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偶虹及其剧作

第六节 翁偶虹及其剧作

翁偶虹(1910—1994),生于北京。其父清末在银库供职,每日都要准时到戏园看戏,风雨无阻,是个狂热的京剧爱好者。姨父梁惠亭是位昆乱不挡的铜锤花脸演员,常在翁家谈艺,翁偶虹受其熏陶,“对于京剧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幻想般的向往”[13]。由于梁惠亭的关系,翁偶虹接触了许多京剧艺人,对京剧舞台的台前幕后日益熟悉。上中学时于课余时间向梁惠亭学习铜锤花脸,后又向胡子钧学习架子花脸。有时在学校游艺会彩唱,有时在票房演唱,从而对京剧锣鼓、曲牌等默然于心。他酷爱文学,喜欢阅读元明杂剧、明清传奇等,这都为他后来的编剧事业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素材。

1931年,翁偶虹编写了生平第一个剧本《爱华山》,写岳飞抗金的故事,后又编写了表现文天祥抗元斗争的《孤忠记》,自此开始了他的编剧生涯。后来,翁偶虹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教,主要担任编剧工作,兼授文化课。1936年任戏校戏曲改良委员会主任委员。在校期间编写了《火烧红莲寺》、《姑嫂英雄》、《穆桂英》、《三妇艳》、《美人鱼》、《蔷薇刺》、《凤双飞》、《鸳鸯泪》、《瓮头春》、《十二堑》等剧本。1940年秋,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解散后,翁偶虹组织原戏校的部分学生李玉茹、储金鹏、王金璐等人成立了如意社,编写了剧本《同命鸟》。1941年春,翁偶虹退出了如意社,后为宋德珠整顿其颖光社,创作了剧本《蝶恋花》、《百鸟朝凤》,改编传统武旦戏《夺太仓》为《碧血桃花》,改编《湘江会》为《英烈春秋》。又为程砚秋创作了《锁麟囊》、《女儿心》、《楚宫秋》、《通灵笔》、《裴云裳》和《香妃》等剧本。为金少山创作了《钟馗传》和《金大力》。为评剧演员喜彩莲编写了《好姐姐》和《千金小姐》。还有《玉壶冰》、《比翼舌》、《鹦鹉舌》、《天国女儿》、《白虹贯日》等。1948年,翁偶虹与李少春、袁世海、叶盛章共同筹备组建新中国实验剧团(该团初名起社,1950年更名为新中国实验剧团)。1949年秋,正式加入该团,担任专职编剧编写的第一出戏是《夜奔梁山》,还与李少春合作编写了《云罗山》。为李少春、袁世海编写了《将相和》,并导演了此剧。

翁偶虹剧作的主题多是颂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他的处女作《爱华山》在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中首先选择了岳飞抗金的故事,第二个剧本《孤忠记》又采用了文天祥抗元的事迹,对民族英雄的颂扬、钦佩之情不言自明。《姑嫂英雄》和《穆桂英》突出了樊梨花、薛金莲、穆桂英等女英雄不让须眉的英豪之气;《三妇艳》揭示了男女平等的主题;《鸳鸯泪》歌颂了周仁为盟嫂而献鸳侣的义气之美;《瓮头春》对几位正直善良而又备受压迫的女性给予了极大的同情;《锁麟囊》颂扬了薛湘灵和赵守贞救人于难的善良心地和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纯洁品质。《玉壶冰》通过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遭遇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人们正当情感的压抑与禁锢。《钟馗传》是一出神仙意味的人情戏兼吉祥灯彩戏,其中也透露着对于公平、真诚、兄弟情谊的渴望与赞赏。《好姐姐》鞭挞了周舍这样的花花公子,让他败在赵盼儿手下,更突出了赵盼儿的机智、聪慧和果敢,突出了对社会下层女子的同情。《白虹贯日》宣扬了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塑造了可歌可泣的反正烈士。《十三太保反苏州》歌颂了劳动人民对黑暗势力的反抗。

翁偶虹剧作的一个特点是,他很注意向其他地方剧种学习,大量吸收其他戏曲艺术的营养。他曾多次观摩山西梆子、蒲州梆子以及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影戏、越剧、沪剧、锡剧、淮剧、花鼓戏和昆曲等剧种的演出。他的著名剧作《鸳鸯泪》(1954年中国京剧院重排此剧时更名为《周仁献嫂》)和与李少春合作创作的《云罗山》就是根据山西梆子中情节曲折、故事感人、表演繁重的“上八本”(梆子戏分“上八本”、“中八本”、“下八本”)剧目中的《忠义侠》和《云罗山》改编而成的。编写《蝴蝶梦》时也是在对河北梆子、山西梆子及其他京剧演员所翻演的同名剧目较为熟知的基础上创作的。《琥珀珠》(又名《同命鸟》)一剧是根据山西梆子艺人说书红口述的《琥珀珠》本事改编而成(《琥珀珠》为梆子名剧之一,失传已久)。描写百花公主的剧目《女儿心》是受到山西梆子《百花亭》与昆曲《百花赠剑》、《百花点将》的启发而创作的,并改写了故事发展的前因后果,表现出百花公主“由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女儿心肠”[14]。《杜鹃红》根据山西梆子剧目《女中孝》的故事重新编写。他也曾将昆曲《开口笑》改编为京剧,易名《蔷薇刺》(又名《桃花醋》),将昆曲《十五贯》改编为《一字香》。

另一方面,翁偶虹也很注重对京剧原有的传统剧目的发掘和继承,他有一批剧作是将几个传统剧目连贯起来,增添内容编撰而成,或是对一个传统剧目的改写。如《姑嫂英雄》就是将传统戏中的《马上缘》、《樊江关》、《芦花河》等组合起来,在《马上缘》后加写一段“三休三请樊梨花”,《樊江关》后加写一段“薛应龙招亲”而成。将传统戏中的“穆柯寨”、“穆天王”、“辕门斩子”、“破洪州”几个段落连缀起来,加以增删,攒为一剧,取名《穆桂英》。将传统戏《武昭关》增益关目,编创成一出故事完整的剧目《楚宫秋》。

翁偶虹剧作的特点是,剧情曲折、复杂,人物命运跌宕起伏,事件发展峰回路转,扣人心弦,剧情铺陈紧针密线,呼应得当。

翁偶虹30年代创作的《鸳鸯泪》(《周仁献嫂》)写明朝奸臣严嵩当权之时,被害朝臣杜宪之子杜文学欲揭发严嵩,为父报仇,其友凤承东见杜家势败遂往严府告密,严嵩派人捉拿杜文学,杜文学在被捕之时将妻子托付给了结义兄弟周仁,严府总管严年垂涎杜妻美貌,以不杀杜文学为条件逼迫周仁献出杜妻,周仁假意应允以使杜文学免死,周仁之妻冯素蕙自愿代替杜妻去到严府,洞房之中刺杀严年未遂自刎而亡,旁人皆以为周仁出卖义嫂,乡邻王四公曾仗义质询,后来始知实情。后海瑞参倒严嵩,发配之后立有战功而成为元帅的杜文学处斩了严年、凤承东,并痛打了“灭了良心”的周仁,周仁未做解释而毙命。杜文学得知真相悔之莫及。作者在剧中设计了三处高潮:一是冯素蕙刺杀严年未成时,为保全盟嫂,周仁忍心茹痛地暗示妻子当场自刎;二是王四公斥责周仁卖友求荣时,杜娘子挺身而出,说明周仁所献为其发妻;三是杜文学以为周仁丧天良献盟嫂而痛打不已时,周仁愤人情之以怨报德,恨世道之暗无天日,不肯自辩而生,宁愿含冤而殉。得知真相后的杜文学痛悔不已。在悲苦的剧情发展中,将“忠奸的矛盾,正邪的矛盾,以弱抗暴、忍痛牺牲的矛盾,舍己救人、生离死别的矛盾,忍辱含冤、误会错打的矛盾”[15]都集中地表现了出来,将剧情一步步地推向高潮,将人物一步步地推向命运的急流旋涡之中,使观众不能不为剧中人物的命运而担忧、而牵挂,不能不为剧中人物的遭遇而感动、而落泪。当年,《鸳鸯泪》以它独特的魅力轰动京城,遍演九州。

《锁麟囊》是翁偶虹的另一部代表作品,后成为“程派”表演艺术的代表作。该剧写富家女薛湘灵出嫁之时偶遇同时出嫁而无嫁妆陪嫁的贫家女赵守贞,薛湘灵同情其遭遇而将装有无价珠宝的锁麟囊赠与赵守贞,不留姓名而去。后遇洪灾,薛家被水冲毁,薛湘灵与家人失散,流落他乡,滞留一富户家做保姆。无意间发现当年赠与贫家女的锁麟囊,方知此家女主人即为当年的贫家女。赵经询问亦知薛湘灵即是自己的恩人。最后湘灵母亲及丈夫、儿子寻到此地,一家团圆。剧作者为此剧设计了一个饶有趣味的基本情节:一个娇嗔任性的富家小姐因遇洪灾而流落他乡成为佣人,而出身书香门第但已破落贫寒的穷姑娘后来成了富家女主人,把人物的命运置于有霄壤之别的变化之中,并在这变化中写出了二人的基本性格,如作者所说:“她们的基本性格,当然有富而骄娇,贫而卑悲的不同,但……贫富双方都是同样具有善良心地的人物。富者出于朴素天真的心理,在春秋亭避雨时,同情贫者的遭遇而慷慨增囊,不留姓名,不想受报;贫者也出于朴素诚挚的心理,意外受囊,转贫为富,耿耿思恩,铭刻在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真与善的基本美德。”[16]为了具体地写好主要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作者试图运用“烘云托月法”、“背面敷粉法”、“帷灯匣剑法”、“草蛇灰线法”等等,以期取得更好的戏剧效果。在作者的妙笔之下,一个富而骄娇的千金小姐和一个受人恩惠而希望“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贫家女儿的形象被塑造得自然、可信,真实、动人。另一方面,在赞赏二女真诚、善良美德的同时,也写出她们周围众多人物的不同心理,揭示了旧时代的炎凉世态、冷暖人情,使该剧成为一出发人深省而又避免了成为闹剧的喜剧。

在写作技巧上,翁偶虹多方借鉴,力求更完美地塑造好人物,在人们能够接受、能够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一些新意。例如《杜鹃红》“全部剧情是承袭了《琵琶记》的窠臼,削磨了《潇湘夜雨》的棱角,中和了《铡美案》的冷酷,浓抹了《荆钗记》的温暄,似新而实旧,似旧而亦新。”[17]在“进餐”一场中,注重表现周伯玉、刘芳仪翁媳二人的心理状态,刘芳仪以卖子换来的米供餐予周伯玉,周不明真相,屡次呼唤、寻找孙儿一同进餐,刘芳仪忍痛瞒哄周伯玉,这些描写及表演就借鉴了《清风亭》中的“望子”、“盼子”的一些手段,而又与之有所不同。

由于翁偶虹自己曾经正式拜师学过花脸,还粉墨登场当众表演,他懂戏,熟悉舞台,熟知场面上的调度及各种曲牌、锣鼓等,所以,许多剧目都由他亲自导演、亲自为演员说戏。在其导演的剧目中都安排了一些很有特色的表演技巧,其中也不乏从其他地方剧种中借鉴而来的技巧,如《美人鱼》中的“鱼龙变化”,《蝶恋花》中“罗圈椅”的运用及戴面具的“起霸”、“对枪”等,十分别致。《玉壶冰》“洞房冷遇”一场,借鉴了晋剧《少华山》中“烤火”的技巧,重新加以组织,以“火盆”象征青年男女的火热爱情,通过蒋秋云、崔解的“独烤”、“睡烤”、“招烤”、“避烤”、“挤烤”、“窃烤”、“愤烤”、“夺烤”等动作,展现二人心情上、性格上、思想上和认识上的矛盾,通过身段动作和精彩表演来感染观众。这些表演上的安排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丰富了他的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