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长华的文丑艺术
萧长华(1878—1967),号和庄。原籍江西省新建县,祖辈客居江苏扬州,后迁居北京。萧长华出身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父亲萧永康,艺名镇奎,工丑角,曾与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等名伶同台演出;伯父萧永寿,艺名小兰,是清咸、同年间著名的昆曲旦角演员,萧长华从小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不幸4岁丧母,靠父抚养成人。9岁入北京琉璃厂青云书屋读书,受到良好的文化启蒙教育。11岁与兄长荣投在著名昆曲小生徐文波门下,取艺名“宝铭”,师从周长山、曹文奎、周长顺、裕云鹏学演老生、老旦、文丑。13岁出师,在三庆班演娃娃生,《三娘教子》中的薛倚哥、《桑园寄子》中的邓方或邓元、《四进士》中的保童,是他经常扮演的角色。后又在四喜班演老生,上演了《芦花河》、《回龙阁》、《桑园会》、《赶三关》、《醉写》、《挡谅》等剧。15岁专工丑行,18岁拜名丑宋万泰为师深造。萧长华勤奋好学,宋万泰悉心传授,为萧长华后来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19岁起,他先后搭入小鸿奎、天福、玉成、同庆、鸿庆、喜庆和等名班,与谭鑫培、王楞仙、何桂山、黄润甫、金秀山、刘鸿升、龚云甫、万盏灯(李紫珊)、陈德霖、杨小楼等名家同台献艺。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他潜心观摩和体察艺术大师们的表演奥妙,领悟艺术的真谛,虚心学习,锐意求进。演出当行剧目,精益求精;为人配戏,从不喧宾夺主,铺垫陪衬,严密得体,常能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深得名家器重。民国三年(1904),应喜连成科班(后改富连成社)邀请,任总教习,除主教本行丑角外,还兼教生、旦、净各行。后来他与梅兰芳长期合作,被倚为股肱,珠联璧合,配合默契,结为不可分离的舞台伙伴。此外,他还辅佐徐碧云、筱翠花、马连良、孟小冬、金少山、尚小云、谭富英、奚啸伯、张君秋、言慧珠等演出,以精湛的技艺,高尚的艺德享誉大江南北,备受同行和观众推崇,与慈瑞全、郭春山并称“丑行三大士”。
《蒋干盗书》萧长华饰蒋干
萧长华唱、念、做技艺全面,艺术造诣深厚。他的嗓音清脆响亮,吐字清晰明快,寓传情达意于抑扬顿挫之中,具有韵律之美。擅韵白,尤擅苏白。唱腔兼孙(菊仙)、汪(桂芬)、谭(鑫培)诸家所长,吐字有力,气力充沛,行腔古朴,韵味纯正,不以怪腔怪调卖弄噱头,招徕观众。身段做派,细腻简洁;扮相造型,干净逼真;表演动作,灵活洗练;善于运用不同的步法、手势和借助道具、服饰塑造形象,刻画性格;他的表演处处从剧情和人物性格出发,以形传神,严格掌握分寸,收放得当;主张既风趣又脱俗,既诙谐又含蓄,既冷隽又幽默,以少胜多,恰到好处;反对以粗俗轻薄的表演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他在7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继承传统艺术的精华,刻意求工,勇于变革,在京剧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丑角艺术形象,如《群英会》中的蒋干,《审头刺汤》的汤勤,《女起解》中的崇公道,《卖马》中的王老好,《法门寺》中的贾桂,《盘关》中的皂隶,《乌龙院》中的张文远,《浣纱河》中的渔丈人,《审七长亭》中的解差,《骆马湖》中的樵夫及酒保,《取帅印》、《选元戎》中的程咬金,《四郎探母》中的国舅,《失印救火》中的金祥瑞等。他主演的丑儿戏《连升店》、《请医》、《瞎子逛灯》、《荡湖船》、《绒花计》、《小上坟》、《荷珠配》、《小过年》、《打杠子》、《打刀》、《打灶王》,唱工戏《十八扯》、《戏迷传》,婆子戏《探亲家》、《变羊计》、《
球山》等中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善恶忠奸,面目各异;嬉笑怒骂,逸趣横生,都达到了神形兼备、意韵无穷的艺术境界。
萧长华在从事舞台演出的同时,还为培养京剧艺术人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在富连成社执教达36年,传艺无私,教学有方,善于识别人才,因材施教,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京剧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