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韵谱编导的时装新戏

三、杨韵谱编导的时装新戏

杨韵谱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演员,[6]而且是一位集编剧、导演、舞台美术设计于一身的艺术家。他在民主思潮的影响下,受北京玉成班和上海新舞台演出改良新戏及天津南开学校新剧团演出话剧的影响,把改良戏曲、移风易俗作为毕生的追求,不遗余力地编演时装新戏,成绩斐然。杨韵谱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共排演了六十多种时装新戏,现有剧本可考者为:《一元钱》、《一念差》、《一封书》、《一夕报应》、《二烈女》、《马侠记》、《仇大娘》、《风波缘》、《长葛狱》、《电术奇谭》、《心的胜利》、《自由宝鉴》、《盲孤女》、《柳暗花明》、《拖油瓶》、《孤儿流浪记》、《贫女泪》、《空谷兰》、《虎口鸳鸯》、《桃花泣血记》、《珊瑚传》、《荆花泪》、《铁血笔》、《阎瑞生》、《家庭祸水》、《铁面钗裙》、《恋爱与义务》、《洞庭秋》、《姊妹花》、《恨海》、《恩怨缘》、《爱情的漩涡》、《新茶花》、《新人的家庭》、《深谷美人》、《患难金兰》、《掌珠还》、《绿窗残泪》、《啼笑因缘》、《最后之良心》、《解铃原是系铃人》、《棒打春桃》、《满江红》、《渔光曲》、《麟箫缘》,共计46出。这些剧目多取材于小说、话剧、电影及时事,如《一元钱》、《一念差》、《恩怨缘》等是根据天津南开学校新剧团的话剧改编的;《姊妹花》、《柳暗花明》、《桃花泣血记》、《恋爱与义务》、《新人的家庭》、《最后之良心》、《渔光曲》等是根据电影改编的;《空谷兰》、《电术奇谭》、《啼笑因缘》、《心的胜利》、《自由宝鉴》、《恨海》、《深谷美人》、《满江红》等是根据中外小说改编的;《仇大娘》、《二烈女》、《盲孤女》等是根据时事编演的。这些剧目直接或间接反映了民国年间动荡的社会生活、民族压迫、阶级剥削、家庭矛盾,反映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主、妇女解放的强烈要求和爱国主义精神,在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一元钱》、《一念差》、《二烈女》、《电术奇谭》、《姊妹花》、《空谷兰》、《啼笑因缘》等尤其受人欢迎。

《一元钱》是1916年移植上演的,由杨韵谱改编并担任导演和舞台美术设计。剧情为:孙思富家贫,常得好友赵凯解囊相助,孙感激涕零,将小女惠娟许配赵次子赵安。后孙家在赵家的帮助下致富,赵家则遭天灾败落,在破庙安身。赵安奉母命往孙家求助,孙有意赖婚,以一元钱打发赵安,赵一怒而去。惠娟知情,禀告老母,赠银与赵安。后赵安兄赵平经商致富,孙思富则遭官司有求于赵家。赵平不念旧恶,助孙思富出狱。此剧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孙赵两姓家庭变故,揭示了民国初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鞭挞了为富不仁,忘恩负义之徒,宣传了人道主义思想。此剧用皮簧和梆子两种声腔演唱。剧中惠娟由鲜灵芝扮演,赵安由张小仙扮演,赵凯由汪金荣扮演,孙思富由宁小楼扮演。后来成名的秦凤云、李桂云均曾扮演过惠娟。演出很受观众的欢迎,成为奎德社的保留剧目,久演不衰。

《一念差》亦上演于1916年,杨韵谱改编并担任导演和舞台美术设计。此剧写辛亥革命前后,广东海关监督叶中诚寿辰,候补知县王守义等献礼以求官职。宴席间,有人来报,海关差事已被李正斋抢去。王献计,陷害李私通革命党。叶犹豫再三,命王行其事。王买通李宅仆人郭某,伪造李私通革命党信件藏入李卧榻下。王杀郭灭口,再去官府告密,陷李入狱。叶因此而受到良心谴责,积虑成疾,子又染梅毒而亡,王还常来勒索。叶悔过,写信给李夫人,说明始末,并将一半家产分给李家,然后将王守义杀死后自刎。这是一部很有现实意义的剧作,通过叶中诚一念之差引发的悲剧,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年官场的黑暗和相互倾轧,呼唤了人性的回归。汪金荣饰叶中诚,鲜灵芝饰李夫人,宋凤云饰王守义。此剧切中上层社会的要害,颇能感人,成为奎德社经常上演的剧目。

《二烈女》是杨韵谱根据天津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实事编剧。写南皮张氏家贫,带领长女丽姑、次女春姑在天津以糊火柴盒为生。妓院老板戴富有在张父在世时曾强买丽姑,并预付20块银元为定金。戴为广招嫖客,欲提前招丽姑来妓院接客。丽姑姐妹一起来戴家求情,戴见春姑更美,强留二女。二女不从,吞食火柴头而亡。张母告至官府,赃官受贿,不肯公断。报刊披露,引起公愤,群众集会,要求严惩凶犯。此剧在天津写成,因剧中《灵堂》一场书有“直隶高等审判厅伤天害理,南皮张氏二烈女杀身成仁”条幅,剧社曾六次申请上演,均遭到当局禁止。剧社回京后,利用警察署组织义务戏肥私,上演此剧成功,引起轰动。杨韵谱导演并舞美设计,秦凤云饰丽姑,碧玉花、李桂云先后饰春姑,王庆奎饰戴富有,汪金荣饰法庭庭长。该剧及时生动地再现了生活在城市社会底层的贫民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和法庭的虚伪,塑造了下层妇女反抗者的形象,这在民国年间的戏剧创造中是不可多得的,惜剧本佚失。

《电术奇谭》又名《催眠术》,是杨韵谱根据日本人菊池幽芳的小说改编的连台本戏,共六本,分三场演出。剧情为:英国人喜仲达,在印度开矿,与贵族小姐林凤美热恋。仲达致富回国,凤美随仲达私奔,暂住客栈,等仲达取结婚证明。仲达至伦敦,遇老友苏士马。苏以电术催眠,将仲达面部致残后抛入江中,并席卷其财物逃往巴黎。仲达遇救,不愿再见凤美,改名钝三。凤美久候仲达不归,寻至伦敦,后因生活所迫,赴巴黎卖唱。苏士马遇凤美,见其艺佳貌美,赠金镯诱之。凤美见金镯乃己赠仲达之物,便雇密探侦查。恰巧所请侦探就是仲达改名换姓后的钝三。仲达侦破此案,捕获苏士马,又以电术医治好面伤,与凤美成婚。1915年由庆和成社演出于第一舞台。杨韵谱导演并舞台美术设计,刘喜奎饰林凤美,张小仙饰喜仲达。此剧第一次将外国人的生活搬上北京的戏曲舞台,成功地塑造了喜仲达、林凤美、苏士马三个不同性格的舞台形象,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见利忘义之徒。演出以新奇的布景和服饰,生动的人物和故事赢得了观众。此后成为奎德社、益世社、同德社等经常上演的剧目。

《姊妹花》是杨韵谱根据郑正秋的同名电影改编的梆子、皮簧“两下锅”剧目。写赵大有因贩卖枪支案发,携带小女二宝外逃,长女大宝随母流落乡间。赵将二宝献钱督办为七姨太,得任军法处长。大宝与乡下木匠桃哥结婚,生有一双儿女,后因天灾人祸,一家逃往城市谋生。桃哥外出打工,大宝丢下不满周岁的婴儿去为钱公馆七姨太新生之子当奶娘。桃哥工伤卧床不起,大宝求七姨太预支一月工资为丈夫医伤。七姨太非但不给,还将大宝毒打。大宝无奈,偷小主人的金项链时又被小姑发现,惊慌中不慎将花瓶打翻,砸死小姑,因此而入狱。其母探监,遇赵大有。二宝知情,悔恨不已。此剧反映了同胞姊妹因生活的道路不同,而形成的不同人品和性格,揭示了民国年间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有较深刻的社会主题。1934年奎德社演出,杨韵谱导演并舞台美术设计,李桂云饰大宝,碧玉花饰二宝,小兰芬饰桃哥,宁小楼饰母亲。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藏有剧本。

《空谷兰》取材于英国同名小说,共32幕。写纪兰荪与陶时济赴美国求学,陶病亡,纪回国报陶父。陶妹纫珠留纪小住数日,以慰父母。后兰荪与纫珠相爱成婚,同回纪家。纪有表妹柔云,住纪家。纪母有心将其许配兰荪,柔云亦有意,故而嫉恨纫珠,常生是非,致使兄嫂离异。纫珠带使女翠珠出走,翠珠不幸遭车祸。纪误认死者为纫珠,故与柔云结婚。柔云虐待兰荪与纫珠所生子彦良,纫珠思子,更名为幽兰夫人至彦良所在的学校任教。柔云生子,更加虐待彦良,并欲将其害死。纫珠得知,忍无可忍,到纪家评理,露出本相。柔云见状大惊,匆忙出走,车翻人亡。1926年由奎德社演出,杨韵谱编导并舞台美术设计,雪艳琴饰纫珠,秦凤云饰纪兰荪。剧作反映了民国年间市民阶层中的家庭矛盾,故事生动。演员的表演自然,情感真切,故很能打动观众。益世社张笑影、小鸣钟曾移植演出,并被改编为评剧上演。

《啼笑因缘》是杨韵谱根据张恨水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共六本。写北平某大学学生樊家树在天桥游玩,见一伙流氓欺负唱鼓书的姑娘沈凤喜。樊抱打不平,与武术艺人关秀姑打跑这伙地痞流氓,樊家树和沈凤喜因此而相爱。正当二人热恋时,樊接到家母病重的电报,只得与凤喜离别。樊离京后,凤喜被军阀刘将军强行霸占。樊回京后得知凤喜的不幸遭遇,不仅无力营救,反被迫出走。凤喜惨遭刘将军蹂躏,被逼成疯。一对恋人,含恨终身。1931年奎德社演出,杨韵谱导演并舞台美术设计,李桂云饰沈凤喜,筱兰芬饰樊家树,碧玉花饰关秀姑,王庆奎饰刘将军。在排演过程中,张恨水曾数次亲临指导。因剧情高潮跌宕,演员表演生动细腻传情,加之加了风琴伴奏和俄罗斯舞蹈,曾轰动北京剧坛。同德社、益世社等亦先后上演此剧。

在杨韵谱编导的剧目中,以反映家庭生活的剧作占多数。除上述《空谷兰》外,还有反映婆婆虐待儿媳的《珊瑚传》;反映富贵忘本,不认兄、母的《荆花泪》;反映纳妾造成家破人亡的《家庭祸水》;反映养子而造成家庭灾难的《恩怨缘》;反映第三者插足造成家庭不幸的《新人家庭》;反映娶童养媳带来婚姻和家庭痛苦的《最后的良心》等。各种各样的家庭矛盾构成一幅幅生活的画卷,从而折射出民国年间新旧社会交替,封建制度和宗法观念正在崩溃过程中的阶级矛盾和思想斗争。观众通过这些剧目,认清了封建制度给社会造成的危害,鼓舞了青年男女向封建婚姻制度斗争的勇气。通过活生生的舞台形象展示出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这是杨韵谱的改良新戏给我们的启迪,也是这些剧目的价值所在。

杨韵谱是一位艺术革新家,他为奎德社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导演制度。他自任导演和舞台美术设计,按照剧本内容的需要分配角色,设计服装和布景。在演唱上,梆子和皮簧交替使用;并伴以西洋音乐和舞蹈,有时还采用话剧的舞台动作,形成不拘一格、清新写实的艺术风格。杨韵谱和奎德社的艺术实践,为民国年间的北京戏剧写下了绚丽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