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荣福及其他女伶
小荣福:满族旗人。其父娴音律,亲授荣福,工梆子青衣、花旦,初献艺天津、辽宁等地,民初进京隶庆和成坤班,曾与刘喜奎等合演时装新戏《新茶花》等。1915年前后,改隶志(奎)德社,为主要演员之一。梆子唱腔多注重一气贯注,一句中曲折抑扬,暗中换气而声音总不使有间断,方为上乘。而小荣福的唱,有自己的风格。一句唱“故离为数折,枝枝节节而为之,然能于节拍板眼不差,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又如北斗七宿,迹离神合。复非深于功力者不能为。”[16]《北京女伶百咏》赞她“能教月白复江深,一曲如闻泛素琴,莫怪渭城夸绝唱,须知正始有余音。”评她“缠绵悱恻善鸣哀怨,气象典雅庄重,扮贵妇人尤宜。”她工演《双官诰》、《汾河湾》等剧,并在古装、时装新剧中扮演角色,被誉为“青衣四杰”之一,有“秦旦大王”之赞。
杜云红:杜氏“三红”中的佼佼者。工梆子青衣兼须生。捧者立“杜教”,奉云红为教主,并为其刊印《云红集》。评者认为“云红年甫髻龄,艺臻妙品,腔调圆润,嗓音洪亮”、“歌喉婉转,抗坠疾徐,无不中节。”云红做戏虽“无意传神,眉靥之间,却有自然之生趣,尤为难得。”杜云红擅演《玉堂春》、《血手印》、《双吊孝》,而《走雪山》一剧时而扮演青衣,时而扮演须生。亦能配演新戏,为奎德社早期主要演员之一。
刘菊仙:工梆子文武花旦,面貌娟秀,武功娴熟,嗓音稍喑,然唱时淋漓痛快。她善演悲剧,如《辛安驿》、《大劈棺》、《蜜蜂记》、《后妾害夫》等。而《芙蓉结果》一剧,被视为“其平生绝作,因之有悲剧大王之目。闻其身世极苦,个中旦夕,惟以眼泪洗面,故常有感而发。”[17]菊仙名列“花衫五霸”,“坤伶十美”,为奎德社仅次于鲜灵芝的旦角主演。
九月菊:工丑,梆子兼皮簧。常与刘喜奎等配戏,后隶奎德社,配演各剧,处处生辉,是该社丑角头牌主演。《北京女伶百咏》称:“名丑萧长华深得刘赶三、罗百岁遗风,今萧在富连成任教,已不出台,而九月菊以一女伶,能传其衣钵,雅令宜人,无时俗鄙恶态,风云在口,变化从心,有东方曼倩之风。”她常演剧目有《红鸾禧》、《慕艳惊莺》、《罗章跪楼》、《万花船》、《荣三贵》等,并在时装新剧《新茶花》、《青梅》、《一元钱》等多本剧目中扮演重要角色,1917年离开该社。另,赵来云、宋风云亦早期丑角演员。《北京女伶百咏》称:“伶界各角,以丑为最难,插科打诨,须别有慧心,还要熟识社会,而后能诙谐入妙,俗不伤雅”,而赵来云每演“谈笑风生,妙舌粲花,藻思成绮,和九月菊媲美,配演新旧各剧,靡不适宜。”她饰《胭脂判》中之宿介,跪在堂上,朗诵判词,朗朗上口,一字不漏,“其聪明特达,洵非他人所敢望也。”宋风云(京剧名演员宋遇春之母)“于丑角各戏,均能形容尽致,而且能兼演须生、青衣。”她更多的是在新剧中担任角色。30年代中,她与李桂云等合演《法门寺》带“大审”,甚得好评。
金香玉:工梆子小生,“风度翩翩,扮演各种小生角色,皆有身份。”是坤伶小生行的佼佼者。她曾和多位名旦合作。与金玉兰合演《喜荣归》,与刘喜奎合演《花田错》,与刘菊仙合演《双挂印》,在奎德社与鲜灵芝、张小仙等合演《杜十娘》、《周仁献嫂》及多种新剧。为京梆子小生之头牌。
宁小楼:河北省永清人氏。宁三宝之“宁家班”出身。杨韵谱1933年答记者问时说:在来京最早的坤伶中,老生有小兰英、恩晓峰;花旦有曹桂芬、林黛玉、花四宝、十三旦;武生有宁小楼、赵紫云;青衣有小香水,“皆一时杰出之选。”宁小楼“在坤伶中已称老前辈,彼今年四十六岁”、“当前论武生者,共推宁小楼、赵紫云为个中翘楚。”“现在本社善演本戏,因彼长于表演,在本戏中皆为重角。”宁小楼在新编古装、时装本戏中,除旦角外“各角皆能胜任愉快。”她通文墨,好读书阅报,“遇有砭鍼社会之作,必击节叹赏,反复玩索,因其往往以讽刺语意于舞台之上,现身说法也。彼每演一剧,皆能自成一种之作风,足见其功力十足,入木三分,无不鼓掌叫绝,至其刻画阴险小人,尤能极端狠毒。一日,彼演一剧,形容坏人之坏,至酣畅处,观众致顿足大骂宁小楼,合场为之哗然。”另有《奎德社之两铁臂》一文称,奎德社已逾十余载,其间主角屡易,但有二位配角,为该社命脉所关者,“则宁小楼与汪金荣是也。”“盖奎德社之诸般新剧,其精神多蕴于宁、汪。有之虽若不见其功,而无之则失其为戏。”宁为坤伶第一戏包袱,生旦净丑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丐侠记》中之丐侠,强悍武壮,活画草莽英雄,及饰《珊瑚传》中之姨母,则蔼然一媪,温厚可亲,再饰它剧之巨憨大恶,则又猥琐奸狠,鬼蜮无方。凡有所饰,弥不刻画如生,不特声貌改,而个性亦随各剧转移,真神乎技矣。奎德社同仁回忆她,在台上怎么做怎么对,坐在台下怎么看怎么像,于自然中见功夫,可在老戏里,又是大武生。《挑华车》的高五爷,《呼延庆出世》中的庞文,是武花,演得真好。《十五贯》中的娄阿鼠也是她的绝活。宁小楼阅历丰富,好侠义,人缘好,生活中常着男装。
汪金荣:京西高碑店人氏,工皮簧花脸。奎德社元老之一。《北京女伶百咏》赞她:“千生万旦,一净难求,男伶且然,矧在女伶。”她与皮簧女花脸郑翠红、桂润秋“并为老手。”汪以声韵高亢取胜,她主演的传统剧目有《探阴山》、《黄金台》、《捉放曹》、《断后》等,但她更多的是在《黑籍冤魂》、《十五贯》、《仇大娘》、《电术奇谭》、《一元钱》、《新茶花》等古装、时装新剧中扮演男性老者。奎德社老人说,金荣体胖,在新剧中常演老者。她在生活中也惯着男装,头戴红顶帽盔,身着长衫,足登双脸洒鞋,还有点弯腰。所以一上台,演来逼真,那叫绝。别人要学还难,主要是神韵,人家做戏就是随便处处像老人,说话的语气,行走的动作,真服人,可人家那花脸、“大探二”的底子,功夫深,现在哪儿找那样的女花脸。《奎德社艺苑小传》说她:“能戏甚多,饰演老年士绅,雍容华贵,气度深沉,观者几不辨女伶。念白清楚从容,娓娓动听。”“以一老妇人善演忠厚老翁,言谈动作尽脱女气,神气之活现,真不可以笔墨形容,偶作谆谆之语,或醒世之说,皆语角生芝,神情如画,是真绝才,难多觏也。”她和宁小楼并称奎德社“双铁臂”,因为二人为该社元老,新戏多年实践之心得经验,多靠二位继承传授,得以延续,并日臻完善。汪为人诚厚秉正,深得众人尊重。
盖荣萱:河北武清县人。投师刘云亭,刘有胞弟名荣萱,随兄学艺,后兄弟失和而分道。云亭收王姓女,取艺名盖荣萱,习武生。盖荣萱身材魁梧,不让须眉。早期献艺于营口等地,晋京后隶奎德社。她武功娴熟勇猛,有“女盖叫天”之誉。《坤伶漫谈》评她:“习武生,擅短打,勇猛较姜桂凤殆又过之,坤角中之盖叫天也。常与雪艳琴、金桂芬、高媚兰、碧玉花等合组奎德社,于庆乐、中和二处出演,颇具叫座能力。所擅长的剧目有《乾坤圈》、《四杰村》、《界牌关》、《白水滩》等,枪法娴熟,身段灵活,绝无巾帼娇气。”《奎德社艺员小传》说她:“风采翩翩,宛如美男子。武功熟练,亦女伶不可多得之人材。她的拿手戏如《拖油瓶》之大招,《空谷兰》之梁燕,描写孩童情况,天真烂漫,无以复加;《赖婚》中之大威,其发挥侠义柔情,妙得性情之正;《救国英雄》中之马克,英气勃勃,表现出爱国男儿热烈肝胆,故博彩不少。”奎德社同仁说她在时装戏中化用了不少传统剧目的技艺,如学生梁艳在校园攀杠子,耍流星等,都是从老戏里摘下来的。在杨师傅指导下,化用到时装戏里。就拿攀杠这一手,她在《拿花蝴蝶》一剧中就用,不过那是软杠子。
王庆奎:原籍北京,有文说她是满族旗人。工皮簧花脸。1930年拜侯喜瑞为师,《菊部大事记》记其事。《奎德社艺员小传》说她:“喉音宏壮,不类女伶,求之男子,亦不多觏见,其爽脆如哀家梨,沈酣如晴空霹雳,飘洒如天际游丝,抑扬高下,自然超妙,神乎其技矣。”杨韵谱在《答记者问》中说她“与金凤奎、王金奎有‘三奎’之号。庆奎天赋佳嗓,独擅唱工,凤奎已殁,金奎适人。坤伶黑头之中,庆奎遂如江左夷吾,推群独步。”杨韵谱又说:“彼演本戏,常饰小生,唱老生腔,扮像富丽,态度大方,唱来亦殊有韵味。彼常时喜着男子装,后台诸伶皆以大哥呼之,其为人慷慨热情。”奎德社同人谈她的“大探二”及《铡美案》等剧,功底深厚,今不多见。她在时装新戏《一元钱》中扮演孙思富,在表演上颇有特色,博彩不少。
碧玉花:其父为满清显贵,民国后仍吸毒挥霍,家败而亡,遗一妻二女,玉花次之。曾肄业某女校,追求自由。被王某所骗至沪,但无以谋生,王迫玉花习艺,拜贾碧云为师。后梆子前辈小香水在哈尔滨接办中舞台,邀碧玉花赴哈市,一时名声大噪,后隶奎德社,与李桂云联手献艺。杨韵谱称她“梆子、二簧,青衣、花旦皆所兼工,尚以武功见长,武旦、刀马旦皆能胜任。彼演时装本戏,唱做表情,俱有所长,而说白清新,咬字发音功力十足,尤为彼之特点。本社旦角中,除李桂云外,实以碧玉花为第一也。”[18]她在《少奶奶的扇子》一剧中,扮演林女士最为出色,在《啼笑因缘》一剧中扮演关秀姑,卖艺一场,拳术刚劲娴熟,侠女之风十足,毫不亚于天桥作艺的武术家。李桂云一度出社,她充任领衔主演《养子鑑》、《空谷兰》、《棒打春桃》等剧,红极一时。她善描写浪漫派妇女,有非他人所能者,喉音清脆,小曲尤宜。观者及同仁常将其与电影界之阮玲玉相比。碧玉花逝世于1980年,享年73岁。
于紫云、于紫霞姊妹:《北京女伶百咏》称紫云工皮簧武生,紫霞工武旦兼武丑,籍“京兆大兴”。其父于豹,亦伶界名人。姊妹二人“能以武生、武旦戏各显所长,飞誉九城,同称菊部状元。”“紫云武功出众,气象亦伟,久在山左,前年(1914)入京,隶奎德社,演出于广德楼。该园兴盛,于有力焉。”在奎德社二人合演或各自独演的剧目有《冀州城》、《金钱豹》、《青石山》、《铁公鸡》、《八大锤》、《艳阳楼》、《三十六友》、《恶虎村》、《独木关》、《翠屏山》(与鲜灵芝合演)、《蟠桃会》、《挑华车》等。在新剧《新茶花》、《一元钱》、《自由宝鑑》中扮演重要角色。有小妹名紫仙,随姊习艺,后为奎德社主要演员之一,常与秦凤云、李桂云合作献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