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头布景的运用
杨韵谱设计制作布景及使用电器设备的知识,是于清末宣统年间,长期在江南上海等地演出学到的。
在奎德社制作布景的人员有五六人,由杨韵谱直接负责管理。据当时箱上师傅刘长善回忆:传统剧目仍用“守旧”,新戏才用景,每到关键处,杨师傅就亲自动手操作。片子的制作也是先设计小样,和大伙商量后,才动手制作。
奎德社演出的新戏,有坦克车、飞机、大炮等等,那小卧车,可开到台上去。制成后,曾在大栅栏马路上开过,招来很多观众。至于自行车上台,就更不在话下了。用木制快枪开打,砸炮及烟火效果很有气氛。在排《啼笑因缘》时,杨带领制作人员到北京饭店、水心亭、天坛、北海、中央公园、王府井、西山等地写生。“如北京饭店、先农坛、陶家宅院、刘将军府、环翠园。京奉火车可在台上开动,送行人坐在车上话别,运用大转舞台,背景变换……”“使人观之如身临其境。”杨鸣寿谈:当年我父亲为研制《渔光曲》海浪,有时在家里和先母在灯下扯起一毯子,不停地晃动,让孩子们看墙上的影子像不像海浪。那时的灯光,就是一个五彩纸灯,有些电器设备,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那“地母儿”的外壳,就是用水缸代用。我父亲经常把铁匠、木匠师傅请到家来一块研制。台上跑火车,那是利用特制的转台,高起原台面一尺左右,靠台口一面装有百花草地皮,火车是三块片子,转台下边有一个中轴,外围铁盘有铁轮,台底部有专人推动,上边火车也就开动了,车头还在冒烟。台上出现飞机在空中俯冲飞翔,那螺旋桨是用皮筋作的,机身是布制的,外刷银粉,用细细的钢丝牵动。那大炮,能开炮、冒烟、坦克也能开动,里边还出来士兵。汽车开着上台,外形仿真,内里是用类似自行车飞轮,演员坐在车里用脚蹬,上身必须表情自在。
《十粒金丹》一剧用的彩砌,有侠客腾空而起的动作。那是有两根铁柱,下边一块铁盘,铁柱外裹有猪鬃,上边有扶手,演员腰间拴有安全带。演员在表演时,一跺脚,就势踩到铁盘上,顺手挂好安全带,后边有人拉动钢丝,演员作好姿势,就腾空而起了。在《大悲山》一剧中,写观音出世,观音先是在台上走动,又逐渐腾空而起,在半空中来回游荡着唱。观众看着别致,不知其中妙处,其实是用四根钢丝、一个铁架,类似打秋千的道理,但演员在上边要面向观众,横站着做戏,背景是黑的,所以观众看不见钢丝。舞台侧幕里有人来回推动,那负责推的人员也必须穿上全黑的外套,双目也有纱罩,使台下看不见推动的人。在《梁武帝》一剧中,观音夜度梁武帝,空中山林,内有大蟒(郗后因不信佛而变成蟒形)受苦,又从宫院墙头爬进,悬在空中与武帝对话,又腾空而去。他们专门购置了特奇幻术——爱克司光镜子(杨鸣寿回忆,是德国货,有一寸厚),变幻无穷。当郗后吐丹救驾时,郗后立时变为蟒形;观音再赐金丹,郗后吞下,当场蟒变郗后。最后一幕,云端有诸佛菩萨接引祥云霭霭,又有南海观音坐在空中莲台之上,现出万道金光。武帝、郗后足蹬莲花在空中旋转,与诸神合唱昆腔。
关于纱幕的使用,始于民国十年前后,是在秦凤云排演的《绿珠残泪》一剧中。文姑死后,给周家公子托兆的一场,文姑(秦凤云饰)在纱幕内演唱。
熙伯于1936年在《谈庆乐园奎德社的戏》一文中称:“这位杨先生,既富于舞台上的经验,又有很丰富的科学知识,能把光学、电学的作用,搬到舞台上去应用,并且使剧中穿插合度,情节紧张,不容稍懈。”
杨韵谱这点科学知识,今天看来,微不足道,但早在80年前他就想尽办法把它“搬在舞台上去应用”,并且“使剧中穿插合度”,是难能可贵的。
奎德社的新戏,在古装戏特别是神话故事剧中多采用彩砌,而在时装新戏中则多使用写实布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