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小 结
纵观齐如山、罗瘿公、金仲荪、陈墨香、清逸居士、翁偶虹等几位京剧作家的创作情况,可以看到他们在生存环境、创作环境和创作方式等方面有着许多相近之处:
首先,这几位京剧作家生活在大致相同的时期,他们大多出生在19世纪末期,以齐如山为最早,生于1875年,只有翁偶虹生于20世纪初。他们都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或多或少都受到这一时期社会变革和社会思潮变化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期的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文化新潮和改良主义文化文学运动的革命性的发展。这场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反对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文化,提倡人道主义、人格独立和个性解放,提倡新文学。在文学、诗歌、戏剧等各个领域都引起许多革命性的变化。当时许多新文学作家以民主、科学等现代人文意识为武器,猛烈地抨击蒙昧落后的封建意识对广大民众的毒害,促使国民从麻木愚昧中觉醒,重新铸造民族的灵魂,又在自由平等、人格独立、个性解放思潮鼓舞下,勇猛地向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全面宣战,强烈地要求发展、完善自我的个性,尤其是婚姻爱情的自由幸福,促生了新文学的启蒙主题、叛逆主题和情爱主题。
在戏曲界,20世纪初就出现了戏剧改良的戏剧理论和创作实践,一批具有进步民主思想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戏剧家如陈独秀、柳亚子、陈去病等人主张摒弃封建思想的羁绊,强化戏剧的社会功能,强调戏剧面对现实,反映时代生活,鼓吹利用戏曲“灌输文化思想”“唤醒国民精神”,在创作上也出现了汪笑侬以革新精神排演的如《哭祖庙》、《党人碑》之类的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熔于其中的京剧作品,以及《黑籍冤魂》、《潘烈士投海》、《瓜种兰因》、《维新梦》等时装戏或抨击时政的剧目。
齐如山等几位京剧作家的创作中,或在内容上或在形式上,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都出现过一些带有改良、改革色彩的剧作,部分作品带有民主思想的痕迹。例如齐如山《牢狱鸳鸯》、《一缕麻》、《童女斩蛇》,罗瘿公的《鸳鸯冢》、《红拂女》,金仲荪的《聂隐娘》、《斟情记》,陈墨香的《钗头凤》、《孙雀东南飞》,翁偶虹的《三妇艳》、《玉壶冰》等,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其次,几位作家几乎都出生于热爱戏曲、京剧艺术的家庭,他们都是从小就受到了戏曲艺术的熏陶。他们大都家境优裕或曾经优裕,自幼受到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文学功底都比较厚实。他们在专门从事京剧创作前,都是出入戏园茶楼的常客,十分熟悉京剧舞台,熟悉各色演员的演出,比较了解京剧的各种要素和艺术规律。他们之中有的曾拜名伶为师,专门学习某一行当的表演,有的成为名票,亲自登台演出。因而,他们所创作的剧本一般都具有适于搬演的特点。据说,陈墨香的剧本就很受演员的欢迎,许多演员都争相向他索取剧本。
第三,这几位作家在创作时,经常是和演员们一起商议、切磋的。特别是齐如山、罗瘿公、陈墨香、翁偶虹几位。例如齐如山在专为梅兰芳写戏之后,一般都是与梅兰芳一起酝酿一个故事题材,由齐如山执笔写出初步的剧本,然后再一起谈论、修改,由梅兰芳设计唱腔,经过不断的磨合、反复的推敲,才最终形成一个剧本。而后经过演出,可能还会有所修改、补充。罗瘿公所创作的剧本,多是由他先编写好脚本,再与王瑶卿、程砚秋三人一起进一步研究,王瑶卿创腔、导演,在排练的过程中再修改剧本、完善唱腔以及身段动作。陈墨香与荀慧生的合作就更是为人熟知的了,就像荀慧生所说的那样,每次二人合作创作,总是由陈墨香“先打出全剧的提纲,作好初步设计,然后逐一研究剧中人物的性格,以及重要的场子和唱、念、做的安排。经过一再研究、修补,算作初稿。并在排演和演出中,继续修订不妥之处,才算定稿。(《编剧琐谈》),见《荀慧生演剧散论》)翁偶虹的剧本虽然基本上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但在给演员们(特别是戏校的学生们)说戏、排演的时候,他还要根据随时遇到的问题不断地修改、加工剧本,使之日臻完善。
第四,所创剧本适合特定演员,并奠定了不同表演流派的基础。由于当时创作剧本,多数是为某一特定演员而作,因此创作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该演员的表演特点,特别是他的优长所在,据此来选择题材,设置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使得演员在舞台上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人物。荀慧生就曾这样评价过他与陈墨香的合作:“这样的合作方法,我认为很好,剧作家和演员,能够发挥所长。演员能够帮助剧作家熟悉舞台,剧作家也能写出适合于演员在舞台上发挥其特长的剧本。”[18]也正由于剧作家与演员的这种特殊的合作关系,使得演员得以积累一批可以发挥自己表演特长的剧目,在演出这些剧目的过程中,演员的表演特色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逐渐形成一种表演流派,而这些剧目有很多也就成了某一演员的特有剧目、保留剧目,逐渐成为某一表演流派的代表剧目。如齐如山创作的后来成为了“梅派”代表剧目的《洛神》、《太真外传》、《霸王别姬》、《廉锦枫》等,罗瘿公创作的“程派”代表剧目《红拂传》、《青霜剑》等,金仲荪创作的“程派”代表剧目《荒山泪》、《春闺梦》等,清逸居士所作的“尚派”代表剧目《峨嵋剑》、《林四娘》等,陈墨香创作“荀派”代表剧目《霍小玉》、《红楼二尤》、《杜十娘》、《荀灌娘》等,翁偶虹创作的“程派”代表剧目《锁麟囊》等。
这几位京剧作家的生存状态和创作情况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当时有一批知识分子都与他们的状况相类似,这些知识分子们创作了大量的题材丰富的新剧目,繁荣了京剧舞台,为这一时期的京剧历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1]后三位作家的情况将在有关评剧、河北梆子和话剧的专门章节中做介绍。
[2]陈纪滢《齐如老与梅兰芳》,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3]陈纪滢《齐如老与梅兰芳》,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4]《齐如山回忆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5]陈纪滢《齐如老与梅兰芳》,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6]转引自姜德明《罗瘿公与程砚秋》,载于《程砚秋艺术评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版。
[7]转引自姜德明《罗瘿公与程砚秋》,载于《程砚秋艺术评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版。
[8]转引自姜德明《罗瘿公与程砚秋》,载于《程砚秋艺术评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版。
[9]转引自曲六乙《程砚秋的戏剧观》,载于《秋声集》,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10]程砚秋《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载于《程砚秋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11]荀慧生《演人别演“行”》,载于《荀慧生演剧散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
[12]荀慧生《编剧琐谈》,见《荀慧生演剧散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13]翁偶虹《翁偶虹编剧生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
[14]《翁偶虹编剧生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
[15]《翁偶虹编剧生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
[16]《翁偶虹编剧生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
[17]《翁偶虹编剧生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
[18]《编剧琐谈》,见《荀慧生演剧散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