宝琳学青衣,11岁丧父后入三庆班学练武功,后因腰部受伤而停练。12岁拜名师谢双寿学青衣,开蒙戏为《祭江》,不久又学会了《彩楼配》、《祭塔》、《三娘教子》、《芦花河》、《二进宫》、《大保国》、《落花园》、《金水桥》、《打金枝》、《武家坡》、《五花洞》、《六月雪》、《贺后骂殿》、《女起解》等十几出青衣戏,掌握了西皮、二簧、反二簧等各种板式的唱法。与此同时,还向张芷荃、杜蝶云学会了《穆柯寨》、《马上缘》、《竹林计》、《破洪州》、《凤凰台》、《杀四门》等刀马旦戏,还学了《水斗》、《断桥》、《扈家庄》、《娘子军》等昆腔戏。这些剧目基本上囊括了京剧旦角唱念做打、文武昆乱的各种基本功,为他以后的舞台实践打下了全面而深厚的基础。

王瑶卿第一次登台是11岁时与其弟王凤卿合演《四郎探母》,他扮演的铁镜公主,端庄典雅,神采明媚,响亮的嗓音、甜润的唱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光绪二十年(1894),王瑶卿在三庆班正式登台,演出了《祭塔》等戏。不久,又入鸿奎班,为李紫珊、刘春喜、刘永春、黄三等名伶配戏,所演《虹霓关》中的丫鬟,《五花洞》中的假潘金莲,以出色的唱念和生动细腻的做工,受到观众的好评。由于他丰富和发展了剧中的演唱艺术,从此以后,丫鬟成为《虹霓关》中的重要角色,假潘金莲也盖过了真潘金莲,成为《五花洞》中的主角。光绪二十二年(1896),王瑶卿搭入福寿班,演过《德政坊》、《龙马姻缘》。后因倒嗓,在家中休息了一年多。嗓音恢复后随其岳父杨桂云入四喜班,与孙菊仙、龚云甫、李紫珊、金秀山、杨小朵等名家同台,时间不长,他辞班,又搭入福寿班,担任主演,演出了《落花园》、《打金枝》等剧。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戏园被毁,班社解散,王瑶卿有时在家练功,有时到票房演唱。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著名票友红豆馆主溥侗、金仲仁等,受益非浅。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和刘鸿升、许荫棠等组班,在东四英家花园戏台演出了《二进宫》、《三娘教子》、《四郎探母》等戏,并排演了八本《雁门关》、《四进士》等剧。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加入重建后的福寿班,与许荫棠、贾洪林、俞菊笙、何桂山、黄润甫、余玉琴等同台献艺。他除主演《虹霓关》、《刺红蟒》等戏外,还与许荫棠合作演出了《二进宫》、《大登殿》、《打金枝》、《探母回令》、《银空山》、《牧羊卷》等戏,在八本《雁门关》中饰青莲,在八本《儿女英雄传》中饰张金凤,在八本《混元盒》中饰红蟒和琵琶仙子,红极一时。名旦时小福逝世后,他补缺进宫承差,经常和谭鑫培、田际云、余玉琴等名家合作演出,技艺不断提高。他与谭鑫培合作演出的《南天门》、《汾河湾》、《金水桥》、《桑园寄子》、《牧羊卷》不仅受到慈禧的赏识,而且还得到谭鑫培的赞赏。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搭入同庆班,与谭鑫培合作演出,谭提携后起之秀,让王瑶卿以《玉堂春》压大轴,谭为他配演刘秉义。王瑶卿从此名声大震,成为京剧舞台上首屈一指的旦角演员。清宣统元年(1909),王瑶卿在东安市场丹桂茶园以旦角挑班演出,与其合作的有贾洪林、王蕙芳、朱素云等名伶。他重排了《五彩舆》、《庚娘传》、《儿女英雄传》等名剧,轰动一时。宣统三年(1911),他改搭文明园。民国元年(1912),他与其弟王凤卿合作,并与梅兰芳同台演出于中和园,常演的剧目有《十三妹》、《荀灌娘》、《万里缘》、《福寿镜》、《樊江关》、《天河配》、《雁门关》、《花木兰》、《破洪州》、《棋盘山》、《梅玉配》等30多出。1924年以后,因嗓音塌中,除参加义务戏和堂会戏的演出外,就很少在营业性的剧场登台演出了。1926年,他息影剧坛,专心教戏和培养青年演员。

img

《荀灌娘》王瑶卿饰荀灌娘

img

《打渔杀家》王瑶卿饰萧桂英、王又宸饰萧恩

王瑶卿的唱腔明快刚健,亮丽爽脆,西皮腔独具功力,尤善〔快板〕,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抒发角色的喜怒哀乐。在身段和做功方面,他善于运用步法和水袖功表达人物的感情变化,如在《长坂坡》中饰糜夫人“跑箭”的圆场,在《武家坡》饰王宝钏“跑坡”的下场,在《福寿镜》中饰胡氏“惊疯”的舞袖等都精彩纷呈。他的刀马戏,靠功稳健,身手准确,动作干净利落。他的念白从生活出发,无论是韵白,还是京白,均能以人物的性格和感情为依据,富有生活气息。如他演的旗装戏,描摹清代宫廷贵妇的声容仪态,细致入微;演《能仁寺》、《悦来店》中的十三妹念京白,更为生动传神,被人称道。除唱腔和表演方面的创新外,王瑶卿在服装和装扮方面亦有不少创造,如他在《十三妹》中饰何玉凤,废除了跷功,改穿薄底靴,被后人遵循;《虹霓关》中的丫鬟,原穿丫鬟装,王瑶卿则改穿裙子、袄和坎肩;《湘江会》中的钟无盐原本开脸,他认为花脸唱小嗓有些滑稽,故改为俊扮。此外,他对《烈火旗》中的双阳公主,《打渔杀家》中的萧桂英,《樊江关》中樊梨花的服装也作过改进,被后人吸取。

王瑶卿在30来年的舞台实践中承前启后,大胆创新,广泛吸取各方面的艺术养料,丰富和发展了京剧旦行的表演艺术。他初登舞台时,正是京剧老生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三足鼎立的时代,而旦行的表演艺术发展滞后,处于从属和次要的地位。王瑶卿从谭鑫培对京剧生行艺术的改革与发展中和观众对旦角表演艺术的欣赏变化中得到启迪,他从剧目内容到表演对京剧旦行艺术进行了改革创新。在剧目上,他通过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上演了一大批主题鲜明,具有进步思想和时代气息的优秀剧目。如表彰民族气节,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花木兰》、《万里缘》、《江南捷》、《破洪州》、《双挂帅》、《延安关》、《金猛关》等;反映婚姻自主和妇女解放的《天河配》、《烈火旗》、《穆柯寨》、《棋盘山》等。在表演艺术上,他吸收前辈艺人的优点,大胆突破行当局限,兼取京剧青衣、刀马、闺门、花旦以及昆旦之长,改编了以往旦角唱念做打只攻一端的旧规,创造了“花衫”这一新的旦行角色,为丰富和发展京剧旦角的表演艺术开拓了新路。他在舞台上塑造的何玉凤、窦仙童、荀灌娘、庚娘等艺术形象,不仅反映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历史潮流,而且展示了“花衫”这一新的角色在塑造妇女形象上的艺术风采。正因为王瑶卿的旦角戏有以上的特点,故在当时老生挑大梁的年代,能独树一帜,开创旦角唱大轴的先河,并红极一时。

王瑶卿不仅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艺术家,而且是一位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功勋卓著的艺术教育家。1926年,他息影舞台以后,主要从事培养下一代的工作,他的入室弟子数以百计,现代优秀的京剧旦角演员,大都出其门下。其中最著名的为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其次为荣蝶仙、王蕙芳、朱琴心、徐碧云、赵桐珊、程玉菁、华慧麟、于连泉、张君秋、新艳秋、章遏云、王玉蓉、杜近芳、刘秀荣、谢锐青等。王瑶卿在教学方法上,善于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天赋条件和所掌握的基本功加以调教。对基本功比较差的学生,采取口传身教的方法,通过基本功的训练和说戏,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如1930年,19岁的王玉蓉从上海专程到北京拜王瑶卿为师学艺。王玉蓉虽然已经在上海唱了几年戏,并有一副好嗓子,但通过试唱,王瑶卿发现她没有掌握行腔咬字的要领,表演的基本功也较差。故在基本功上对她严格要求,从吊嗓子和跑圆场练起,使其掌握唱做的基本功;又通过说戏和口传身教,使其掌握扮演角色和塑造形象的要领。经过王瑶卿的严格训练,王玉蓉弥补了基本功不足的缺陷,为后来的艺术创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对有一定的基本功和舞台经验的学生,王瑶卿着重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显优藏拙,在提高表演技艺,创造舞台形象上下功夫。“四大名旦”都曾拜在他的门下学艺,他认为:梅的扮相大方,适宜演端庄尊贵的人物,如西施、杨玉环;尚的武功坚实,胜任演挺健、刚烈的角色,如秦良玉、王昭君;荀的做戏细腻,演天真烂漫性格的人物出色,如吕昭华,陈秀英;程则是唱功见长,应尽量发挥善唱的特点。梅兰芳排演《西施》和《太真外传》,荀慧生排演《钗头凤》、《荀灌娘》、《庚娘》、《棋盘山》、《十三妹》等戏,尚小云排演《乾坤福寿镜》等,都曾得到王瑶卿细致、具体的指导,使他们各尽所长,各显其能,充分展现出各自的艺术魅力。程砚秋创立的程派艺术,更与王瑶卿的指导密不可分。程派的代表作《锁麟囊》的唱腔,是在王瑶卿的具体指导下编创出来的。王玉蓉原学程派,王瑶卿认为她的嗓子高低音都好,学程腔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后来,王瑶卿将王宝钏的八出戏串起来,让她排演,大获成功。王玉蓉在《王宝钏》中充分发挥了她唱功的优势,被观众誉为“铁嗓王”。

img

王瑶卿教戏校学生学戏

王瑶卿鼓励学生多方面吸取别人的艺术长处,但反对学生不顾自身条件,一味模仿某一流派。他常常告诫他的学生说:

学艺是学别人的长处,但要是钻进派别的小圈子,充其量也不会把别人的长处全学了去,那才是一辈子没出息,程老四(砚秋)记得我说过这样的话,后来才创造了‘程腔’,他要是死学我,不懂得变化的道理,那还会有什么‘程腔’呢?[11]正因为王瑶卿有一双辨才识才的慧眼和适合戏曲艺术的教育方法,使他培养的学生成才率很高。王瑶卿不仅精通旦角的表演艺术,而且还熟悉其他行当的表演,许多其他行当的演员遇到艺术上的难点,向他请教,他总是有求必应,以其渊博的知识释疑解难。除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授艺外,他还应聘担任过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教授。王瑶卿对京剧的贡献,无论是对旦角艺术的发展,还是授艺育人,他都不愧为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