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昆曲组
蔡元培于民国五年(1916)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既提倡西学,也提倡国学。为提高学生素质,活跃学术空气,在其倡导下成立了课余研究组织,其中音乐研究会成立于民国六年(1917).分为提琴、钢琴、古琴、琵琶、昆曲和丝竹乐等组,由学校聘请艺术名家担任指导老师。昆曲组聘请了南方业余曲家赵子敬,为课余来选修昆曲的学生拍曲兼吹笛。蔡元培还在北京大学文科正式开设了古典词曲课程。此课的教师是他在书肆中获读吴梅撰《顾曲塵谈》一书后选中的。当时吴梅是上海民立中学的教员。蔡元培提议后于民国六年(1917)9月由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出面,礼聘吴梅为北京大学文本科教授兼国文门研究所教员。吴梅旋即来京应聘,住地安门内北河沿二道桥北京大学教职员宿舍。时国文门研究所也在二道桥,吴自述其课程是“授古乐曲”,后来发展成“戏曲”、“戏曲史”和“中国古声律”三种课程。这是传统乐曲第一次在中国高等学府的讲堂上争得了一席之地。吴梅讲授曲学,起初以元曲为重点。但上海某报却发表专论,认为元曲是亡国之音,攻击北京大学不研求精深有用之学,竟设科延师,教授戏曲,误人子弟。面对这种非难,陈独秀率先在《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撰文驳斥说:“不知欧美日本各大学,莫不有戏曲科目。若谓元曲为亡国之音,则周秦诸子、汉唐诗文,无一有研究之价值矣。至若印度、希腊、拉丁文学更为亡国之音无疑矣!”吴梅亦不为反对者所动摇,照常教学,不但指导学生理解和鉴赏元曲,还鼓励学生创作,按曲的格律填词制曲,进而按其音乐特点,用昆曲谱曲。他还携曲笛上课堂,亲自吹奏,指导学生拍曲唱曲。在此期间,吴梅编写了:《词余讲义》,后改名为《曲学通论》正式出版。他还编辑了《古今名剧选》作为课堂的范本。课余,吴梅还赴琉璃厂等书肆搜集曲学曲籍,共得两万余卷。吴梅在京期间还创作了大量诗、词、曲,并谱曲用以指导学生研习昆曲清曲歌唱的规律。吴梅在北京大学培养的在词曲学方面有较大贡献的弟子有:
任二北(1897—1991),名讷,字中敏,又号半塘,扬州人。民国七年(1918)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有志于词曲,得吴梅赏识,第三学期分专业时,选择词曲专业。民国九年(1920)毕业,后在南方继续追随吴梅学曲,平生词曲及敦煌歌辞研究著述甚多。
俞平伯(1900—1990),名铭衡,祖籍浙江德清,生于苏州。民国八年(1919)毕业于北京大学,受夫人许宝驯(业余昆曲世家)的影响,深研曲学,曾受教于曲家吴梅。在京参加听舂社、珠萦社等活动。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大学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创办清华谷音社(1934—1937)。北平沦陷时期参加潜庐曲社、北大艺文研习会昆曲组等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加藕香社,并被北平昆曲学会聘为顾问。
钱南扬(1899—1988),名绍箕,浙江平湖人。民国八年(1919)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民国十年至十四年(1921—1925)在北京大学本科。民国十一年(1922)曲家许守白(之衡)继吴梅之后任北大词曲课教授,知钱南扬有志于曲学,乃推荐给在苏州的吴梅为弟子,遂从吴梅学曲,平生曲学著作甚丰。
吴梅在北大时的学生还有顾颉刚、张伯驹、罗家伦等。民国七年(1918)开始,吴梅兼教北京高等师范中国文学课,民国十一年(1922)一月参加该校国文学会,时寓居宣武门内牛肉湾穿堂门。1922年秋,吴梅辞北京大学教职,应南京东南大学之聘,离京南归。吴梅之后,曲家许之衡继续在北京大学教授词曲课,许氏著有《曲律易知》等书,使北大斯学一时尚不坠。
音乐研究会昆曲组虽授曲导师时有更替,但活动一直进行。如陆宗达在北京大学文科读书时,爱好昆曲,即参加音乐研究会昆曲组活动。陆宗达毕业留校任国文系助教后,继续组织课余昆曲活动。这时他寄居什刹海萧寺,曾在什刹海北岸及景山西街北端等处赁屋举行曲会清唱,聘拍先何金海、昆弋班笛师侯玉和司笛。参加者有朱家济、朱家濂、朱家溍兄弟,赵元方、戴明扬、岳少白、周复等20余人。30年代初,陆宗达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寓居宣武门外前青厂,又延请曲师曹心泉、笛师迟景荣(陆的表兄)在寓所组织曲会活动。民国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间(1934—1936)得戏曲家齐如山支持,在其创办的北平国剧学会里设立曲会,由陆宗达主持其事,地点在和平门内东绒线胡同国剧学会东院楼上。夏季则改在晚间,在大院里集会唱曲。聘笛师丌伯维和迟景荣,鼓师唐春明。参加者有傅惜华、宗澹云、谭其骧、张谷若、李永倜、李宝勋、朱家濂、朱家溍等。女曲友有张纫秋、吕静方、陆敏等。又邀昆弋班著名演员韩世昌、侯益隆、白云生,笛师田瑞庭等莅会指导。北大教授陆宗达组织的昆曲活动可以说是北大课余昆曲活动的延续。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陈古虞任北京大学文学院讲师,课余继乃师许雨香为昆曲组导师。陈离校赴南方任教后,吴晓铃曾担任昆曲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