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角化妆的改良和创新

一、旦角化妆的改良和创新

“五四”新文化运动冲破了封建旧规,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大批女观众开始涌进剧场看戏。随着观众成分的变化,带来了上演剧目的变化,由原来以生行为主角的剧目,逐渐变为生、旦并重,乃至出现了以旦角为主的流行趋势。为吸引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女观众,首先在旦角化妆上进行了改良。

传统的旦角化妆,有打底粉、涂胭脂、描眉画眼、梳水头、贴片子等工序。过去有“齐眉旦,立眉生”之说,意思是旦角两鬓的片子只能贴至与眉齐。王瑶卿根据自己的脸型,开始把两鬓的片子往下贴,一直贴到下颌,使其长脸变成了长圆脸,再把眼角一吊,眼球显大,面部造型也漂亮多了。王瑶卿在旦角化妆上的改良,获得成果,他演出的旦角戏因此而受到观众的赞美,独领风骚。

王瑶卿中年失嗓,逐步退出了舞台,但他把他的舞台经验和表演艺术传授给他的弟子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梅兰芳在旦角化妆上没有照搬他的老师,而是根据自己的脸型作了新的改革。他根据民国初年少女和少妇喜好在脑门梳“刘海”的习俗,改去“大开脸”式贴片子的方法,而把片子弯成五个小发片,贴在额上。这种弯型小发片,可根据演员的脸型随意调节。如脸长,可将额上的发片往下贴;如果脸短,可将发片往上贴;若脸窄可将两鬓的大片子往后贴;若脸宽,可将两鬓的大片子往前贴。如此这般,就给各种脸型的旦角演员面部化妆和塑造不同容貌的妇女形象提供了造型手段。经梅兰芳改革的旦角造型,大受观众的喜欢,很快风靡戏曲舞台,并由京都传向全国各地舞台,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