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凤云(1902—1982)
原名志贞,祖籍安徽,生于天津。1913年从师李连句学艺,工梆子青衣。1916年进京,隶中和园,与金钢钻同台献艺。一年后返津,延师习皮簧,未几去济南、青岛转赴东北各地,1920年回津。秦凤云在自传中称:“在东北打了三年零碎,连小花脸我都演过。”而王小波、霍晓华等人所编《秦凤云小传》写她:“学方一年,艺遂精进,不久即赴奉天(今沈阳)。张夫人闻其名,召入官邸,垂询身世,备极优待。”秦凤云回津之际,适逢奎德社在该市公演,杨韵谱见“孺子可教”,允其入社。先应小活,加意调教。满半载,凤云老父要凤云退社,以谋丰厚包银。凤云无奈,只好离社,另搭金钢钻班演出于中和园。奎德社暂请灵芝花充任旦角主演,又坚持半年,营业平平。时杨韵谱应邀赴沪为金少山、高庆奎等排《丐侠记》等。三月后,杨韵谱返京,秦凤云恳求回奎德社,杨允之。排演新戏《西湖主》,由秦凤云担任领衔主演。虽逢盛夏,但营业颇佳。1923年,秦凤云在其父的强迫下,再离奎德社,去东北演出。杨韵谱只得由天津邀来张蕴馨。未几,再邀雪艳琴入社。不久雪又染病一时不能登台演出。时秦凤云已回京,再次请求入社。杨韵谱提出,先立合同再入社,秦父只好应允。从此,秦凤云直到1929年婚后辍演前再未离开该社。在杨韵谱的指导下,秦凤云排演了大量的时装新戏,其中影响较大者如《珊瑚传》、《庚娘传》、《一元钱》、《十五贯》、《家庭祸水》、《湖天幻影》、《恩怨缘》等。民国二十七年(1938),应日本高亭唱片公司邀请,携琴师宋直深等东渡日本录制唱片。民国二十八年(1939)后,曾再度登台献艺,但为时甚短。秦凤云以演出古装戏为主,其擅演剧目有《蝴蝶杯》、《忠孝牌》、《玉虎坠》、《秦雪梅》、《桑园会》、《铡美案》等。
秦凤云在奎德社10年,演出了许多新戏,评论界对她的演唱多有评介。如张醉丐在评秦凤云等主演的《细柳娘》一剧时写道:“此剧场数之多,词句之富,男女各伶,不敢问津,着意承演斯剧者,警戒人心,竟出自秦凤云、张小仙等。秦凤云饰细柳,体贴人情,无微不入,哭夫祭夫两场,神情惨淡,声调悲凉。逐子忍心,痛打孤儿,满腔心绪,无处诉说。长子长福(非亲生)情甘受杖,种种情由,凛然难犯。及闻长子痛道‘母亲不念惜孩儿,独不念及去世的爹吗!’于是家法掷地,伏几哀鸣,辗转踟蹰,神色凄惨,哭道‘自你爹爹去世,留下我母子三人……几令天下为父母者,同哭一声。儿随为娘去吃饭吧’,又不禁破涕为笑,历将痛惜长子之心曲曲传出。当闻次子长怙(己出)盗物,立变颜色,痛责己子,其一种又痛又恨之神色,写的逼真。及长子联捷,旌嘉贤母,又能将为官为富之善,痛下针砭。呜呼,若凤云者,可谓尽唱、做、念三者之能事矣。”[19]李少峰在《秦腔之〈一元钱〉》一文中说秦凤云扮演得孙慧娟,“明眸皓齿,服饰鲜明,初闻投亲,惊慌万状,后闻退亲,伏几呜咽,一种饮恨吞声之色一一如绘;呈明慈母,贴书赠金,满腔心绪,溢于言表,及父悔过,屈膝尊前,但言己过,不言父非,幽娴贞静,洵闺阁名媛。”[20]
秦凤云在以彩砌取胜的古装新剧《高延赞》一剧中饰演高妻杨氏,最后一场杨氏驾返瑶池,此幕布景内设客堂式,杨氏仰卧床上,覆盖寝单,忽然身体蠕动,自然升空,延赞掀去寝单,夫人尸灵踪迹不见,床上发现五朵鲜花,驾返瑶池等字样,忽闻空中弦乐齐鸣,机关一动,客堂忽变大罗天宫,彩云朵朵,杨氏乘凤,在空中飞舞,与阖家诀别,合唱联弹,五音配奏。此幕布景洋洋大观,五光十色,使人悦目。
有人赞她演的新剧:“翠喉喧处,收潜移默化之功,檀板敲来,得正风俗之效。证古传今,以戏予益,衣冠优孟,裨益国家。”
菊痕在《菊花漫笔》一文中写道,“秦凤云本戏固佳,演旧戏亦多可取之处。如《三疑计》、《玉堂春》、《汾河湾》等,评者认为除张小仙、杜云红外,则鲜有其比,盖念字之真切,歌喉之婉转,真与鲜灵芝无异。每歌一曲,犹有绕梁之概。若似某伶之拼命大喊,又有何意味。”又有文评她的唱,给人以歌音清脆悦耳,吐字圆润明晰之感。悲欢急缓,能各尽其妙。她演出悲剧尤有独到之处,真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她善于表情,每演能达到形肖意致,声形逼真,俨若实情,令观者神驰心荡,每观其演剧,忽而喜,忽而悲,忽而笑,忽而怒。笑足以使人欢悦,语足以使听者高兴,哭足以使人落泪,描摹细腻,算得上尽善尽美。菊痕在文中还对秦凤云主演的《桑园会》、《翠屏山》、《天河配》(饰牛郎)、《十八扯》进行了详尽的评介。梆子于民国十年后得以不衰,而新戏得以承上启下,秦凤云功不可没。
秦凤云早在20年代,即享有“小金钢钻”之称,又有“鲜灵芝第二”之誉。她在“坤伶三杰”中被称为“后起之秀”(其他二人为碧云霞、琴雪芳),邢灵犀称她“三杰中为后进……而当此举世重色之时,凤云乃矫然独异,以声情标榜,蓝以异矣。”秦凤云还被推为女伶中最后一位亲王——凤艳亲王。有人为之出刊专集,使不少资料得以传世。秦凤云于1982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