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云(1910—1986)

九、李桂云(1910—1986)

字丹秋,河北省宁晋县人。家贫寒,一岁随父母逃荒至京,投亲不遇,流落街头,后靠双亲小本经营得以糊口。李桂云10岁时,先后投师在天桥作艺的杜元庆和张吉祥习艺,百日后借台学艺,首演于天桥艳舞台。14岁首次主演《三娘教子》一剧,轰动天桥,留下“小三娘一日三教子”的佳话,并深得在天桥作艺的崔灵芝、天明亮、一千红等前辈的器重,为其指点,技艺大进。李桂云16岁时,因其父病故而挑起了五口之家的生活重担。同年,她被邀进三庆园献艺。不久,被奎德社杨韵谱看中,进入了坤伶荟萃的奎德社。在杨先生的调教下,她通过继承刘喜奎、鲜灵芝、张小仙、雪艳琴等的表演艺术,艺术造诣突飞猛进,不到20岁的李桂云便成为了该社的领衔主演。

1930年,李桂云一度退出奎德社,组班演出于吉祥戏院。并曾去承德为汤二虎演出堂会,不久返奎德社。1935年再度离社赴沪公演,与盖叫天、林树森合作。回京后又一度和鲜灵芝合组桂兰社,同班有王金城、童芷苓等。后再度回奎德社,至“七·七事变”后辍演。

李桂云在奎德社前后长达10年之久。她在主演的传统剧目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燕赵风格和气质的艺术形象,如秦香莲、刘玉莲、姜秋莲、王春娥、孟姜女等等。她在《蝴蝶杯》一剧中分别扮演三个女性——聪明机智的渔家女胡凤莲,通达风趣的田夫人和帅府千金卢凤英。这三个由于年龄、身世、处境不同而性格、风貌各异的人物,被李桂云刻画得形肖神似,各有特点。她在杨韵谱“以新法导演”的《电术奇谭》、《绣囊记》、《长葛狱》、《巧报恩》、《盲孤女》、《梅花簪》、《翠搔头》、《空谷兰》、《啼笑因缘》、《两姊妹》、《珊瑚传》、《薄倖郎》、《十五贯》、《少奶奶的扇子》、《二烈女》、《满江红》、《棒打春桃》、《新式家庭》、《战地之花》、《渔光曲》、《落霞孤鹜》等近百部古装、时装新剧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其中有产业女工、农家少女、女艺人、城市贫民、女学生、维新女士、金发女郎等等,无不受到时人好评。

杨韵谱在《答记者问》中称李桂云“身材娇小,面目秀丽。无论台上、台下,皆有同样之丰韵。彼兼工青衣花旦,初习梆子,后习皮簧。梆子系其本工,皮簧摹程砚秋,亦颇近似,演本戏,化装、表情亦各尽其妙。”她在《自由宝鉴》中饰女生紫娟。衣着朴实无华,平底青绒鞋,白袜,黑色绸裙过膝,乌发垂耳齐眉,戴一副入时的眼镜,左膊抱两部精装书刊,微挺胸峰,举止端庄文静,一出场,步履敏捷,面带微笑,充满青春的朝气和自信。此剧当演到父女争辩时,紫娟面对维护封建礼教的父亲,历数封建婚姻之弊,决心“效法西国,不自由,毋宁死。”一手举枪,一边指问其父:“您是准了女儿的自由,还是要女儿一死!”这段长达数百言的念白,李桂云演来情真意切,。语气急缓顿挫,处理得当。每演至此,台下肃静无声,“宏论”一停,掌声雷动。“特别是坐在池子里的洋学生们,更是激动万分。”李桂云在《桃花泣血记》中扮演一位佃户家的女儿。住在城里的少东家,从小常随家长到农村小住,二人青梅竹马,后这位少爷决心下乡兴学任教……剧情有悲有喜,“这出戏桂云算是把这位村姑演到家了。台下上千口子观众,听凭她在台上摆布,她哭时,观众跟着抹泪;她笑时,观众也立马喜欢起来。”

李桂云正是因为主演过数十部时装新戏,受新剧导演之熏陶,很自然的对她所演的传统剧目多有改进。她主演的《双官诰》、《秦香莲》、《孔雀东南飞》、《柜中缘》、《蝴蝶杯》、《春秋配》等,堪称其代表剧目。

总之,李桂云在杨韵谱的精心培育下,并受名角鲜灵芝、秦凤云等的熏陶和影响,加上她勤于博采,长于创新,使她集在奎德社20年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发展、创新并完善了新戏的表演艺术,成为京梆子、京剧的顶梁演员,名扬长城内外,享誉大江南北。特别是她的唱腔艺术,“集山陕、直隶、江南各派之优长,在卫派唱腔的骨架上糅进了京剧的特点,使之成为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字正腔圆、京字京韵的京梆风貌。将慷慨激越、悲凉凄怆的燕赵之声,尽其量发展了委婉细腻、庄重典雅的一面,也即是在崔灵芝、金钢钻、秦凤云等先其成名的各派中,化出了一个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京朝派代表者——李(桂云)派”[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