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歌舞台

十四、歌舞台

地址在天桥南大街路东,是天桥市场出现最早、声望最为显著的戏院。清宣统三年(1910)由郭慎斋、刘春甫等4人集资筹建为席棚结构的演出场地。民国元年(1912)和民国五年(1916)两次失火,后由刘兴周、刘万达等8家股东集资重建为砖木结构、白铁皮罩顶的观演场地。舞台宽8米,深6米,顶高8米,无副台,乐队在台侧伴奏。观众席为两层,设有长条桌、凳,楼上为女座,楼下为男座,可容纳观众1000名左右。在戏院门前牌楼上写有“歌舞台”黑底金字匾额。在该场演出的多为梆子表演团体,如从民国二年就成为群益社的演出阵地。该社阵容强大,实力雄厚,领衔主演崔灵芝(本名崔德荣)被时人称为“梆子梅兰芳”。主演演员还有十二旦(孟德云)、十二红(薛固久)、十三红(孙培亭)、一千红(王喜云)、小千红(田玉芳)、张德闵、刘义增、勾顺亮、勾德云、李灵仙、冯黑灯、庞启发、白牡丹、张占福、海棠花等。这些梆子宿将拧成一体和新兴的坤班抗衡,后来为提高号召力,又邀请京剧演员德健堂、石子云、于德芳、麻穆子、景云奎等,组成京、梆两下锅班社。民国十二年(1923),群益社科班在此成立,学员梆簧兼学,益字排名,如宋益俊(后改宋遇春)、梁益鸣、黄益安、周益瑞、王益禄、张益古等。民国二十年(1931),歌舞台又一次失火,此后再无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