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其他戏曲科班

三、其他戏曲科班

民国年间,除富连成和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外,在培养戏曲艺术人才方面作出成绩、影响较大者还有正乐社、斌庆社、崇雅社、荣春社、鸣春社等。

正乐社,原名三乐社,创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由清末太监李莲英之侄李继良约同著名梆子演员薛固久、孙培亭联合承办,培养京剧和梆子演员。社址在宣武门外大石桥赶驴市一个倒闭的染坊内。学制7年。首届学生以三字排名,如尚三锡(即尚小云)、尚三霞、韦三奎、王三华、王三禄、沈三玉等。科班采取边学艺边演出的教学方法,首演于1912年,剧目为尚小云的《芦花河》、荀慧生的《闯山》。民国二年(1913),薛固久和孙培亭退出,科班改名为正乐社,社址迁至茶食胡同内王老胡同北口路西的一所大院内,常演出于王广福斜街汾阳会馆。民国四年,学生毕业,科班解散。该科班中的学生尚小云、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赵桐珊)被誉为“正乐三杰”,后来都成为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京剧“四大名旦”中,有两人出自该社。

斌庆社创建于民国六年(1917),由俞振庭、果仲连合办。共招收过三届,学生以“斌”、“庆”、“永”三字排列,如斌字科的耿斌福、王斌芬、计斌慧,庆字科的毛庆来、刘庆义,永字科的俞永兴、张永禄等。著名京剧演员徐碧云、杨宝森、孙毓堃均出自该社。斌庆社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经常外聘演员来科班与学生同台演出,如李万春、王少楼、刘宗扬、魏莲芳、雪艳琴等均曾到该社演出过。上演剧目以传统武戏为特色,如《英杰烈》、《花蝴蝶》、《金钱豹》、《潞安州》、《东皇庄》、《刺巴杰》、《鱼肠剑》、《泗州城》、《双投唐》、《战宛城》、《金山寺》、《庆顶珠》、《恶虎村》、《连环套》、《两将军》等。民国十九年,俞振庭另组咏平社,该社报散。

崇雅社,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子科班。民国五年(1916)八月三日著名梆子演员田际云创办,招收学生57名。学员边学艺边演出,在天乐园陆续上演了《浣纱记》、《斩黄袍》、《对银灯》、《池水驿》、《闹松林》、《汾河湾》、《碰碑》、《贾家楼》等剧。后田际云将该班交予其子田雨农管理,不及一年,雨农病亡,田际云因此而卧病不起,将科班委托别人代管,因经营不善于民国八年解散。大部分艺徒转入奎德社、庆麟社坤班练艺、演出。该社学员在艺术上较有成就者,有老生谭文玉,小生梁桂亭,武生梁春楼,青衣张碧云,花旦常九如,武旦郑菊芳,老旦梁化侬等。

荣春社,民国二十六年(1937)夏天由著名京剧演员尚小云在宣武门外椿树街二条一号筹建,翌年三月在中和戏院正式宣告成立。社长赵砚奎,庶务主任迟绍峰,总务主任善宝巨,文书主任王颉竹,教育主任张寰如。教师有耿明文、侯瑞春、沈富贵、钱富川、范宝亭、宋富亭、孙盛文、程继先、萧连芳、尚和玉、丁永利、刘砚芳、王凤卿、于连泉、阎岚秋、孙怡云、戴韵芳、贾多才、萧盛宣、陆喜才、郭春山等。共招收了两届学生,每届二百多人。首届学生的名字以“荣”、“春”二字排列,排荣字者侧重于学文戏,排春字者侧重于学武戏。1941年招收的第二届学生,以“长”、“喜”两字排名,排长字者学文戏,排喜字者学武戏。科班学制7年,期满即可出科搭班演出。与其他科班不同处是,废除了学生入科时签订“生死合同”的陈规,期满后留去自由,留者开戏份,不再有谢师无偿演出的旧规。

尚小云既是科班的东家,又兼科班的管理和教学,他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科班培养学生上,从学生一早起来练功至学戏、排戏到晚上剧场演出,乃至吃、穿、住、行,事必躬亲。每当学生实习演出,他一定亲临后台,为学生把场。为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他卖掉了7处房产。有时为解科班的燃眉之急,他就贴演两出自己的拿手戏,以自己的演出收入填补科班的亏空。在过去办科班必须经常演出,一是可以给学生尽量多的舞台实践的机会,二是以演出收入来贴补办学经费。要保持科班的经常演出,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要不断培养出杰出的艺术人才,二是要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演出剧目。尚小云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积累科班演出剧目上走出一条成功之路。他的做法是,每当上一茬的学生唱红的时候,立刻发现和培养新人,一旦台上的主角变声或出科,立刻有新人顶得上。如学老生的徐荣奎唱红后,他选择李甫春、吴荣森作替补,精心培养;当徐荣奎变声了,他俩马上就顶上了;在李甫春、吴荣森唱红时,又培养了吴喜玉、罗喜禄。旦行在孙荣蕙要变声前,就培养了杨荣环;在杨荣环变声前,又培养了尚长麟。武生行在尚长荣唱红后又陆续培养出孙瑞春、赵和春、刘喜春等,保证了新人一批接一批地跟上来。荣春社没有因艺术人才青黄不接而影响演出,这是尚小云办科班成功的经验之一。之二,科班要有自己的特色剧目。荣春社的演出剧目有三类:一类是各个行当的传统戏,是学生首先要学会、必须掌握的看家戏,演出这些剧目是为了向观众展现学生的基本功;二类是由折子戏串接、改编而成的大戏,如《火烧丁香镇大破昊天关》是把《打渔杀家》和《昊天关》添头尾、中间连接而成的,剧中展现了萧恩被逼造反的原因,以及最后被捕、绑赴法场时获救上山落草这样一个结局,满足了观众爱看故事完整大戏的欣赏要求。《血染万花楼》,前面是传统戏《白水滩》,中间是新编戏《五柳庄》,结尾又是传统戏《通天犀》。《李刚反朝》,从传统戏《战虹霓》演起,至传统戏《庆阳图》结束。《姚刚》中包含了传统戏《上天台》和《黄一刀》。《西汉》是由《段桃娘》、《追韩信》、《霸王别姬》等几个折子戏连接而成的等等;第三类是新编戏,有些是根据传奇小说或说书等说唱曲艺改编的,如《崔猛》是根据《聊斋》中的故事改编的,《奇侠谷云飞》是取材于说书人的话本,都是由尚小云构思成剧,然后由他的文书执笔记录下来,再由尚小云指导排演的。还有一些新戏是由剧作家创作的,如《荒山怪侠》是还珠楼主(李寿民)写的剧本。荣春社上演的剧目,无论是由传统折子戏加工改编的大戏,还是新编剧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适合青少年学员好动的特点,又符合当时观众喜爱情节曲折、故事完整、场景火爆热闹的欣赏要求,故学生爱演,观众爱看,剧场上座率高,科班增加了演出收入,一举多得。荣春社演出的地点初在中和戏院,演了7年后换在三庆戏院,3年后又换到华北戏院。

尚小云经营有方,荣春社办得红红火火。不料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发动内战,赋税加重,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加上从前线退下来的国民党军队伤兵的捣乱,剧场无法正常演出,教师和学生纷纷离社自谋生路,荣春社不得已于1948年宣告解散。荣春社办学12年,培养出四百多名艺徒,其中,艺术成就较高、影响较大者,老生有徐荣奎、张荣胜、李甫春、吴荣森、吴喜玉、罗喜禄;武生有尚长春、孙瑞春、赵和春、刘雪春、王长山;青衣花衫有杨荣环、尚长麟、孙荣蕙、郭荣珍、崔荣英、尚荣秀、关喜莲;武旦有田荣芬、王嘉春、韩长秋;大花脸有王福春、罗荣贵、赵荣欣、景荣庆、李荣威、尚长荣、孟喜平;二花脸有贾寿春、杨荣楼、顾荣长、徐庆春;小花脸有时荣章、钮荣亮、方荣慈、汪荣汉、郭荣湘、茹木春等。

鸣春社,成立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地址在宣武门外大吉巷8号,是由京剧演员李永利及其长子李万春创办的。共招收了两届学员约二百多人。第一届以“鸣”字排名,第二届以“春”字排名。著名教师王连平、苏连汉、陈富瑞、李洪春、裘盛戎、裘世戎、蓝月春等曾在该科班任教。鸣春社重视基本功训练,要求严格,培养出来的学生武功扎实,技艺全面。教学采取基本功训练与舞台演出相结合,演出剧目以武戏、猴戏、红净戏、彩头戏为特色。武戏如三本《铁公鸡》、《两将军》、《神亭岭》、《八大锤》、《夜奔》、《武十回》;猴戏如《闹天空》、《水帘洞》、《盘丝洞》、《金钱豹》;红净戏如《古城会》、《华容道》;彩头戏如《天河配》、《济公传》、《狸猫换太子》、《猴王游月宫》、《唐王游地狱》、《八仙过海》等。为了吸引观众,增强竞争能力,鸣春社在演出形式上作了很多探索。如演出《济公》时,中间穿插了西洋音乐和舞蹈;演出《天河配》时,为了表现天女在河中戏水沐浴的情景,不仅以西洋音乐渲染气氛,还加演了在颐和园昆明湖拍摄的电影镜头。他们演出的猴戏,在化妆上别具一格,猴儿的脸谱是“倒栽桃”,不仅更接近猴像,而且美观好看,现已经被许多演员照扮。鸣春社培养出许多出色的演员,如王鸣仲、徐鸣策、于鸣奎、吴鸣申、张鸣禄、谷春章、张春孝等。

北京在民国年间创办的戏曲科班,除上述者外,见诸文字的还有民国初年建立的承平社,该社培养出林树森、陈少武、刘砚亭、王福山等著名京剧演员。民国十一年由朱幼芬创建的福清社,叶盛章、叶盛兰兄弟在入富连成科班前曾在该社学过。另外还有民国元年由金德卿、沈庆林创建的金玉奎科班。民国二年由叶振环、祥雅泉创建的洪盛和科班以及长升社、志兴成科班等,著名京剧演员姜铁麟出自志兴成科班。

民国年间,北京的戏曲教育除了科班和学校两种形式外,还有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许多著名的演员曾因种种原因,失去上科班或学校学艺的机会,靠拜师学艺而成才。王瑶卿在中年息影舞台后,以收徒传艺为生,培养出许多著名的旦角演员,如黄玉麟、杜丽云、王玉蓉、杜近芳等。还有一些演员虽然住过科班,但为了求得深造,亦拜名师学艺,如京剧“四大名旦”均曾受王瑶卿的指点,各自发挥了自身的艺术特长,创立了新的旦角艺术流派,成为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除王瑶卿之外,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杨小楼、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等也都收过弟子,这种以名师带徒弟的教学方法,对于演员深造,弥补科班和学校教育的不足,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