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演出剧目
评剧在北京的早期演出剧目,大多从莲花落的说唱节目、段子演变而来,也有直接取材于《三言》故事和民间流传的唱本等,如《杨二舍化缘》(又名《王美容观画》、《花墙对诗》)、《王小赶脚》、《巧奇缘》(又名《吴家花园》、《东斗星》、《邱瑞白》)、《丁香割肉》、《告金扇》、《红凤传》、《花魁从良》(又名《占花魁》、《卖油郎独占花魁》、《瑶琴女》)、《合凤裙》、《安安送米》(又名《庞三春》、《雷击邱姑》、《爱女嫌媳》、《积米奉亲》)、《马红眼上当》(又名《高成借嫂》、《借嫂盟》、《昏官断》、《打马红眼》、《密云县》)、《杨八姐》、《五龙堂》、《吕蒙正》、《狮子坡》、《樊梨花打擂》、《美女思情》、《王二姐思夫》(又名《回杯记》、《摔镜架》、《张廷秀私访》)、《因果美报》、《夜审周子琴》、《双婚配》(又名《陈子登科》、《瞎子算卦》、《巧换婚》、《颠倒配》)、《秦雪梅吊孝》(又名《双吊孝》、《雪玉冰霜》、《三元传》)、《苦中苦》(又名《子孝孙贤》、《卖子孙贤》)、《赴善会》(又名《偏心眼》、《老妈赴会》)、《冯奎卖妻》等等,都是莲花落或对口、或彩唱的节目段子,经过改编、充实之后,成为有头有尾的剧目。有些如《蜜蜂计》(又名《二美夺夫》、《董良才招亲》、《双招亲》、《秦家花园》)、《拾万金》(又名《李翠莲上吊》、《拾金钗》、《刘全进瓜》、《砸经堂》)、《何氏女买身》、《打狗劝夫》(又名《赵连弼借粮》、《德孝双全》、《和睦家庭》)等是根据民间唱本改编成戏。《刘公案》(又名《满汉斗》、《清烈传》、《刘统勋私访》、《双旋风案》、《乾隆下江南》、《铡叶阁老》、《三打官门》)故事源于小说,改编为戏时,却是根据民间唱本。《老妈开嗙》是民间故事,改编也是根据唱本,《借女吊孝》(又名《单吊孝》)则是直接从唱本改编而成。
从兄弟剧种移植、改编,也是剧目来源之一,如《孙继皋卖水》(又名《双灯记》)、《铁莲花》(又名《丁僧扫雪》、《扫雪打碗》)等,是从哈哈腔移植,另如《双锁山》、《佘塘关》.等剧,则是从河北梆子移植过来。由于剧目移植,评剧增加了刀马旦等行当的表演。
除了移植、改编之外,乐不够、金叶子等演员还根据实发事件、历史事件创作了《小姑不贤》(即有名的《顶锅》)等剧目。
民国年间,北京的评剧剧本以改编对口莲花落和说唱文学为主。这是因为这些剧目的故事内容通过说唱形式,早已被观众熟悉,人们对演员通过立体化的舞台形象表现已经熟悉的故事,更容易产生兴趣。对改编者来说,现成的故事和兄弟剧种成功的方法可以借鉴,改起来较为容易,便于快速搬上舞台,这是许多新兴剧种在创业肇始,剧本文学创作力量有限和经验不足阶段所走过的路。
随着评剧在北京发展、成熟、完善,它的剧本创作之路越走越宽。如果说它的初期是向内、向自己原有作品、节目回眸,那么在三四十年代时已经发展成向外、向兄弟剧种,而更多的是向社会现实生活挖掘、开拓。三四十年代北京的评剧排演了许多新戏,令人目不暇接。如《潘金莲》、《阎婆惜》、《海棠红》、《可怜的秋香》、《武则天》、《孟丽君》、《人面桃花》、《卓文君》、《怀乡梦》、《全本十三妹》、《宦海潮》、《梁红玉与韩世忠》、《孔雀东南飞》、《牛郎织女》、《双玉缘》、《吕布与貂婵》、《尤三姐自刎鸳鸯剑》、《卓文君奔司马相如》、《贫女泪》、《牡丹钩》、《裴行捡马上观花》、《四面观音》、《玉石坠》、《可怜的芸娘》、《母女泪》、《西厢记》、《雷峰塔》、《姊妹花》、《暗室晴天》等共计有百多出。
剧本内容从前期较多的家庭伦理、忠孝节义、宿命轮回、因果报应,发展成多元化、全方位演绎社会与人生的现实问题,题材由家到国,由历史到现实,由民间故事到古典文学。描绘的人物可官可民,可城可乡,可工可商,可文可武,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并且在艺术上具有贴近生活,贴近民众,朴实自然的独特风格。
在剧本语言上,保持了生活化、口语化特点,如:《花为媒》张五可陈述哀怨的唱词:
张五可用目瞟,
叫一声王俊卿心也太高,
你光知黄铜在你眼前绕,
不知真金颜色比它好。
你拿着玛瑙当作烧料,
你拿着玻璃珠儿当作水晶瞧;
你拿着我们上白面当作荞白面,
你拿着棒子面饽饽当切糕;
你拿银子当锡来看,
你拿着煤球当作元宵;
我说花了眼的王俊卿,
到底是他好还是奴好,
至少你小心眼里放一个公道。
六个排句,比喻生动,确切,形象鲜明,诙谐,说理质朴、有力。
再如《马寡妇开店》唱词:
说半天哪未吃着娘的乳,
我抱在了怀呀,
别哭咧,别哭咧,
我儿你莫要哭。
妈妈搂着,妈妈抱着,你快吃娘的乳;
那个狼来咧,那个狗来咧,
宝贝(儿)呀你快睡觉吧,
等了我与你去打马虎……
近一小时的戏,几乎全都是演唱,是名符其实的“唱工戏”。唱词非常生活化、口语化,有时连韵也不押,用催眠曲调式和语言结构,唱出评剧韵味。这些都是它独具特色的东西,也是它吸引普通市民,特别是生活在社会底层,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的劳苦大众和家庭妇女的重要原因。随着题材的扩大,评剧的语言有很大发展和变化,但大众化,生活化的总体语言风格一直保留下来。
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编演新戏是民国期间北京评剧主要特征。但因客观环境等多方面限制,也出现了剧目创作数量多,精品少的现象。这固然是沙里澄金,优胜劣汰的规律使然,但也和对创新认识不深,急于应付市场争取上座率有很大关系。在大家都天天琢磨出新戏的时候,自己拿不出新的作品,生存就会面临危机,这种情况下极易使新戏质量受到影响,出现“熊瞎掰棒子”现象,因为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条件对新戏用“十年磨一剑”的功夫精雕细刻,许多新戏演出后效果平平,遭到历史淘汰,就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