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乐会(1907—1933)

一、言乐会(1907—1933)

清宗室溥侗(红豆馆主)创办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其宗旨是弘扬雅乐,保存昆曲之余脉。同人共尊溥侗为会长,以居京之常州曲家赵子衡为佐助。活动地点最初在琉璃厂万源夹道某报馆内。主要活动为研究声律,厘正节拍,并约集同人粉墨登场,每逢假期和休息日串演排练。光绪和慈禧驾崩国丧期间停止活动。民国二年(1913),迁会址于宣武门外椿树上三条赵子衡宅内,兼设皮簧组。成员中业余曲家有钟秋岩、袁寒云、赵子敬、王季烈、刘富梁(名凤叔,嘉兴曲家)、刘梦溪(亦写作孟起,工旦,太仓曲家)、王麟卿(工副兼丑,清末上海赓春曲社发起人之一,抗战时期在天津曲社活动)、汪匏庵(工小生)、朱杏卿(工旦,即著名琵琶演奏家朱荇菁,后返回上海)、徐兰荪(工老生)等;皮簧组成员有:包丹庭、言菊朋(当时尚未下海唱皮簧老生)、胡子鋆(工阔口,擅《宁武关》、《弹词》、《单刀会》、《伏虎》、《山门》、《嫁妹》等戏,亦擅昆曲兼皮簧场面,得浦阿四传授,后来在皮簧票界称“南樊北胡”,南樊指樊棣生,北胡即胡子鋆)等。聘请传授昆曲、皮簧剧目,并合作串演的著名演员有陈德霖、钱金福、陆金桂、王福寿、李寿峰、李寿山等;聘请专业昆曲乐师兼拍曲说戏教师有:曹心泉、浦阿四、方秉忠、梅雨田等,后期还有唐春明等。由南方来京的笛师中,早期有张云卿,后来陆续有何金海、沈锡卿等。由于人才济济,除日常传习外,还经常演出于东珠市口大街路北织云公所及宣武门外江西会馆、湖广会馆等处,在社会上影响颇大。

民国七年(1918)是言乐会最兴旺的时期。著名学者高步瀛(1873—1940),字阆仙,河北霸县人,是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弟子)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社会教育司司长,雅好昆曲,由其主持,邀约言乐会以及其他业余昆曲组织在江西会馆(该馆的管理者是陈仲潜)每两周举办一次昆曲演出晚会,遂使这一时期业余昆曲演出精彩纷呈。兹录是年言乐会同人的几次演出情况:

1月外馆沈家堂会:

刘梦溪《思凡》,方秉忠笛,刘顺鼓板,红豆馆主三弦;

王福寿、包丹庭《探庄》;

红豆馆主、陈德霖、李寿峰《奇双会》。

5月20日第一舞台:

包丹庭《探庄》;

红豆馆主《宁武关》。

7月16日江西会馆:

颜君《十面》;

耆鹤彭《冥勘》;

赵子敬、蔡莲卿《荡湖船》;

袁寒云、刘梦溪《琴挑》;

陈德霖、包丹庭、袁寒云、陆金桂《游园惊梦》;

9月某日江西会馆,署消夏社会串:

徐兰荪、陆金桂《议剑》;

朱杏卿、赵子敬《小宴》;

袁寒云、陈德霖《折柳阳关》;

赵子敬《哭像》;

孙菊仙、韩世昌、李寿峰、陆金桂等《钗钏记·大审》。

这场演出特邀皮簧老伶工孙菊仙和昆弋班名旦韩世昌合作,孙菊仙饰老生李若水,李寿峰饰末吏典,赵子衡饰外史直,韩世昌饰贴旦芸香,袁寒云饰小生皇甫吟,赵子敬串净大盗,陆金桂饰(副是一个行当)韩时忠等,可称京朝派、昆弋派、南派专业和业余名角大荟萃。

9月13日江西会馆:

汪匏庵《诉魁》;

王麟卿、赵子敬《势僧》;

袁寒云、陈德霖等《游园惊梦》;

10月某日江西会馆:

刘梦溪《思凡》;

陆金桂《拾金》;

王麟卿、朱杏卿、徐兰荪《教歌》;

袁寒云、包丹庭《惨睹》。

11月初某日江西会馆,署饯秋社彩串:

韩世昌《痴梦》,赵子敬教授,初次彩排;

程连喜《雅观楼》;

袁寒云《藏舟》;

11月某日江西会馆,署温白社雅集;

赵子敬、徐兰荪《茶坊》;

陈德霖《刺虎》;

袁寒云《奸遁》。

11月某日江西会馆:

李宝枢《卸甲封王》;

袁寒云、刘梦溪《小宴惊变》;

朱杏卿、陆金桂、赵子敬《昭君出塞》。

12月某日江西会馆:

汪匏庵、徐兰荪《拆书》;

刘梦溪《刺虎》;

包丹庭等《探庄射灯》。

12月25日江西会馆,署赏音社彩排:

杨德山、朱小义《偷鸡》;

郝振基《张飞负荆》;

白玉田、陶振江、王益友《金山寺》;

陶显庭、陈荣会《刀会》;

杨缄三《借靴》;

侯益隆、马凤彩、韩世昌《梳妆掷戟》;

赵子敬、刘梦溪、韩世昌《絮阁》、《小宴惊变》。

以上是昆弋班艺人与南派曲家合作演出的情况。除此之外,在清唱曲会等活动的组织上,红豆馆主也极讲究排场,如在北海公园的赏月曲会,每次必包租舫船,在船上摆设筵宴,邀曲友荡舟于山水间,清音雅奏,唱曲至深夜不散。为维持曲会活动的开销,不惜典当家私。

多年来,言乐会十分注重对青年曲友的吸收和培养。民国十四年(1925),在西单牌楼旧刑部街21号钟秋岩寓所,复成立兰闺雅集曲社,由钟秋岩主持,一律招收青年女曲友,请红豆馆主和刘梦溪为学员拍曲说戏,又邀姚喜成来说刀枪把子,培养学员文武全能。兰闺雅集培养的人才有:杜廉、赵师庄、刘淑华、廖书筠(四川成都人,女子文理学院毕业,习昆曲官生、小生)、陈竹隐(1904—1990,四川成都人,1929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系,习昆旦)等。清翰林袁励准之女袁敏宣(1909—1974),随红豆馆主习昆小生,得授《琴挑》等剧,并参加兰闺雅集的活动。民国十五年(1926)农历八月初四,袁宅为袁夫人汪静女士庆贺50寿辰,在福寿堂举行堂会,邀兰闺雅集演出《赐福》、《思凡》、《刺虎》、《闹学》、《琴挑》、《胖姑学舌》、《赏荷》、《乔醋》、《絮阁》、《鹊桥密誓》、《小宴惊变》、《闻铃》、《弹词》等剧,可见该曲社实力之雄厚。兰闺雅集可谓言乐会派生之曲社。同此,民国十五年(1926)岳莲峰组成乐曲社,成员以女子文理学院女生为主,亦请红豆馆主拍曲,活动地点一度设在北池子大街24号袁宅南房5间客厅里。

img

言乐会大会合影

由于民国政府国都南迁,加之红豆馆主财力不济,言乐会的活动一度冷落。民国十八年(1929),红豆馆主在赵子衡、善寿颐以及业余弟子陈辑五、叶仰曦、丌伯维、赵石庵、王振声、韩子和、马伯纯等人协助下,重组言乐会,分昆曲和民族器乐演奏两部分,有合有分,穿插活动。昆曲除拍曲、清唱和彩排外,还在北平广播电台播音。笛师主要依靠何金海以及红豆馆主的几位弟子操场面伴奏。女弟子除廖书筠、陈竹隐等之外,还有北京大学的“校花”马珏(马裕藻之女,习昆曲闺门旦)等。同年,经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叶公超(崇智)教授的推荐,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决定聘请红豆馆主为清华大学特别导师,指导学生课余选修昆曲和中国绘画,月薪300元,每周4小时教授昆曲,2小时教授国画。经清华大学教务处汪健君奔走联系,红豆馆主欣然应聘。此后,红豆馆主每星期携弟子一、二人(如陈辑五、叶仰曦、丌伯维)到清华大学授课一次。每星期三上午由城里动身,午前赶到清华园,饭后稍事休息,下午上4小时昆曲课,晚间上2小时国画课;昆曲又分为拍曲唱曲和说身段排戏两个单元,有时将国画两小时移到下午,晚上再上一个单元昆曲课,星期四上午再返回城里。国画课学员有邹文海等;昆曲课学员有董兆凤(工老生,得授《弹词》、《骂曹》等剧)、徐义生(工丑,得授《扫秦》等剧,曾在《定情赐盒》中饰高立士)、陈祖东(工旦,得授《思凡》等剧,抗战胜利后陈返校,在水利系任教,多次登台演出昆曲和皮簧)、陶光(号重华,工小生、官生,得授《扫花三醉》,演唱有仙风道骨之气)、屠双等。女学员有唐锦云(工昆旦,曾在《定情赐盒》中饰杨贵妃)、李玮、石璞(工小生)等。燕京大学女生陈仰贤、蔡贞芳亦来学曲,得授《琴挑》等剧。清华大学教职员中亦不乏习曲者,如体育教研室职员杨文辉(工老生,得授《弹词》、《骂曹》、《三挡》、《访普》,以及《学堂》中之陈最良、老旦戏《花婆》、丑副戏《扫秦》、《游殿》等并兼学皮簧老生)等。当时在清华任教的俞平伯、浦江清、汪健君等也来听红豆馆主的课,并随南派笛师何金海学曲,何曾授汪《琴挑》、《山门》等。红豆馆主还时常带学员进城观摩昆曲演出,逢节假日在清华大学举办师生同台的昆曲演出。如民国十九年(1930)十二月三十一日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办的迎新年联欢会,有昆曲、皮簧等节目,其中昆曲5出:

《单刀会·训子》,叶仰曦饰关羽;

《金雀记·乔醋》,曲家陆麟仲饰潘岳,其夫人陆方剑霞(号瓣罗馆主)饰井文鸾;

《玉簪记·琴挑》,袁敏宣饰潘必正,其妹袁薇饰陈妙常;

《长生殿·闻铃》,廖书筠饰唐明皇;

《牡丹亭·游园》,陈竹隐饰春香,马珏饰杜丽娘。

大轴戏是皮簧《群英会》,由红豆馆主饰周瑜。

民国二十一年(1932)十二月十日,清华大学又举行昆曲专场演出,由教职员演唱了《三醉》、《思凡》、《小宴惊变》、《骂曹》等戏,检阅了两年来的教学成果。红豆馆主在清华园扮演过《贩马记》中的赵宠。

在清华大学教曲期间,红豆馆主和叶公超将陈竹隐介绍给中文系教授朱自清,1932年8月俩人结为伉俪。

红豆馆主的教学得到了清华校方及师生的认可和赞扬,1930年清华大学校刊以《昆曲、国画两班一年来之工作:师生融洽,成绩乃佳》为题,报道了昆曲课的斐然成绩。另有专文说:“我们最大的希望乃是,因了溥先生的指导,我们将真正地日进于艺术的人生,全园(指清华园)风气,或将为之一变,这才是我们最大的希望的终点,也正是我们竭诚欢迎的理由。”

民国二十二年(1933),红豆馆主被国民政府任命为蒙藏委员会委员,离开北平去南京赴任,其在清华大学的教曲和言乐会的活动皆告终止。言乐会旧址钟秋岩寓所也因家境败落后改为卢木斋图书馆。红豆馆主的弟子陈辑五、叶仰曦等在和平门内顺城街组建陶和社,唱曲之余在北平电台播音,还在金鱼胡同东口米市大街青年会彩串演出,它既是言乐会的余绪,又是青年会业余昆曲活动的开始。后来,陈辑五也离开北平,去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