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一舞台

三、第一舞台

位于前门外西珠市口大街中段(旧称柳树井)北侧南向。民国初年由殿阆仙联络京剧演员姚佩秋、杨小楼通过吴承芝托华俄东方汇理银行的中方买办孙学士的关系贷款,仿照上海三马路大舞台形式动工兴建。民国三年(1914)竣工,命名为第一舞台。临街一面是铁栅栏大门,进门有20余平方米的院落,东西两侧设二层楼房作为经理室、办公室、售票室、小卖部、钱币兑换处等辅助房间。

主楼为砖木结构封闭式观演场所,地下1层,地上4层。正面并列3个拱形大门,进门是北京市最早设有3层观众席的观演大厅。一楼分池座、廊座两种票价,设有21排靠背椅,背椅后上端,安装一条长木板,供后排观众放置茶具和食品用。二楼是包厢,三楼通设散座,共计可容3000余观众。舞台台基高1.3米,台口宽8米,深7米,台口檐高7米。全用幕布、边幕、檐幕等新式装置设施取代了传统的门帘台帐,上下场均由边幕出入,较传统的“出将”、“入相”也方便了许多。舞台的中心可以旋转,时人称之为转台。这种全新装置的舞台是前所未有的。

民国三年(1914)6月9日竣工,开幕前备有书刊式的节目单并附有广告,令人耳目一新。日场为:占正亭的《回朝》,钱俊仙的《镇潭州》,何桂仙的《嫁妹》,韦久峰的《功臣宴》,李连仲、钱金福合演的《英雄会》,姚佩秋主演的《马上缘》,朱桂芳、许德义合演的《蟠桃会》,王又宸的《黄金台》,龚云甫的《目连救母》。晚场为:占正亭的《飞虎山》,陈玉林的《金钱豹》,许荫棠的《打金枝》,金仲仁、陈桐云合演的《玉玲珑》,沈华轩的《金锁阵》,朱幼芬、王凤卿合演的《朱砂痣》,路三宝、王瑶卿合演的《樊江关》。京剧的夜戏由此从这里开始。不幸的是,夜戏开演不久,场内便起了大火,烧毁了一些设施。经过近一个月的修复,于7月3日重新开业。杨小楼以《水帘洞》打炮,连演7场,场场爆满,轰动京城。王瑶卿、贾洪林、李寿山等名家荟萃,先后排演了《天香庆节》、《天河配》、《九九重阳》等应节戏,杨小楼也排演了《薛刚闹花灯》、《安天会》、《取南郡》、《洛阳桥》、《孽镜台》等剧目。1915年春,河北梆子著名坤旦刘喜奎应邀来第一舞台演出了杨韵谱编导的《新茶花》以及《电术奇谭》等时装戏,当即轰动京城,致使剧场“观众门庭若鹜,剧场门前拥挤不堪”,更加提高了第一舞台的知名度。一日电线走火烧毁了前面的芦席罩棚,仍由孙学士出资修葺,并在后台的山墙后面加建了一个小龛楼,供奉火神以求平安。此后一度邀请上海京剧名家盖叫天、麒麟童(周信芳)、林颦卿、刘汉臣等来京献艺。

民国五年(1916),杨小楼在该舞台组建了桐馨社,其中演员有钱金福、许德义、王长林、范宝亭、迟月亭、贾洪林、高庆奎、郝寿臣、董俊峰、九阵风、路三宝、德珺如、王凤卿、姚玉芙、李寿山等。该社演员阵容整齐强大,为都中诸班之冠。梅兰芳与齐如山合作改编的《花木兰》及《春秋配》均首演于第一舞台。1919年,杨小楼与贾璧云合作编演了《宏碧缘》,与尚小云合作编演了《楚汉争》等剧目。1922年,该舞台增加了放映电影的业务,到1927年还曾一度由上海的夏荫培在此演出“连环戏”(即在戏曲的连台本戏中穿插电影片断)。后起新秀言菊朋、侯喜瑞、马连良、谭富英、荀慧生、程砚秋、裘盛戎、叶盛章、叶盛兰、袁世海等,无一不到第一舞台一展风采。民国二十六年(1937),尚小云率重庆社来该舞台演出《九阳钟》,散场后电线走火,重庆社的戏箱尽皆焚毁。历经23年的第一舞台在一片火海中化为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