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瘿公及其剧作
罗瘿公(1880—1924),名惇融,字掞东,号瘿庵,晚号瘿公。祖籍广东顺德,生于北京。其父罗家劭曾任清朝翰林院编修。罗瘿公自幼攻读诗文,后就读于广雅书院,与梁启超等人同为康有为弟子。1903年中副贡,官至邮传部郎中。辛亥革命后,历任总统府秘书、国务院秘书、参议、礼制馆编纂等职,又曾为袁世凯之子袁寒云之师。因不满袁世凯复辟帝制,拒不在袁世凯政府中任职,弃政辞官,闲居于京师广东会馆。尤为关注梨园状况,与王瑶卿、梅兰芳等人有深交。罗瘿公的朋友黄晦闻在为其诗集《瘿庵诗集》所作的序中称:“瘿庵驰情鞠部,世有疑而议之者,余尝举以相规,则答余书云:‘吾欲以无聊疏脱,自暴于时,故借一涂以自托,使世知共讪笑之,则无暇批评其余,非真有所恋也’。”[6]说明罗瘿公最初寄情戏曲主要是表达对袁世凯政府的不满,将此作为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但后来他真的喜爱上了京剧,据说只要天不下雨他就要到戏园茶楼去听戏,他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吾度岁之资,今日只余一金耳,以易铜币百数十枚,实囊中,犹不负听歌钱也。”[7]即使面临囊中空空的局面也要买票听戏,可算得上是个忠实的京剧爱好者了。同时,他又是“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是一位爱惜人才、培养人才的恩师。是他“赐给程砚秋以艺术生命”[8]。1917年,年仅13岁名为程菊侬的程砚秋,正处在“倒仓”时期,在其师傅荣蝶仙逼迫下到处演唱,面临将嗓子毁掉而无法恢复的危险。罗瘿公看到这种情况,挺身而出,筹措了资金,将程砚秋从荣蝶仙处赎出,并对程砚秋进行精心培养。自此之后,罗瘿公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扶植程砚秋上,他亲自教授程砚秋学习诗文、音韵、书法、绘画等技艺,聘请名师教授昆曲、武功和把子功,为程砚秋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3年,在罗瘿公的鼓励下,程砚秋成立和声社,独立挑班进行演出。罗瘿公亲自为程砚秋创作剧本,一方面通过创编新戏,扶植程砚秋,一方面又通过程砚秋的卓越表演来展现自己的艺术抱负与艺术才华。
罗瘿公像
罗瘿公为程砚秋共编写了十二个剧本。按时间顺序计有:《梨花记》、《龙马姻缘》(又名《南安关》、《极乐世界》)、《红拂传》、《玉镜台》(又名《花筵赚》)、《风流棒》、《花舫缘》(又名《三笑缘》)、《鸳鸯冢》、《孔雀屏》、《赚文娟》、《玉狮坠》、《青霜剑》(又名《申雪贞报仇》)、《金锁记》(又名《窦娥冤》)。
罗瘿公的这些作品,多数表现的是封建时代妇女们的恋爱、婚姻故事。其中一部分是以反抗封建压迫、争取婚姻自主为主题的,以《红拂传》、《青霜剑》、《金锁记》为代表。另一部分则主要表现青年男女的恋情,一般以有情人终成眷属、夫妻团圆或二女共事一夫结局。例如《梨花记》表现张幼谦与骆惜春的恋爱故事,其中经历了骆父将女儿另许他人及张幼谦被冤入狱等波折,最后二人终成眷属。赞扬骆小姐不为荣华富贵所劝,忠于真挚爱情。《龙马姻缘》讲述了马骏在航海和罗刹国的历险经历中先后与洞庭君之女龙女、楼凤山女首领龙凤及罗刹国龙珠公主缔结婚姻的故事。《花舫缘》表现的是明朝才子唐伯虎与尚书家婢女申飞云的三笑姻缘。《孔雀屏》写隋朝天官窦毅为女儿太真择婿,李渊因射中围屏上孔雀之目而得娶太真。《玉镜台》、《风流棒》、《赚文娟》、《玉狮坠》描写的都是一对或几对青年男女在相恋或婚配过程中的各种波折、误会,诸如阴错阳差、冒名顶替、女扮男装、节外生枝等等,这些剧目有的表现了富家小姐对爱情的忠实,有的表达了对多妻制的不满,有的则谴责了封建士大夫们对妇女的不尊重与欺骗,但总的来说,此类剧目更多注重的是故事的复杂、曲折与情节的生动、有趣。有的作品是为当时剧团的一般性演出而作的。例如在创作《青霜剑》和《金锁记》之前,为了程砚秋有新戏演,为了剧团的生活,罗瘿公“不得不迁就一点”当时社会的欣赏习惯,不得不为“迎合士人的心理”而创作了《赚文娟》与《玉狮坠》。
这些剧作中的第一类作品是罗瘿公创作中艺术成就最高的部分,也是影响最大的部分,对程派艺术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为程派艺术风格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红拂传》系根据唐人小说中风尘三侠虬髯公张仲坚、名士李靖、红拂女张凌华的故事改编而成。写隋朝名士李靖胸怀大志,往见留国公杨素,杨府歌伎张凌华对李一见倾心,乘夜盗取令箭私奔李靖偕伴同逃。路遇张仲坚,三人同去太原谒见李世民。见李世民雄才大略,英武不凡,李靖意欲辅佐之,张仲坚则将家资赠与李靖夫妇,飘然而去。此剧突出了红拂女的侠义气概,对她私奔李靖持赞赏态度,亦表现了对封建陈规的一种反抗。颂扬红拂女离叛贵族、趋就平民的作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当时社会民主风气的影响。另一方面,创作此剧的时期,正是旦角戏从单纯重视演唱转向全面发展的阶段,各旦角名家均有一些歌舞并重的新戏出台,当时的观众也非常欢迎这种新的尝试,因此,《红拂传》就突出了歌舞并重的特点,剧中设计了大段的二簧慢板唱腔和拂尘舞、剑舞等舞蹈段落,很受观众欢迎。《红拂传》与梅兰芳的《红线盗盒》、尚小云的《红绡》、荀慧生的《红娘》形成了“四红对映”的局面,在当时颇有影响。
《鸳鸯冢》写明朝少年谢招郎外出访友,遇王五姐,两相爱慕,私订终身。谢招郎归家后因惧怕母亲责骂而延误了禀告此事的时间。王五姐候娶不至,积郁成疾,待招郎冲破母亲禁锢赶来相会,诉说离情时,五姐病重逝去,招郎亦碰壁殉情,人们将二人合葬一处,称为“鸳鸯冢”。该剧是受“五四”以来主张男女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新思想的影响,以一对倾心相爱的青年在封建专制重压之下身心备受折磨、最终走向绝望的悲剧,向封建礼教和旧的婚姻制度发出控诉,颇能打动人心。
《青霜剑》写恶魔方世一觊觎秀才董昌之妻申雪贞,与媒婆姚氏勾结,先陷害董昌入狱问斩,后要申雪贞改嫁方世一。申雪贞知晓杀夫元凶正是方世一,便假意允婚,于洞房之中,以家传宝剑“青霜剑”手刃方、姚,在董昌坟前哭祭之后自刎而亡。该剧控诉了恶霸劣绅欺压良善的罪恶行径。剧中的申雪贞虽然原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但她仍旧是一个受黑暗社会压迫的弱女子,仍旧没能逃脱邪恶势力的迫害。但是她与《鸳鸯冢》中只能怨叹“薄命红颜只怨天,孤身弱女有谁怜”的王五姐不同,她性格刚烈,在遇到家庭重大变故时,没有退缩,没有忍让,而是奋起反抗,以手刃仇人的激烈行为表明了自己对邪恶势力决不屈服的态度。她在自刎之前还留言:“长乐县狗官若是在此,也是这一剑将他刺死”。申雪贞不屈不挠的精神与行动比王五姐更令人同情、钦佩和振奋。
《金锁记》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窦娥蒙冤的故事。该剧与元人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所不同的是,将故事发生年代由元朝改到了明朝;改窦娥丈夫秀才蔡宗昌为蔡御史之子;将为窦娥雪冤的八府巡按窦天章改为海瑞;改蔡宗昌被害、窦娥被斩为一家团圆。其他情节如张驴害主、张母误食毒汤、窦娥替婆母受刑、行刑时六月天降下大雪等情节均与原剧相同。该剧的主题与《青霜剑》一样,揭露了贪官污吏地痞恶棍对无辜良善的欺压,在突出表现窦娥善良、敦厚性格的同时,又充分表现了窦娥身上强烈的反抗精神,通过窦娥“感天动地”的呼喊和六月雪降、血染白练的令人震撼的奇观,向黑暗社会和黑暗势力发出强烈的控诉。
罗瘿公所创作的剧本,多数是由王瑶卿创腔、导演,程砚秋主演的,每部剧作都经过三人的精心推敲和锤炼,作品的成功与三人的合作是分不开的。
罗瘿公另有《瘿庵诗集》、《鞠部丛谭》、《太平天国战记》、《戊戌德宗之密诏》、《庚子国变记》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