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仙(生卒年不详)
梆子早期坤伶,工青衣花旦。其母为苏州人氏,清庚子前,佣工于京师乐户杜某家,生小仙。庚子年,其母他往,杜亡,小仙流落街头,被说唱艺人张某收养,靠习艺谋食。辛亥革命后,拜男伶王丽来习梆子青衣,后加入小菊芬为台柱的坤班,演出于中和园,时年十二三岁。隶属庆和成,与刘喜奎配戏时欣逢已息影舞台的前辈侯俊山来京,替张家口天柱茶园邀请演员,看了小仙的戏,极口赞誉,于是邀张去张垣献艺。张小仙之《小放牛》一剧即侯俊山亲授,遂成绝调,其它亦获益甚多。1916年前后张小仙回京,搭奎德社。
张小仙丰姿秀雅,唱腔珠圆玉润,凄清激越,吐纳浏亮,得古秦音之正,做派极佳。其拿手戏为《对金杯》、《汾河湾》等。新剧《宋金郎》、《青梅》可歌可泣,感人至深,每一出台,彩声如潮;花旦戏如《铁弓缘》、《宝善庄》、《绒花记》等,亦各有特色;特别是在《小放牛》(饰村姑)中,当牧童照例唱过后,即该张小仙出场,鼓板大起,绣幕将掀,台下四面好声,轰然雷动,小仙由帘内跑了出来,那种袅袅婷婷、既娇又艳的形神,令人难以用笔墨描摹。而当其唤哥哥一节,加了许多闲字,一气数十言,连贯说出,其音之嫩,其韵之清,悦耳动听,令人叫绝,故人称其为“杏花仙子”。[21]
吟秋在《张小仙剧评》中评张小仙在“《血手印》所唱数段,高似悬河大壑,几欲裂石穿云;低似曲径深林,将落花啼鸟。法场祭奠一场,缠绵凄惨,令阅者动魄惊心,如身至长城,闻孟姜女夜哭。”在《玉堂春》一剧中饰苏三“唱工悠扬婉转,字字珠玑,轻重缓急,恰如分际。”“最倾倒处,低头偏向问官,顾盼生姿,惊羞交集,欲言不言,若醉若憨,迫于不得已,始连忙答道‘有有有’三字。拂中忍笑,半露娇羞,真可谓杰作。”该文对她在《算粮》、《登殿》、《三疑计》等剧中的表演,亦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评介。太瘦生在《评张小仙〈绿珠残泪〉》中对她在时装新戏《绿珠残泪》(串演周公子)也有具体的评介,作者认为其优点有四,其一:见郑园丁之女文姑,但显爱慕之情,绝无轻薄语言,令人叹服;其二:听琴一段,为一双男女最得意之时,戏情本极风流,人品异常高尚,小仙一一曲绘;其三:公子受父调教,先则侃侃而谈,言具有至理,后经父母严责,禁与文姑往来,故公子惟有低首拭泪,作儿女态,既无恶言,亦无恶色,足见天性纯厚;其四:当和文姑叙别,赴京应试数段,言语形容之间,确实风流名士,多情种子,小仙无一场松懈。评者认为“小仙一弱女子,演唱新戏,较之沪上著名文明戏诸艺员,实有过之无不及也。”张小仙在奎德社早期数十部新戏中扮演角色,被誉为“青衣四杰”之一,“坤伶十美”、“坤伶十二钗”亦榜上有名。北京《顺天时报》举行希望剧票选,她以《小放牛》一剧获选。《小仙别传》称其“有谓色亚于刘喜奎,声超于小香水,而做派则虎视鹰瞵,空前绝后者,非过誉也。”
张小仙离社后,曾于1925年与小兰芳合作在津公演,后去东北,不久返津。石头在《坤伶概略》中称:“张嫁给津警界某公,后该人去世,张再嫁某西医。数年后,因患精神衰弱症而亡。”