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名旦”及其艺术成就

二、“四小名旦”及其艺术成就

30年代中,富连成社和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中涌现出一批很有艺术才华的学生,他们在舞台的崭露头角,引起了广大观众、戏曲界、新闻界的关注,有不少人给报社写信,倡议发起童伶选举。经富连成社和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同意,由《立言报》发表通告,专门接待各界投票,《实报》、《实事白话报》、《北京晚报》、《戏剧报》等几家报刊派专人到场监督查点票数。1937年1月10日公布选举结果,李世芳当选为“童伶主席”,王金璐当选为生部冠军,毛世来当选为旦部冠军,裘世戎当选为净部冠军,詹世辅当选为丑部冠军,叶世长、黄元庆、傅德威,宋德珠、侯玉兰、白玉薇,赵德钰、洪德佑、沈世启,殷金振、艾世菊、赵德普分获生、旦、净、丑的二、三、四名。富连成社召开有二千多来宾参加的庆祝会,当晚在华乐戏院举行加冕典礼,并由李世芳、袁世海演出了《霸王别姬》。接着,又由《立言报》主持,各报协助,选举“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当选。“四小名旦”选举揭晓后,同时在长安戏院演出四《白蛇传》,在新新戏院演出四《五花洞》表示庆贺。“四小名旦”出科登台从艺后更加刻苦勤奋,他们博采众家所长,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技艺,形成各自的表演艺术风格,为京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李世芳(1921—1947),祖籍山西,生于北京。其父李子健、其母李翠芳均为著名的山西中路梆子旦角演员。李世芳11岁入富连成社科班,师从萧长华、苏雨卿、萧连芳等学艺,初学花旦,后专工青衣花衫,是“世”字班的高材生。他扮相秀丽,举止大方、仪态端庄,颇似梅兰芳,故很早就有“小梅兰芳”之称。1936年,梅兰芳在北京观看了李世芳演出的《霸王别姬》和《贵妃醉酒》,大加赞赏,遂收为徒弟。同年,以18414票当选为“童伶主席”并名列“四小名旦”之首。1938年出科后因病辍演,住在梅兰芳家中钻研梅派艺术。梅兰芳对李世芳勤奋好学的精神倍加厚爱,一招一式,悉心传授,使李世芳在艺术上有了更为明显的提高。在此期间,李世芳还向王瑶卿学了《棋盘山》,向韩世昌学了《游园惊梦》、《思凡》、《琴挑》等昆曲戏,从多方吸取艺术养料,丰富自己的表演艺术。1940年,李世芳病愈后组建承芳社,聘请王凤卿、袁世海、杨盛春、孙盛武等合作,开始挂头牌演出。他以梅派名剧《廉锦枫》首演于三庆戏园,一炮打红,赢得大量观众。接着又上演了《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凤还巢》、《太真外传》、《宇宙锋》等梅派拿手戏。此时,梅兰芳已多年没有在北京演出,李世芳出演,犹如梅兰芳再现,观众如潮。此后,他又上演了《李三娘》、《红尘仙侣》等新戏及请人为他创编的历史故事戏《百花公主》、《天国儿女》,多方面展现了他玉娘,张盛利饰老妪超人的艺术才华。

img

《生死恨》李世芳饰韩

李世芳在科班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功底,出科后多方求教,广泛吸取,因此无论是唱腔、念白,还是台步、水袖、腰腿功、舞蹈身段等技艺无不精湛娴熟。他扮演《宇宙锋》中的赵艳容出场时内心的悲伤,修本时心头的喜悦,装疯时胸中的苦涩,都表现的恰如其分,真切感人,深得梅派艺术的精髓;由于吸收了昆曲载歌载舞的演技,在《廉锦枫》、《霸王别姬》等剧中,他的唱腔和表演更为细腻传神,舞蹈身段更加优美动人;尤其是在《能仁寺》、《百花公主》中的武打技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境。李世芳在继承梅派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表演艺术的优秀传统,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但不幸的是,1947年,他在上海演出回京途中,由于飞机失事而遇难,一颗艺术新星从此殒落。

毛世来(1921—1994),原籍山东掖县,生于北京。9岁入富连成社科班学艺,受业于萧长华、王连平、于连泉、萧连芳等名师,先学青衣,后兼学花旦。他扮相端庄秀丽,身材娇小玲珑,嗓音清亮甜润,表情丰富动人,容貌颇像尚小云,但做派近似荀慧生。萧长华等教师见他是个可造就之材,便悉心传授,多加指点,并根据他的天赋条件,让他专工花旦。他在科班期间,学会了《双钉记》、《乌龙院》、《双铃记》、《战宛城》、《红梅阁》等于连泉(筱翠花)所教的花旦戏,因此得“小筱翠花”的美称。1936年与李世芳、李元芳、刘元彤、张世孝一起拜梅兰芳为师,后又拜尚小云、赵桐珊为师深造。1937年当选为“四小名旦”之一。1938年,被荀慧生收为弟子,亲授《花田八错》、《荀灌娘》等荀派名剧。从此,毛世来的表演艺术以宗荀派而享有盛誉。出科后,他自组和平社,挂头牌演出,与他合作的主演除陈少霖、李德彬等人外,大部分是与他同期毕业的“世”字辈同学,如迟世恭、江世升、艾世菊、阎世善、沙世鑫等。1939年,首次到上海演出,即获成功。此后多次率团到天津、上海、山东等地献艺,曾与周信芳、盖叫天、李少春、李万春、叶盛章、叶盛兰等名家同台演出。因毛世来技艺超群,配角整齐,所到之处,无不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img

《香罗带》毛世来饰林慧娘

img

《法门寺》毛世来饰孙玉姣

毛世来以能唱擅做、文武兼备名噪大江南北。他的唱腔委婉亮爽,念白清丽干脆,跷工极佳。常演剧目有《铁弓缘》、《英杰烈》、《红娘》、《十三妹》、《小放牛》、《打花鼓》、《小上坟》、《娘子军》、《十二红》、《玉堂春》、《南界关》、《虹霓关》、《棒打薄情郎》等。除传统剧目外,他还上演过新编历史故事剧《娟娟》、《金瓶女》、《双合印》等。他演的全本《十三妹》在继承前辈名旦余玉琴踩跷表演的基础上,吸收了王瑶卿、荀慧生、尚小云等名家的表演特点,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在“红柳村”、“悦来店”、“能仁寺”等折的表演中,他把刀马旦的亮相、趟马等身段与花旦的腰功和跷工融为一体,别具特色。其舞蹈身段,手、眼、身、步配合默契,不僵不懈,灵活轻盈,美中含媚。在挂帅出征的武打中,踩跷扎靠,且蹦摔“锞子”,跌打翻扑灵活自然。对打的一整套快枪挥舞如飞,急而不慌,繁而不杂,靠旗不乱。他以唱、念、做、打一整套精湛完美的技艺,塑造了何玉凤秀美、刚健的风姿和豪爽不屈的英雄气概,同时展示了他深厚全面的艺术功底。

张君秋(1920—1997),原名滕家鸿,祖籍江苏丹徒,生于北京。其父为小职员,因失业,流落江南。其母张秀琴为河北梆子旦角演员,他自幼随母亲到外地跑码头唱戏,受到艺术熏陶,喜爱上戏曲艺术,有时还在戏中扮演小童子一类的角色。13岁时拜李凌枫为师学京剧青衣,并常随师到王瑶卿处请教。当时,四大名旦亦来往于王家登门求教,并在此相互切磋技艺。张君秋耳濡目染,从王瑶卿为四大名旦编腔、排戏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精湛的表演技艺,同时也领悟到京剧艺术的许多奥妙。在此期间,他学会了《王宝钏》、《大保国》、《二进宫》、《御碑亭》、《苏三起解》、《四郎探母》、《祭塔》、《桑园会》、《能仁寺》等王派青衣戏,为以后的艺术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5岁在北京吉祥戏院首次登台演出《女起解》崭露头角,由此而常“借台演戏”。在此期间,得到尚小云、梅兰芳的教益,技艺愈进,戏路愈宽。1936年北平报界发起评选“四小名旦”,张君秋当选。自此,开始搭班唱戏。初搭雷喜福班,后在王又宸、孟小冬、谭富英、马连良等名老生的班社,唱二牌青衣。经常演出的剧目以生、旦对儿戏为多,如《龙凤呈祥》中孙尚香,《打渔杀家》中萧桂英,《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红鬃烈马》中王宝钏,《四进士》中杨素贞,《审头刺汤》中雪艳,《苏武牧羊》中胡阿云,《三娘教子》中王春娥等。此外,还主演了以旦角为主的《玉堂春》、《虹霓关》、《能仁寺》等剧。张君秋在搭班演戏期间,得到许多名家指点。王瑶卿曾为他亲授《十三妹》、《四郎探母》、《苏武牧羊》、《二进宫》等戏,尚小云为他亲授《乾坤福寿镜》、《青城十九侠》、《九曲黄河阵》等戏。1937年,张君秋应邀与马连良、谭富英、王又宸等到天津、上海演出,赢得津门、沪上观众的欢迎和赞誉。在上海演出期间,梅兰芳观看了他演出的《红鬃烈马》,给予热情鼓励,并收他为徒,亲授《宇宙锋》、《霸王别姬》、《凤还巢》、《奇双会》、《生死恨》等剧。1942年,张君秋自组谦和社,挂头牌挑梁主演。与他合作者有老生时慧宝、纪玉良、贯盛习、张春彦,小生姜妙香、叶盛兰,武生孙毓堃,丑角萧长华、萧盛萱、高富远,老旦李多奎,武旦李金鸿等。在谦和社挑班期间,张君秋得到王瑶卿和程砚秋的大力支持。王瑶卿为他加工了许多传统戏,如将《三娘教子》加头尾,为全部《王春娥》;将《梅龙镇》加头尾,为全部《骊珠梦》;将《贺后骂殿》加头尾,为全部《困龙床》。还为他编排了《怜香伴》、《凤双栖》、《银屏公主》、《奇烈记》等新戏。程砚秋为他亲授《红拂传》、《六月雪》、《牧羊卷》、《贺后骂殿》等程派剧目。艺术大师们的关怀和培养,加上张君秋自身的刻苦勤奋钻研和长期丰富的舞台实践,使他的演唱艺术得到了迅速提高,他开始对传统唱腔进行革新尝试,如他对《大登殿》中王宝钏所唱的“花郎叹”一段〔二六板〕进行了修改,使唱腔更贴近人物的感情。改革后的唱腔不仅受到观众的欢迎,还得到王瑶卿的肯定,这一唱腔被后学者继承,仍然流传在舞台上。1948年,北平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剧场冷落,张君秋被迫远离古都,与马连良、俞振飞到香港演出。在香港演出期间。应胜利影片公司邀请,同马连良等合作,拍摄了《打渔杀家》、《梅龙镇》、同俞振飞等合作拍摄了《玉堂春》三部戏曲艺术影片。

img

《桑园会》张君秋饰罗敷

张君秋在“四小名旦”中从艺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这与他突出的艺术天赋有关。30年代中,他登台演出不久,报界评论他的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工,有一条好喉咙似尚;腔调,婉转多音似程;做工,稳重处似荀。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张君秋不仅继承和发展了王瑶卿和四大名旦的演唱艺术,而且还广泛吸收了曲艺、歌唱等方面的音乐素材,创造出具有时代感的京剧旦角新腔。他的嗓音娇媚脆亮,唱腔甜润清新,音色绚丽多彩,行腔舒展自如,感情丰富饱满,韵味纯正浑厚,形成华丽柔美、刚健清新的演唱风格。他上演的剧目甚多,常演的传统戏为《玉堂春》、《春秋配》、《四郎探母》、《三娘教子》、《红鬃烈马》、《大保国》、《二进宫》、《刘兰芝》;新编历史故事戏有《望江亭》、《西厢记》、《秦香莲》、《赵氏孤儿》、《状元媒》、《银屏公主》、《秋瑾》、《珍妃》、《诗文会》等。

宋德珠(1918—1984),名宝禄,字颖之,德珠为艺名。原籍天津,生于北京。12岁入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为该校的首届学生。初从张善庭(艺名十阵风)、朱玉康学跷工和武功,因成绩出色,校长焦菊隐为其特聘阎岚秋(艺名九阵风)授以《扈家庄》、《夺太仓》,朱桂芳授以《演火棍》、《金山寺》,余玉琴授以《青石山》、《泗州城》,郭际湘授以《贵妃醉酒》、《花田错》、《穆柯寨》、《大英杰烈》、《得意缘》、《虹霓关》等戏。副校长李伯言还亲自为其操琴,指导宋德珠练嗓,使他不仅能演做工繁重的武戏,还能胜任如《霸王别姬》、《平阳公主》、《盘丝洞》等以唱工为主或唱、做兼工的文戏。在戏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过诸位前辈名师的精心传授和他自己的勤奋学习、刻苦训练,宋德珠迅速成长为中华戏校学生中文武兼备,技艺高超的明星,经常在该校学生实习的舞台上露演,深受观众的赞誉。在1936年举行的童伶选举中被选为旦部亚军,接着又当选为“四小名旦”。1938年,宋德珠从中华戏校毕业后即组织颖光社,挂头牌挑班主演。与其合作者大都为中华戏校的同学,如李和曾、王金璐、齐和昌、王玉让、储金鹏、田玉林、张金梁等。王瑶卿非常看重宋德珠的艺术才华,亲授《王宝钏》、《玉堂春》、《骂殿》、《法门寺》、《起解》等青衣唱工戏,宋德珠演来很有王派风范。根据宋德珠的艺术特长和戏路,陈墨香为他整理改编了全部《杨排风》、《虹桥赠珠》、《铁镜公主》、《忠烈鸳鸯》等剧本,翁偶虹为他编写了《蝶恋花》、《百鸟朝凤》等剧,使宋德珠上演的武旦戏剧目更加丰富,他的艺术才华得以充分展现。宋德珠在北京唱红后,天津、上海等地的戏院纷纷前来邀请。他与杨宝森、吴彦衡、袁世海率团南下,先后在上海、天津、青岛、济南、南京等地巡演,均获成功,扩大了他在京剧界和南北观众中的影响。

img

《蝶恋花》宋德珠饰万香友

宋德珠的武旦表演艺术,武工基础深厚,动作敏捷,出手惊险,开打勇猛,身段漂亮,戏路宽广。他在师承阎岚秋和朱桂芳的基础上博采前辈名家所长,并广泛吸收体操、舞蹈甚至滑冰的健美造型,加以融会贯通,形成媚中见美,刚柔相间的艺术风格。他的武旦戏,注重人物塑造和性格刻画,致力于武戏文演,反对单纯卖弄武工技巧。因此,他特别强调对戏情、戏理及剧中人物性格的精确把握。例如《扈家庄》中他扮演扈三娘的表演,剧中的扈三娘是个武艺高超的千金小姐,“傲气”是她性格的基本特征。但同样是“傲”,在与王英、李逵、林冲交战中因对象、情景不同,故在表情和表演上各不相同:王英是“矮脚虎”,貌不惊人,扈三娘打心眼里瞧不起他,故开打时,她如猫戏鼠,“一霎时将贼擒提”;李逵五大三粗,像半截黑塔。开始,扈三娘对他估价过高,交手时比较谨慎,但未战几个回合,李逵就被他刺倒在地,扈三娘做出“你原来不过是个外强中干的饭桶”的嘲讽情态后下场;与林冲对阵,她虽然见林冲气宇轩昂,但因前面连胜二将而骄傲轻敌,一交手就急于求胜,以至恃勇追击而被擒。宋德珠把握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她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故能“打”出角色的性格和“戏”来。宋德珠扮演的多是古代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故他在运用戏曲的唱、做、念、打艺术手段塑造人物时,处处注意表现女性形体美,不仅注意到每一句唱念,每一个身段动作,还注意到人物的服饰扮相。他对扈三娘的服饰和扮相做过不少改进,不仅吸取了海派的蝴蝶盔,而且还请王瑶卿设计了改良靠,美化了扈三娘头饰造型。宋德珠是京剧史上武旦、刀马旦集大成者,他的表演艺术对后人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